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巫鸿美术史文集·第一辑(1979-1998)
(美)巫鸿更新时间:2020-09-21 12:42:54
最新章节:本卷所收篇目原文出处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传统革新》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必读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他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inritual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了。《超越大限》文集的第二卷,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inritual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何为变相?》这篇长文则将上述概念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敦煌。《五岳的冲突》观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观的概念转换与实践。这类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具体的解释,而在于体现出作者对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视野的努力。《陈规再造》文集的第三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入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开,选择了雍正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入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品牌:世纪文景
上架时间:2020-04-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世纪文景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巫鸿美术史文集·第一辑(1979-1998)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本卷所收篇目原文出处
- 42 “体”与“面”的协商 ——朝向对身体表现的另一种叙述 (1998)
- 41 正面和背面 ——康熙皇帝的屏风和“历史物质性”概念 (1998)
- 40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汉代丧葬艺术中的“柩车”与“魂车” (1998)
- 39 世界是个大舞台 ——雅、俗艺术中对戏曲的表现 (1998)
- 38 城市寺庙、可移动佛像及“行像”礼仪 (1998)
- 37 “图”“画”天地 (1998)
- 36 陈规再造 ——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 (1997)
- 35 “玉衣”抑或“玉人”? ——满城汉墓与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质料象征意义 (1997)
- 34 眼睛就是一切 ——三星堆艺术与芝加哥石人像 (1997)
(美)巫鸿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的“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反思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活动以及当代美学的重构,以期深化艺术19.9万字 - 会员
一本书读懂中国美学
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中国美学艺术通识读物。作者系统梳理从先秦诸子奠基时期、汉代过渡时期、唐代鼎盛时期、宋元繁荣时期、明代丰富时期、清代总结时期到民国新气象时期的美学发展轨迹,抓住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作品,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从事例中分析美学存在的意义,是一本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美学的普及性读物。本书内容涉及音乐、小说、戏剧、书法、绘画、教育等,不但有通俗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有艺术11.5万字 - 会员
南宋理学家的书画理论与诗学思想
南宋时期精于书画、诗文的理学家逐渐增多,如胡寅、张栻、朱熹、陆九渊、杨简、袁燮、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是德艺双馨之人。他们有意识地将理学观物思想、格物致知精神与心性修养功夫贯彻于“游艺”之学,力求做到致性理之广大而尽艺术之精微,从而提出了大量别具一格的书画、诗文理论。他们的书画观念与诗学理论构成了具有理学底蕴和共同审美取向的文艺思想。本书主要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文艺思想史的方法理念,对南宋理学家的书画理论艺术41.7万字 - 会员
穿越布里洛盒子:丹托艺术理论研究
阿慧·丹托(ArthurDanto,1924—2013)是美国当代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家。近年来,他的“艺术的终结”“艺术世界”“艺术的定义”等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书立足丹托的历史哲学思想,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他的艺术理论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从艺术世界、艺术的终结、意义美学等方面揭示丹托艺术理论的建构策略,另一方面描绘丹托艺术哲学与艺术实践的张力关系,以期为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提供艺术17.5万字 - 会员
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
本书主要由鲍德里亚艺术哲学的逻辑、鲍德里亚的艺术观、鲍德里亚的空间哲学和鲍德里亚的艺术批评四个部分构成。作者在厘清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与他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鲍德里亚艺术哲学和空间美学的内涵,及其艺术批评的独特风格。书中将主要呈现鲍德里亚怎样受诺斯替主义和摩尼教影响,以“过剩”概念为核心建构自己的艺术哲学理论,从审美形式的角度恢复艺术的本相,在铲除一切现存的艺术理论艺术17.9万字 - 会员
沈从文叙事艺术研究
沈从文是一个叙事艺术大师。本书从突转叙事、乡土叙事、音乐叙事、土改叙事四个方面来探析沈从文作品的叙事艺术。突转叙事是沈从文前期小说的一种重要模式,以“死亡”的“突转”为其特色,渗透他的人生体验,寄寓他对生命形式的思考。乡土叙事是沈从文的叙事姿态和叙事话语,体现一种背向历史的价值取位和反思启蒙的寻根立场。音乐叙事是沈从文创作的有意诉求。音乐施与作家的人生以重要影响,也使他的作品从讲述方式、叙述结构到艺术12.4万字 - 会员
产品设计实用配色手册
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产品设计专用配色工具书,依据色调冷暖的过渡变化,系统地列举出一系列精彩的产品配色方案。每个方案均从黄金分割的比例出发,以60%主色、30%第二主色和10%点睛色的方式进行组织,同时每个配色均标注了PANTONE、RGB、CMYK等色值,读者使用起来特别方便。艺术0字 - 会员
中国古代乐论与文论关系论稿
本书旨在探索中国古代文论与乐论之间的隐性联系,将乐论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试图通过对历代乐论的钩沉、剖析,寻找到其中蕴含的文学质素、美学思想,从而探讨乐论对文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影响的模式和途径。首先,从历时角度对乐论与文论的关系进行梳理,但不局限于以往的音乐美学史和文学思想史框架。总体上,按照“诗乐合德”“诗乐合淡”“诗乐合俗”的内在脉络展开。其次,在个案研究方面,一是对标志性典籍进行具体艺术22.1万字 - 会员
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
本书从十个艺术史、美学史上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关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深层问题。从纹样与图腾,到文献悬案,从再现与表现,到物我关系,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诸多内容,以及艺术理论、哲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艺术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