
- 会员
神正论
《神正论》是莱布尼茨在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大部头著作。本书名为谈神,实为谈人和人的自由。作者在“序言”中曾指出:“有两个著名的迷宫,常常使我们的理性误入歧途:其一关涉到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这一迷宫首先出现在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中;其二在于连续性和看来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思考。理论37.2万字4.4万人气 - 会员
商代宗教祭祀(商代史.卷八)(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本卷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理论35.5万字4.3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5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理论45.3万字4.2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间宗教简史
本书系统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中先后出现的民间教派弥勒大乘教、摩尼教、白莲教等十多种教派。这些教派在中国底层社会有深刻、广泛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中国民间宗教是不可或缺的必修之课。本书作者曾著《中国民间宗教史》,篇幅巨大,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作者又撰写了这部简史,内容精要,且有很多新的内容,补充了《史》的不足。民间宗教也不只是历理论29.2万字4.2万人气 - 会员
禅海蠡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做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理论15.9万字4.1万人气 - 会员
四大门
《四大门》内容简介:所谓“四大门”,乃是对四种灵异动物即狐狸(“胡门”)、黄鼠狼(“黄门”)、刺猬(“白门”)和蛇(“常门”)的总称,在华北地区广泛流传着关于它们的民俗信仰。这篇本科论文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访谈,自觉重视“局内观察法”和“民俗语汇”,站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比较宗教研究的立场上,以严谨认真和超脱公允的态度,详细地描述了北平西北郊一带农民信仰的实际情形,进而讨论了当地民众所信仰的“四大门理论12.7万字4.1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4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隋唐五代期间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隋唐五代社会与佛教。社会状况与思想文化、佛教政策的演变、三教关系及其影响。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概况。社会普及与民间佛教、寺院经济与僧团组织、佛教典籍与文化艺术。三、天台宗。智顗与天台宗的创立,天台宗的判教体系,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作为修行实践论的止观学说等等。四、三论宗。六家七宗的般若学,三论宗的传承与系谱等。五理论65.9万字4.1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6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清末佛教制度与佛教的衰落,基督宗教的传播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僧教育,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民初南京临时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国初期的佛教组织,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规,北洋政府时期的僧教育,太虚大师的僧理论53.7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做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理论6.8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研究员孟慧英多年来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论文汇集。本文集深入探讨了萨满教的起源,萨满教在不同民族中的特点,萨满巫师是如何沟通人神的,萨满在原始宗教、民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萨满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主要收录了原始宗教习俗的变迁、关于萨满教的认识、埃里亚德萨满教研究的基本特点及理论28.1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理论12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宗教学是什么(第二版)
宗教是古老的,宗教学却是年轻的。如果说,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对"无限者"的感知和追寻,那么,宗教学旨在探讨宗教这种精神现象的本质,为什人人会产生宗教情感、宗教体验,并且有组织、有目的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人类历史为何会产生各种不同形态的宗教?它们背后的共同点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宗教学并非"神学",而是"人学"。本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宗教学这门新兴的、交叉性或综合性的人文学理论17.5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纪至2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二卷印度佛教卷,介绍了公元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内容包括:一、戒日王时代的佛教。讲述了七世纪印度佛教概况,戒日王的武功文治及其对佛教的弘扬,那烂陀的佛学,玄奘对唯识学的弘扬,法相与法性——中观与唯识的判教之异,甘露与毒药——中观与唯识之争,法称与佛教新因明。二、金刚乘的全面发展与大乘佛教的合流。八世纪印度的政治格局与势力更替,《金刚大道场经》与秘密佛教的成理论35.6万字3.9万人气 - 会员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论3.1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12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第十二卷是对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分国别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社会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七个系列,选收范围包括专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工具书等。理论36.1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13卷)亚洲之外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亚洲之外佛教》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十二卷,主要讲述了欧美非等非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佛教在欧洲、美洲的初传。佛教在欧洲的初传,佛教传入美洲的传说。二、英国佛教。早期的佛教学术研究,佛教信仰的开端,南传佛教的新气象,日本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的迅速发展,汉传佛教的传播。三、法国佛教。学者的学术研究,探险家与藏传佛教、佛教组织出现的背景,佛教宗派的传入,佛教发展的新动态。理论34.2万字3.7万人气 - 会员
人的宗教(插图本)
《人的宗教(彩图版)》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宗教智慧。作者在书中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蕴涵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艺术内容,以便充分展现出世界宗教的精神内涵。史密斯尝试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传达给大众,围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理论13.4万字3.4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10卷)韩国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韩国越南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上编韩国佛教一、三国时期的佛教。三国史略,佛教初传次第,三国佛教势力的消长,新罗佛教的振兴。二、统一新罗佛教概况。三国一统与统一精神之强化,佛教与儒家“孝”道之融合,统一新罗中期以后的传统佛教,入华求法请益僧人的活动情况。三、元晓、义湘与华严宗教学。元晓的生平,元晓的著述及其主要思想,义湘的生平,《华严一乘法界图》与义湘理论45.3万字3.4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宗教文学史
宗教与艺术(包括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两种独立的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精神创造累积下来的成果。但宗教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分开,宗教与文学的历史关系很值得研究。马焯荣先生的《中国宗教文学史》全面梳理了中国宗教文学作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是一部独特的文学史。理论58万字3.4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3卷)中国汉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6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汉代佛教。汉代社会与佛教、从西域到内地的初传、汉末佛教快速发展、安世高的传教与译经、支娄迦谶的译经。二、三国时期佛教。魏国佛教、吴国佛教。三、西晋佛教。西晋社会与佛教、西晋译经概述、竺法护的译经事业。四、东晋北方佛教。东晋北方社会与佛教、佛图澄传教及其成效、道安生平与多方面贡献、鸠摩罗什及其经典翻译。五、理论49.2万字3.4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