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芳草部(4)

益智子

脾主智。是物益脾。故与龙眼同名益智。本出昆仑国及交 。今岭南州郡亦有之。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方熟。核黑皮白。含之能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味极辛美。即名益智粽。

仁味苦而辛。气温而香。入足太阴少阴经。主治安神。疗心气不足。益元气。利三焦。

治梦泄赤浊。肾虚滑沥。及夜多小便。益脾胃和中。调诸气。疗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多唾。

(此由阳摄阴以化。不以退阴为功。)方书治健忘悸。遗精泄泻。下血盗汗。喘噎。胀满积聚。脾痹心痛。及胃脘胁痛疝。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

当于补药中兼用之。勿多服。(海藏)其气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河间)益智大辛。

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濒湖)主君相二火不足。温脾肾虚寒。又辛入肺而调气。有母子相关之义。其主益气安神利三焦。是补元气虚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嵩)心者脾之母。火能生土。故进食不止于和脾。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士瀛)其禀火土与金。

性燥而敛摄。所治遗精虚漏便数。多肾气不固之证。又肾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

二藏失职。故气逆上浮。涎秽上溢。此味于开结滞之中。即能敛摄脾肾之气。故着功若此。

(濒湖)佐人参茯苓半夏陈皮车前子。摄涎秽立效。同藿香苏子陈皮枇杷叶木瓜。止逆气上壅。同五味山萸人参炒盐。治小便频数淋沥。同人参干姜陈皮藿香。治因寒犯胃呕吐。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益智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小便频数。脬气不足也。盐炒益智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名缩泉丸。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半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腹胀忽泄。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仁二两。浓煎饮之立愈。

益智之味。苦胜于辛。不似草豆蔻辈辛多苦。就心火而并肾治者。肾为君火对化也。(胞之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又手厥阴包络为小心相火之原。故主君火而即兼相火。)其为脾盖气者水所生。液者气所化。血又为液所化。精复为血所化。然皆不离乎气。所谓本于阴而化于阳也。人之一身唯水火二气为主。而水火之所以体物不遗者土也。(难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是中土原于水火也。内经曰。真气者与谷气并而充身。是水火藉于中土也。知此则阴阳之不合。及阴阳之偏胜者。当精究而无容贸贸以施治矣。)大凡水不能致其用于火。为病固多。而火不能胜水用于水。病亦不少。益智乃治夫火不能致其用于水者。能致其火于水。是即土德行矣。(水能制火之亢。火更能摄水之滥。水滥则土德不行。)观其自二月连花着实。五六月方熟。(是气固禀于火也)而核黑皮白。特显其水之用于仁。气固摄真阴。兹物有合焉者。秉真阳以摄真阴。即能留其阴之清。化其阴之浊。此就是能厘清浊。

故其治浊。原非以收敛为功。(缪氏收敛之说但揣其似)且以阳摄阴。阴归阳和。所以胀满积聚诸治。亦非以开发郁结取效。(河间宣通郁结之说。但得其气之调而畅。犹未悉其所以调畅也。)惟明于火为体。水为用。能合以归土。而水火之体物还藉于土。然后知火之无或亢。水之无或滥者。乃得中土气化不匮。土化不匮。乃得水火二气合化不息焉。此生数为成之始。成数为生之终。造化元机。钟于一物而不遗者。是以方书用治悸证健忘。火之体也。

用治浊遗盗汗下血泄泻。水之用也。用治胀满积聚膈噎脾痹胁痛。是土中大畅水火之用。即东垣所云和中益气。藏器所云利三焦调诸气者也。总之。病属阳虚而不能摄阴。选用益智。

乃为的对。若阴虚不能归阳。投此适以滋害矣。

凡心经与三焦火动者。用之反耗元气。或脾家有湿热痰火并肺热者。均禁。(嵩)性本温热。凡呕吐由于热。气逆由于怒。小便余沥由于水亏精涸。内热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者。切忌。(仲淳)去壳。或炒或煨。临用研。

甘松香

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根味甘。气温平。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开宝)理元气。去气郁。(海藏)芳香能开脾郁。少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濒湖)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

神效。

海藏以甘松理元气而去气郁。似不徒芳香擅醒脾之功。阅准绳治溲血方。以桑寄生为君。熟地茯苓为臣。而兹味逐队为佐。且云此方处剂。乃补夫血之乘虚而妄行者。是兹味之为元气地。初不外于阳生阴中。藉之斡旋。以俾流行也。岂仅香能醒脾而已哉。

白豆蔻

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浓。其仁如缩砂仁。

气味香辣辛凉。性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亦入足阳明经。

主治胸中冷气。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气虚寒故耳。若红膜不宜用。)方书治痞。反胃胀满。积聚呕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瘅大便不通。中气中恶。白蔻仁别有清高之气。可理上焦元气而收脱气。能益上焦清气中之火。开郁结。消食积。除寒退风。佐血药能通润大小肠。使气得周流。血自浸润。

如阳过盛者。用寒凉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则寒凉不滞于中。而邪气自退。正气不损。(陆养愚)得人参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虚反胃。及因寒呕吐。得陈夏苓。加生姜白术。治寒痰停胃。作呕吐似反胃。得陈皮白术蒺藜决明甘菊密蒙花木贼藿香陈皮木香。理上焦滞气。加乌药香附紫苏。治妇人一切气逆不和。佐参术姜橘。治秋深疟发。寒多热少。呕吐胃弱。饮食不进。太仓丸。治脾虚反胃。白蔻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

陈廪米一升。黄土同炒焦。去土。研细。姜汁和丸。梧白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草果。按草实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产。其形色功能。各有同异。而时宜状类。未能历稽。聊各就其气味而区别之。夫天地间惟是水火二气。为物生之主。寒热者水火之气。若温凉则水火之由渐而盛者。不可不细察也。气之所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气。即味以细为酌量。则亦可知其气矣。白豆蔻味辛而绝无苦意。

是专乎金气也。细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凉。辛而凉者金之气也。(故宜入手太阴)即香辣转为辛凉。则所谓大温者是。而犹非辛热也。故其的治。入肺而效温冷散滞之用。亦兼温胃者。胃气上至于肺。肺气即下入于胃也。草豆蔻味先微苦而即辣。后辣中又微有淡甜。

夫苦属火味。是不专乎金也。由火中之金气而有归于土之意。(故宜入阳明胃及太阴脾)则所谓热者或者。似不止于温也。故其的治。入中土而效祛积寒除胃痛之用。肉豆蔻先苦多于辣。后辣盛于苦。苦尽带微辣微凉。是始而从火中之金气。终而专金中之肃气。(故宜入手足阳明)其用更切于大肠。夫以火始。而以金终。则止为辛温。不可谓其辛热也。故其的治。

由中土而大效收令之用。草果之味。极其辛辣而不散。其气猛而臭。近于斑蝥。谓之大辛大热。又白蔻仁散冷化滞。何以能收脱气。盖此味先香辣而散。而微辣。而凉。夫辛而凉者金。正合于阳中少阴。由天而渐至于地之气也。使能升散而不能降收。可谓得秋金之气而入肺乎。故因寒滞气。入此味于温补中。固为正治。即剂合寒热。而亦入此味者。以其能和寒热之气而无不宜。(其草冬夏不凋故寒热胥宜)且正合于阳中少阴。能升散而即能降收。

或逐队于升散之阳。而阴未尝不存乎其中。或逐队于降收之阴。而阳已先为主于内。推之寒热并投。而措无不宜。所以谓其补肺气。理脾胃元气。且收脱气也。

凡作呕因于火升。腹痛因于火热者。忌用。(仲淳)药煎成。方炒研。入一二沸即起。为丸。待诸药细末后。方研入。勿隔宿。

草豆蔻

与草果实有不同。产闽之建宁者。形似龙眼而微长微锐。其皮黄白而薄。有峭棱如栀子。无鳞甲。中子连缀。大如缩砂。其气辛香芳烈而和者是。若产于滇广气猛而浊者。即呼草果。

气味微苦而辛。微香性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除寒燥湿。开郁行滞。主温中。治一切冷气心腹痛。去客寒心与胃痛。健脾消食。止霍乱呕吐。治瘴疠寒疟泄痢。噎膈痞满。痰饮积聚。方书治喘泄不能食胀满。螈 。黄胆。腰痛着痹。香港脚滞下。疝。草豆蔻极辛而温。调散冷气甚速。(宗 )主散中土之寒。并寒之化湿以为郁滞者。凡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作疼者。宜煨熟用之。(东垣)能散滞气。消膈上痰。惟明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用之温散。或湿痰郁结而成病者亦效。若热郁不可用。必需栀子之剂。(丹溪)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柏甘草生姜同用。(宗 )用草豆蔻治中脘冷疼。鲜有得其真者。市家多以草仁假代。安获奇功。(嘉谟)总论详前草果草蔻之产滇黔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其形长大如诃子。其皮黑浓(紧浓而黑皱。异于草蔻之黄白而薄。)而棱密。其子大粒成团。其性甚烈。其气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合诸药同煎。气独薰鼻。

主治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仲淳)性最辛烈。虽专消导。

而大耗脾胃之元阳。老弱虚羸切戒之。(嘉谟)草果亦有适宜于所患之证者。方书用治疟气水肿胀满。霍乱中暑。虚劳积聚。痰饮呕吐。反胃。咳嗽血。蓄血胁痛。消瘅泄泻滞下。或臣或佐。大者俱兼补益而行。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

参此则果仁熟附子等分。生姜七片。枣一枚。水一盏。煎半盏服。果附汤。治脾寒疟。大便泄而小便多不能食者。即上方。脾肾不足。虚寒泄泻。草果仁一两。同舶茴香一两炒香。去茴不用。

吴茱萸去萸二方一则气虚。一则脾肾不足。玩其各用辅翼之味。则知所以用草果矣。

肉豆蔻

一名肉果。花实皆似草豆蔻而无核。故名。然虽似草蔻。而皮肉之颗。实不同类。

外有皱纹。内有斑缬纹如槟榔。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气味苦辛温。入手足阳明太阴经。主治温中下气。暖脾胃。止泻。固大肠。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冷疰呕沫。消宿食痰饮。疗冷热虚泄赤白痢。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方书治水肿积聚。胀满不能食。疟痹反胃。霍乱。诸逆冲上。小便数疝。肉豆蔻温中补脾有功。脾得补而善运。其气自下。非若香附陈皮之决泄也。(丹溪)泄痢久则用之。本草兼治冷热虚泄。

盖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濒湖)君人参补骨脂吴萸五味砂仁。为治肾泄及冷泄之圣药。得缩砂陈皮人参红曲山楂藿香麦芽。为开胃进食。消食止泻之上剂。独用修事为末。枣肉和丸。或为末。缩砂汤下。名公子登筵散。开胃进食消导有殊功。老人虚泻。

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饮下。脾泄气痢。肉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熟。和面研末。更以 子一两。炒研末。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肉豆蔻先苦而辛。得火中之金气。火为土母。是由肺以至乎胃。而效其温中下气之用也。后辛居胜。而终以微凉得金中之肃气。金主降收。是又由胃以至于大肠。而效其且降且收之用者。夫气之温者常升。然不全乎金之气。则不能由肺以降。气之降者属金。然不禀乎温之气。则更不能由大肠以收。此味能使温气降而入中土者。全乎金也。(故温中治积冷而善运化)能使收气更归大肠者。本乎温也。(故止泄痢)以火始而以金终。故金能效收之用。苦温则气升。其理固不易也。凡痢病于湿热而气虚者。于苦寒黄连主药中。用此味及木香佐之。乃能奏效。此岂徒以温味济寒哉。盖为能竟其肺之用耳。夫肺气能降亦能收。乃竟阳中少阴之用。金火合德。义固如是。而粗工用以止痢。漫曰涩剂。彼恶乎知之。(此味但不可施之实热下痢其气不大虚之人)抑更有宜进究者。黑锡丹疗诸逆冲上。上盛下虚。及下元阳虚元也。此义粗悉于白芷条下。当合参之。

缪氏云。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者。忌。又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去壳。但用肉。油色肥实者佳。用汤调糯米粉。或醋调面包。灰火中煨黄熟。

取出。以纸捶去油净。勿犯铜铁。

补骨脂

出波斯国。一名胡韭子。即婆固脂。俗讹为破故纸。今岭南诸州及岭外山 间亦有之。实似麻粒。圆扁而黑。宜九月采。

味苦辛。气大温。阴中归阳。降多升少。入手厥阴心包络命门。及足太阴经。恶甘草芸苔羊血。(但制方有与甘草同用者)主治通命门。归元阳。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衰败。

肾冷精流腰痛。膝冷囊湿。逐诸冷顽痹。并治肾泄小便频。及归人血气堕胎。禀火土之气而兼得乎天令之阳。能暖水脏。为壮火益土之要药。(仲淳)骨者形之一。肾之合也。盖五形之所由生。必先骨髓。次及筋肉血脉皮毛。即五脏之所由生。亦必先肾。肾之肝。肝之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