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
谷继明更新时间:2024-08-07 15:50:46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清代乾嘉吴派学术的代表惠栋之易学研究为主题。惠氏家族三代传《易》,惠栋可谓是清代汉学派《周易》研究第一人。全书从惠栋家学渊源讲起,说明他如何通过“师法”的方法论,从理学传统转进至自己的“一家之学”,树立起汉学旗帜。惠栋将《易》之根本追溯至汉儒提倡的“元即太极”,又将作《易》之宗旨定位到与人之性情息息相关的“赞化育”,而深剖这些“微言大义”,则可知其以《易》为基础统摄群经的深意,在于融汇易学与“明堂之法”,从而建构全新的政治设计,藉此呈现惠氏“述旧信古”、颇具革命性的经学政治理想。清代学术史研究多年以来“义理-考据”“汉学-宋学”的对立框架为基础,以往学界对惠栋的定位,局限于严守汉儒家法的考据学家,实际上掩盖了惠氏极具特色的思想面貌。本书希望打破旧有窠臼,不仅为重新定位惠栋历史形象提供新思路,更为清代学术研究找到更富生命力的探索路径。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23-11-01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参考文献
- 附录3 松崖文集补遗四则
- 附录2 王欣夫《松崖文钞续编》校理
- 附录1 惠松崖先生学行系年稿
- 附录
- 结语
- 第四节 惠栋校读诸《易》籍丛考
- 第三节 《明堂大道录》《周易述》
- 第二节 《易汉学》《易例》
- 第一节 《周易古义》《周易本义辩证》
谷继明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精装版)
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哲学26.8万字 - 会员
周易百句: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型塑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从《周易》中甄选精华百句,剔掘哲学7.6万字 - 会员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从“儒家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法”“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哲学7.8万字 - 会员
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
本书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哲学13.4万字 - 会员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论述
本书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哲学12.9万字 - 会员
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
本书将在辑佚汉代《洪范》五行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汉代《洪范》五行学的发展脉络,探讨汉儒如何通过一系列阐释手段,实现数术这一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哲学29.5万字 - 会员
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境界(光霁丛书)
本书选篇突显了陈来先生对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精神与境界的阐释,集中体现了陈来先生对儒学的贯通研究与全面认知。本书以历史沿革为序,上通三代东周,溯源儒学之根与魂;下贯阳明、船山,一直到现代新儒家。开篇所论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世界观、价值观,主要是依于儒家思想所作的展开。之后论孔孟、宋明理学、近现代儒学和依于仁学谈论的儒学之现代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陈来先生对儒学与中国哲学内在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哲学20.5万字 - 会员
齐物·齐论·齐语言:庄子逍遥游思想三层面研究
《庄子》之“道”,“逍遥游”为“道”之境界,而“齐物论”则是得“道”之津梁。本书尝试从《庄子》文本本身出发,还原庄子时代背景。入乎其内,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视角,发掘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出乎其外,以天地万物和宇宙人生为准绳,把握庄子思想的系统性。在内外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会通精神分析理论与语言哲学,揭示庄子思想轨物范世的本真意义,深度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发掘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哲学21.2万字 - 会员
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
本书梳理了前辈学者对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三种处理路径:西化派、复古派和调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独到和偏颇之处,尝试回到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张力源点,接续前辈学人的自觉探索和批判,重新审视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道路。全书对于现代化背后的“知识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基于“知识体系”自觉来回应“知识主义社会”到来的理论方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相关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资源。哲学21.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