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今天,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普及应用,正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么,它又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也了解一下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的起源
互联网源自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建设的,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从此ARPAnet的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军事用的MILNET;另一部分是科学研究用的ARPAnet。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这就是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的互联网中最基础的计算机通信协议。这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互联网的早期骨干网络,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机制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ARPAnet技术基础上建立了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1990年,NSFnet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NSFnet对互联网的最大贡献是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而不像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浏览软件),实现了互联网上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创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此后互联网以网页浏览的方式(即万维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应用开始得以爆炸性扩散。
互联网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互联网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互联网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带来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空前繁荣。
(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试验阶段(1986—1993年),只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记载,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虽然此封邮件在网络中“走”了六天才到达目的地,但它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开始。
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1994—1996年),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互联网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hinaGBnet,也称做金桥网)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是快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目前我国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数全世界第一的国家。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自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据CNNIC公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截至2008年6月底,网民数已增至2.53亿人,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两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但互联网的普及率(网民数/总人口数×100%)仅为19.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
(三)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那么究竟它有什么特点,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越来越离不开它呢?阿里巴巴集团公司主席马云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性、分享性、全球化、责任感。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灵魂,也是互联网的天然特性。互联网的开放性,给每一个进入互联网的人以平等的对待,也没有要求他必须带有现实的痕迹。因此,隐匿和自由成了互联网开放性的最好的演绎,也带来了互联网上龙蛇混集的状况。当然,良莠不齐的信息海量性汇聚也就成为必然。有一个著名的网络笑话正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在网上聊天的人并不知道和他聊天的一方是一只猫或狗。事实上,网络上已开发出了计算机自动应答聊天的程序。或许,互联网既是网上冲浪者的天堂,也是骗子们最佳的表演舞台。
分享性是互联网得以高速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将知识传播的成本几乎降到为零,知识的利用似乎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给盗版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那些匿名的发布者可以将别人的信息产品随意在网上分发。使得互联网上对知识产权侵害的行为变得极为严重。因此,知识的价值也同时在急速地降低。这种对知识升值和贬值兼具的特性演绎又驱动互联网在技术上要有新的发展。例如,点对点(P2P)传输应用的盛行和数字版权技术的开发等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互联网的分享性甚至影响到传统的音像出版业,在互联网这个更大的市场中,传统出版业正进行着凤凰涅槃式的变革。
互联网既是全球化的一个表现,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等领域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力量。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使网上交易、网友交流不受国界限制,以致传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互联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在网络上来自不同国家,讲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就如同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彼此间没有任何“交往”上的障碍。网络的族群、语言和文化相继诞生,甚至形成了一个超现实的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据《新发现》报道,地球上人口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既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第二人生”,一个隐藏在美国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电脑中的虚拟世界。这个创建不过4年的“国家”拥有近1000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约6.7亿美元,相当于世界排名第200位的经济体,其创造的林登币与美元的兑换率为266林登元等于1美元。在这个虚拟的国家中,现实社会的大部分构成元素都可以找到:剧院、媒体、知名商业品牌、政党,甚至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欧洲的大学都在“第二人生”中设立了校园,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AS)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也在“第二人生”里各拥有一个岛屿。
互联网在创造一种新文化的同时,也在削弱着我们地球上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在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人格。如何保持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和谐?需要网民和网络上各种服务企业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有了责任和义务才有互联网的秩序和规范,才能保证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自觉的责任感来自社会的责任心和各种网络“游戏规则”,而强制的责任感则来自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逐步建立的网络警察队伍。正是有了责任感,才能使网络世界为现实世界带来更少“麻烦”,更多的创新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