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为政: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12)
最好能和君主同心同德、广纳贤士、博施恩惠,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而且不妨害人。如果自己的能力足以担任重要的职务,那就谨慎地奉行上面所说的办法;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一职务,而且又怕失去君主对自己的宠爱,那就还不如及早推贤让能,自己心甘情愿地追随其后。像这样做的话,拥有了君主的恩宠就一定会荣耀,失去君主的宠爱也一定不会招致祸患。所以侍奉君主的法宝就是:一定要能想到消除后患之忧的办法。因此,智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圆满时会考虑不足,平顺时会考虑到险阻,安全时会考虑到危险,周到慎重地从多方面加以考虑、预防,仍然怕会有祸患,所以办了上百件事也不会失误被动。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出自《列子·说符篇》。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夺取了两个城邑。捷报传来的时候,襄子正在吃饭,听到消息后面带愁容。旁边的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烦恼。襄子说:“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而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意思是:
江河的潮水再大也不过三天便退,暴风骤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太阳在正中也不过就是一会儿的时间。现在我赵家的德行、恩泽还没怎么施予百姓,一天就攻下了两座城邑,败亡大概很快就要到我这里了吧!孔子听说后,说:“赵氏其昌乎!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也就是说:“赵氏就要昌盛了!保持忧虑、居安思危,是国家昌盛的原因;而不思忧患、盲目欢乐,是导致灭亡的祸根。夺取胜利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怎么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用这个道理来保持胜利,所以他们的幸福能够延及后代。齐、楚、吴、越都曾取得过胜利,但是最终还是灭亡了,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保持胜利。所以说,只有有道之主才能保持胜利。”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欧阳修的文章《伶官传序》,意思是说:忧劳可以振兴国家,而安逸和舒适则可以使自身灭亡。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写到:据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在临终时传给了庄宗李存勖三支箭,并告诉庄宗,梁王、燕王、契丹是自的仇敌,希望庄宗不要忘记为自己报仇雪恨的志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支箭后,把它们供奉在宗庙,每次出兵作战都不忘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最后庄宗消灭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但是后来他由于贪图享乐,致使身死国灭。在总结了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后,欧阳修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对有着远大抱负、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积极进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面临着很多重大任务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应该时时刻刻具备安不忘危、常备不懈的忧患意识。
http://www.jxnews.com.cn/oldnews/n12015/ca805472.htm 2005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2007年9月24日下午,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位于前门东大街11号院的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看望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温总理亲切而又中肯地说道: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这是柳宗元的话。‘言能听,道乃进’,这是《史记》的话。只有不断听取意见,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进步;只有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才能多为人民办好事。总之,就是要发扬民主,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温总理不仅强调了国务院参事室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而且表明了政府要积极纳谏的态度。温总理进一步指出,“做好参事室和文史馆的工作,有利于政府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党和政府联系专家学者,有利于发挥参事和馆员的咨询和参谋作用。”
“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贺赦表》。温总理用这段话来鼓励国务院参事室的工作人员,要敢于大胆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表明政府希望听取有利于发展的谏言的立场。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浅显易懂,但却传达出了深刻而丰富的道理。它的大意是说要打开进谏忠言的道路,并且要始终开启那扇能让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善言进入的大门。诗人以道路的广阔和大门的开启来比喻言论进谏的自由,旨在表达一个国家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并且被百姓所拥护,就必须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积极地接受进言,才会不断地改进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
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只想听赞美和谄媚之词,国家发展中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领导闭目塞听,沉浸于小人的溢美浮夸之词中,势必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反抗。因此,一个贤明的领导者会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鼓励人民和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指正国家发展中的偏颇。他们深深地知道只有这些言论才能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这正如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一样。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痼疾会因为贤士和忠臣的进谏之言而得到有效的纠正。人民的心声也会通过他们得以传达。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也记载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晏子朝,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严居朝,则曷害于治国家哉?”
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瘖,上无闻则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如何也!且合升斗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绨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晏子在提醒景公要善于采纳谏言,广开进谏之门。晏子问景公在朝廷上严厉不严厉,景公说:“在朝廷上严厉对治理国家有害处吗?”
晏子对他说:“如果您太严厉了那么下边的大臣和百姓都不敢述说自己内心的言论,抒发自己的心声。那么这就会使您听不到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言辞,了解不到百姓的疾苦和治理中的失误。下边的人不敢向上进谏叫做瘖,而您也可以被称作是聋子了。这不是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危害吗!国家粮仓的丰足靠的是一粒粒粮食的积累,帷幕的形成也是靠一丝一缕的丝线织就。这就像泰山的高大是由不起眼的岩石一块块累积而成。所以治理天下的人不能够仅仅采用一个人的言论,而要集采众意。可以听取以后不采用,但不能没有听就将其拒之门外。”晏子的言论与温总理的话异曲同工,都在强调善于纳谏的重大价值。这对于古今国家的发展都有很大裨益。
《史记·殷本纪》中“言能听,道乃进”也表述了相同的道理。商汤在征讨诸侯时,与伊尹曾有过一段对话。商汤说:“人以水面做镜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容,观察民众的状况就能了解国家治理的好与坏。”伊尹答道:
“您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说明您非常的英明,一个统治者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国家就会不断进步。能够爱护民众,贤良之人就会在朝廷聚集。因此,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您要不断地勉励自己。”国家的发展既需要一个贤明而有博大胸襟的君主,又需要那些能不明哲保身、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敢于进谏直言的贤臣。具备这两个条件,才会形成一条较好的进谏与采纳之路,才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样国家才能不断地了解下层人民的心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改革,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得到长足发展。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考黜》中有“多贤乃能进善,进善乃能退恶”的句子。
意思是说,贤士多了才能够听到有利的言辞,听到这些才能够抵制恶的繁衍。
这句话和“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所要表达的主旨是相通的。
温总理在讲话中两次援引古人的话,告诉我们政府深刻地体会到广开言路,听取批评和建议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政府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三点,就必须对民生有很好的体察。真正知道百姓的需要,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执政者不断地听取民意,以宽容的心态采纳意见和建议,更需要各级官员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人民的思想;而非为了自己的政绩而弄虚作假,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进言之路的畅通。在这一制度下,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终将达成。
http://www.gov.cn/ldhd/2007-09/25/content_761400.htm 2007年9月25日《温家宝与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员座谈:广开言路》
生财有道
2003年3月1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的邀请,与采访两会的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在回答关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怎样走出“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时,温总理强调:“第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要改革农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最重要的是要精简机构和人员。中国古代《大学》中有‘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的说法……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一切不应该向农民收取的税费,全部减下来。”
“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发财致富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的,国家没有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那么从事生产的人肯定会增多。同样,朝廷中没有虚设的官职,官员都在其位谋其事,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着想,那么靠政府吃饭的人就会减少,政府的负担减轻了,百姓的赋税也会相应减少。为政者不耽误农业生产,使农民的收入有保证,他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这样既保证了百姓的利益,又使国家的收入增加,为政者如果懂得量入为出,合理使用现有财产,就不会感到财政紧张,并且会利用已有资源为百姓做实事。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些,百姓和政府的关系一定会十分和谐,国家必定会呈现出欣欣向荣、富强安康的局面。赋税的减轻表面看来会减少国家的收入,但实际是无形中增加了国家的财产。百姓生产的热情是一股催化剂,能推动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收入自然会增加。如果赋税过重,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收入必定会减少,其他产业也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势必会减少。
《孟子·尽心上》中已经讲过这个道理:“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虽然用语不同,但与“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要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这句话是说:要使农民富足,就要组织农民搞好耕种,并且减轻农民的负担,减少相关的赋税。使百姓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生产效率才会提高,农业才能发展。如果赋税过重,百姓苦不堪言,入不敷出,自然会使人民反抗,国家的统治也会受到威胁,更不用妄谈发展。孟子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对于现在农村的改革也是大有裨益的。《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教育统治者要根据时令组织农业生产,不能够违背农业生产的规律。做到这些,生产的谷物就能够满足国家需要,并会有剩余。在鱼生长繁殖期不去捕捉,这样鱼与鳖就会享用不尽。不乱砍滥伐,林木资源也会用之不尽。这样百姓就不会有抱怨,能够平静地埋葬死者,赡养生者,国家也会因此而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所谓“与民休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是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再次强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