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17:圆锥体
| 课堂撷段 |
……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圆锥体。
师:你们能不能用以前的办法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
生:可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来求出它的体积。
师:如果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圆锥体还用这种办法,会怎样?
生:能求出来但会很麻烦。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共同研究求圆锥体体积的办法。
(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求圆锥体的体积会与哪些图形有关呢?
生:圆柱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选择能够推导出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学具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们组选择一个圆锥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些水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4倍多一些。
师:其他组和他们一样吗?
生2:不一样。
师:谁还愿意汇报。
生3:我们小组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另有一些大米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生4:我们小组也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细沙进行实验。我们把细沙装满圆锥体后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正好倒了三次没有剩余。我们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师:为什么你们在实验的时候都用圆锥体和圆柱体,得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结论呢?
生4:因为第一组用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以得到的结论和我们不同。
……
【课后随笔】
针对学生对圆锥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来对圆锥体的体积进行计算。教师采用了直观的导入法,出示一个圆锥体,提问:“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谁能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如果是较大的物体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境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了有序的思维境地,教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自主地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空间,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得以自由地发挥。教师适时地点拨,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即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才存在关联性——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一方面,使学生的情绪围着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每个人都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过程看,符合了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不是结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始终处在思维十分活跃的状态中,高潮迭起,一波接着一波,让所有人都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