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老子学集刊(第六辑)
王中江主编更新时间:2025-04-28 19:18:49
最新章节:投稿须知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老子学集刊》由老子学研究会、郑州大学老子学院、鹿邑老子学院(研究院)共同主办,面向海内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老子学、道家、道教展开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明道立德,法真贵朴。每年出版两辑,每辑设一主题。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老子学集刊(第六辑)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投稿须知
- 编后记
- 万物一体法自然,生态和谐道相通
- 践行老子道家理念,着力建设文化之乡
- 老子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应用
- 史事、文献与传说:老子归隐栾川老君山说新议
- 老子道论的基本义涵
- 《老子》“揣而锐之”考辨及释读
- 汉简本《老子》“夫礼,忠信之浅,而乱之首也”解
- 古本《老子》“道冲而用之又弗盈”等“弗”字相关语句的释读
王中江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
本书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哲学13.4万字 - 会员
儒家经典与现代阅读: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二季)
《儒家经典与现代阅读——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二季》是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品牌学术沙龙“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二季”十期活动中的精彩内容重新修订整编而成。主要内容以儒家之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主题,逐期逐本展开,以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引领读者阅读原典,感悟儒家经典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和影响。哲学24.1万字 - 会员
传习录百句: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王阳明是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大儒,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作“阳明心学”,是宋代程朱理学之后儒家哲学发展的又一理论高峰。而记录王阳明论学语录和书信集的《传习录哲学8.1万字 帛书版《道德经》全本全译全解读(3册)
跨越千年时光,回归经典本源!本套装以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为蓝本,三卷互补,层层递进!全本全译,逐字破解古文玄机;导读解析,梳理思想脉络与历史背景;深度注读,还原最贴近原意的哲学真义。从入门到精通,从阅读到研究,一套读懂中华文明最高智慧,探寻“道法自然”的终极答案!哲学52.2万字- 会员
孔教与国家建构:变奏与复调的历史(1895—1919)
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哲学25.4万字 - 会员
春秋本例
《春秋本例》二十卷,全名《西畴居士春秋本例》,北宋崔子方撰。本书大旨认为《春秋》编年以为体,举时以为名,著日月以为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故曰《本例》。全书凡一十六门,皆以日月时推之,而分著例、变例二则。义例之学秉承《公羊》《谷梁》传统,是《春秋》研究史的一大特色。研《春秋》而讲求义例者四十馀家,崔子方的《春秋本例》便是北宋“春秋学”的一部重要言例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评曰:“说《春秋》者,古来有哲学6.9万字 - 会员
文学救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本书沿循由哲学理路到文学意涵的写作思路,剖析夯筑在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观和科学观底基之上的文学思想。本书将罗蒂的文学思想溯源至分析哲学、欧陆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及浪漫主义传统,将罗蒂颠覆形而上学、重塑科学文化的哲学改造视为他文学观的理论底色,将他对哲学文化、科学文化的批评视为助推文学文化兴起的路径。罗蒂推崇文学所激发的多元化、对话、想象力、偶然性,他晕染文学的边界,搁置文学的本质问题,以“真理即有用”哲学17.8万字 - 会员
老子学集刊(第一辑)
《老子学集刊》由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主办,面向海内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对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老子学、道家、道教展开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明道立德,法真贵朴。每年出版一辑,每辑有一主题。哲学24.4万字 - 会员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研究:基于文化科技哲学视角
本书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的影响而开展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哲学的交叉研究,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的哲学问题,并把这一理论研究与中华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设相结合。本书突出了学科交叉的增长点,是文化与科技实践,即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研究。哲学26.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