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1世纪的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充足的劳动力、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人口流动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家庭结构及社会形态的不断改变,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价值观、社会观等方面都无疑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应对老龄化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这样一场世纪人口大革命中,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成败的关键。“人”的问题,既有人口老龄化的当事者老年群体,也有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中年群体,更有年轻一代。在中国文化中,三者之间的代际关系,年轻人是被中年人和老年人呵护的一代,是“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下一代”的社会价值观的受益者。如果说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年人、中年人是把挑战留给了自己,把机遇留给了年轻一代。但是,无论长者如何设想、如何呵护,一个国家的未来终究是要年轻一代担负起重任。因此,未来的20~30年,中国年轻的一代能否勇敢地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并有能力挑起大梁,带领这个国家走向老龄化中的繁荣稳定、国泰民安是我们今天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老年产业人才培养学历教育方面,目前中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简称:老服专业)。这也是在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上能够看到的唯一的一个与老年产业相关的专业。随着近几年老年产业发展的不断升温,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也由最初的几所发展到了今天的几十所,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养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意识到了未来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但是,十分残酷的现实是,学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最终留在这个行业里的却寥寥无几?除了社会公认的一般原因,比如:对老年服务工作的歧视和偏见、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福利缺乏保障、工作辛苦时间长、职业发展不清晰等等之外,教育层面也需要有所思考。这个专业的引导方向、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是否合适?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很多院校把此专业基本定位在“伺候老人”的水平上,把“护理”“照护”的内容和技能看得很重,而对全球产业大局、发展前景、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综合素养要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缺乏认知。到目前为止,连一本老年产业相关的专业教材都没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经常会问到“老师,我们是学服务的还是学管理的”。“将来做老年服务还是老年管理”?等比较模糊和尴尬的问题。实际上,进入老年产业的年轻一代与目前在一线从事老年服务的“40/50”一代相比,更重要的职责是在未来承担起自下而上的管理职能,因此,对老年产业的全面认知和深刻把握是必须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这个专业也面临着由高职上升为本科的需求。升本之后,与原有高职在教学方向引导、内容选择、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专业水准、技能水平等方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应该有怎样的提升?至少应该有几本相关的教材相匹配?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预判中走在了市场的前头。乌丹星博士带领的北京吉利学院研发团队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这类教材的研发和开发,并在本校进行了教学实践,今年及时推出了这本《老年产业概论》。这是我们国家目前唯一的一本与老年产业相关的专业教科书和参考书。首先,该书从宏观上将老年产业做了细分,划分出了八个子版块,并就此展开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这个专业的内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产业与职业全貌的天窗。这对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站在全球老年产业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培养较高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该书为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做了较高的未来职业定位。使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照护服务”的养老服务员了,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管理者”,而是有着更高使命、更大职业目标、更宽发展视野的“综合性复合型”养老人才,是对知识与能力的“复合性、专业性、综合性”的高层次发展,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者和运营者;第三、在职业技能培养上,要求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既能够自下而上地从为老服务的点滴实务实操做起,也能够自上任下的胜任项目策划、咨询培训、组建团队、运营管理等工作,成为两者结合的“项目操盘手”,这样的人才也才是企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尽管本书还有很多不完善和瑕疵,编写本书的老师们的专业背景也并非一致,多数老师是跨专业、跨学科的。但是,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启发和提醒我们,要想培养出高品质的人才,需要不断研发和创造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不断进行知识融合和技能整合,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产业发展视野,站在更高的层面引导年轻人进入老年产业并为年轻一代指明发展方向。
同时,鉴于目前市场上大批跨界人员进入老年产业,但“想找一本老年产业相关书籍都很难”的局面,该书的问世及时填补了国内老年产业“产业全貌”专业书籍方面的空白。我们期待并相信,本书能够为中国老年产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和能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吴玉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