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的船
常德这个码头真正值得注意令人惊奇处,无过于船户和他们所操纵的水上工具了。要认识湘西,不能不对他们先有一种认识。要欣赏湘西地方民族特殊性,船户是最有价值材料的一种。
一个旅行者理想中的武陵,渔船应当极多。到了这里一看,才知道水面各处是船只,却很不容易发现一只渔船。长河两岸浮泊着的大小船只,外行人一眼看去,只觉得大同小异。可是事实上形制复杂不一,各有个性,代表了各个地方的个性。
最触目的三桅大方头船,这是个外来客,由长江过湖来的。运盐是这种船的主要职务。大多数只到此为止,不会向沅水上游走去。普通人叫它“盐船”,名实相符。船家叫它“大鳅鱼头”,《金陀粹编》上载岳飞在洞庭湖水擒杨幺故事,这名字就见于记载了,名字虽俗,来源却很古。这种船大多数用乌油漆过,所以颜色都是黑的。这种船按季行驶,要大水大风才能行动。杜甫诗中描绘的“洋洋万斛船,影若扬白虹”,也许指的就是这种船。
比这种盐船略小,有两桅或单桅,船身异常秀气,头尾忽然收敛,令人看了起尖锐印象,全身是黑的,名叫“乌江子”。这种船的特长是不怕风浪,运粮食过湖。它是洞庭湖上的竞走选手。形体结构上的特点是桅高,帆大,舱深,头锐。舱篷比船身小,船舷之外还有护舱板。弄船人同船只本身一样,一看很干净、秀气、斯文。行船既靠风,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都整齐。船上用的水手不多,仅有的水手会拉篷,摇橹,撑篙,不会荡桨——这种船上不常用桨。放空船时妇女还可以代劳掌舵。这种船间或也沿河上溯,但数目极少,船身材料薄,不宜于冒险。这种船在沅水流域也算是外来客。
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有一点金漆装饰。尾梢有舵楼,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牵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发后才上下行驶,路线系往返常德和洪江。每年水大时至多上下三五回;其余时节都在休息中,成排结队停泊着,俨然是河上的主人。船主照例是麻阳人,且照例姓滕,善于交际,礼数清楚;常与大商号中人拜把子,攀亲家。行船时站在船后檀木舵把边,庄严中带点从容不迫的神气;口中含了个竹马鞭短烟管,一面看水,一面吸烟。遇见有身分的客人搭船,喝了一杯酒后,便向客人一五一十叙述这只油船的历史,载过多少有势力的军人、阔老,或驰名沅水流域的妓女;换句话说,就是这只船与当地“历史”发生过多少关系。这种船上的一切东西无一不巨大坚实。船主的装束在船上时看不出什么特别处;上岸时却穿长袍(下摆过膝三四寸),罩青羽绫马褂,戴呢帽或小缎帽,佩小牛皮抱肚,用粗大银链系定,内中塞满了银元,穿生牛皮靴子,走路时踏得很重。个子高高的,瘦瘦的。有一双大手,手上满是黄毛和青筋。会喝酒,打牌,且豪爽大方,大把银元钞票从抱肚掏出,毫不吝啬。水手大多强壮勇敢,眉目精悍,善于唱歌,泅水,打架,骂野话。白天弄船,晚上玩牌,同样做得极有兴致。船上人虽多,却各有所事,从不紊乱。舱面永远整洁如新。拔锚开船时,必擂鼓敲锣,在船头烧纸烧香,煮白肉祭神,燃放鞭炮;表示人神和乐,共同帮忙,一路福星。在开船仪式与行船歌声中,使人想起两千年前《楚辞》发生的原因,现在还好好的保留下来,今古如一。
比洪江油船小些,形式仿佛也比较笨拙些(一般船只用木板作成,这种船竟像用木柱作成),平头大尾,一望而知船身十分坚实,有斗拳师的神气的,名叫“白河船”。白河即酉水的别名。这种船行驶于酉水由沅陵到保靖一段。酉水滩流极险,船只须经得起磕撞。船只必载重方能压浪,因此尾部如臀,大而圆。下行时在船头缚大木桡两把,木桡的好处是船只下滩转头时,比舵切于实际。照水上人俗谚说:“三桨不如一篙,三橹不如一桡。”桡读作招。酉水浅而急,不常用橹,篙桨用处多,因此篙多特别长大,桨较粗硕,肥而短。船篷用粽子叶编成,不涂油。船主多永顺保靖人,姓向姓王姓彭的占多数。酉水河床窄,滩流多,为应付自然,弄船人所需要的勇敢能耐也较多。行船时常用相互咒骂代替共同唱歌,为的是受自然限制较多,脾气比较坏一点。酉水是传说中古代藏书洞穴所在地,多的是高大宏敞,充满神秘的洞穴。由沅陵起到酉阳止,沿酉水流域的每个县分总有几个洞穴。可是如沅陵的大酉洞,保靖的狮子洞,酉阳的龙洞,这些洞穴纵有书籍也早已腐烂了。到如今这个流域最多的书该是宝庆纸客贩卖的石印本历书,每一条船上照例有一本。船家禁忌多,历书是他们行动的宝贝。河水既容易出事情,个人想减轻责任。便以为凡事都俨然有天作主,由天处理,照书行事,比较心安,也少纠纷。酉水流域每个县分的船只,在形式上又各不相同:不过这些小船不出白河,在常德能看到的白河油船,形制差不多全是一样的。
沅水中部的辰溪县出白石灰和黑煤,运载这两种东西的本地船叫做“辰溪船”又名“广舶子”。这种船的特点和上述两种船比较起来,显得材料脆薄而缺少个性,船身都作浅黑色,形状如土布机上的梭子。下行多满载这些不值钱的货物,上行因无回头货,便时常放空。船身脏,所运货物又少时间性,满载下驶,危险性多,搭客不欢迎,因之弄船人对于清洁和时间就不甚关心。这种船上的席篷照例是不大完整的,布帆是破破碎碎的,给人的印象如一个破落户。弄船人因闲而懒,精神多显得委靡不振。
洞河(即泸溪)发源于干城苗乡大小龙洞,和凤凰苗乡鸟巢河。两条小河在干城县的所里市相汇。向东流,到泸溪县,方和沅水同流。在这条河里的船就叫“洞河船”。因为河源由洞穴中流出,河床又是乱石底子,所以水质特别清,水性特别猛。船身必需从磕撞中挣扎;河身既小,船身也较轻巧。船舷低而平,船头窄窄的。在这种船上的水手中,我们可以发现苗人。不过见着苗人时我们不会对他有什么惊奇,他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惊奇。这种人一切和别的水上人差不多,不同处不过是他那点老实、忠厚、纯朴、戆直的性情——原人的性情,因为住在山中,比城市人保存得多点罢了。干城人极聪明文雅,小手小脚小身材,唱山歌时嗓子非常好听,到码头边时可特别沉默安静。船只太小了,不常有机会到大码头边靠船,这种船停泊在河面时似乎很羞怯,正如水手们上街时一样的羞怯。
在河上显得极活动,极有生气,而且数量极多的,是普通的中型“麻阳船”。这种船头尾高举,秀拔而灵便。这种船的出处是麻阳河(即辰溪)。每只船上都可见到妇人、孩子、童养媳;弄船人一面担负商人委托的事务,一面还担负上帝派定的工作,两方面都异常称职。沅水流域的转运事业大多数由这地方人支配;人口繁荣的结果,且因此在常德城外多了一条麻阳街。“一切成功都必需争斗”,这原则也可用作麻阳街的说明。据传说,那条街是个姓滕的水手双拳打出来的。我们若有兴趣特意到那条街上走走,就知道开小铺子的,做理发店生意的,卖船上家伙的,全是麻阳人;我们就会明白,原来参加这种争斗,每人都有一分。麻阳人的精力绝伦处,或者与地方出产有点关系。麻阳出各种桔子;糯米也极好,作甜酒特别相宜。人口加多,船只也越来越多;因此沅水水面的世界,一大半是麻阳人的。大凡船只停靠处,都有叫乡亲的麻阳人。乡亲所得的便利极多,于是平常外乡人坐船时都叫麻阳人作“乡亲”。乡亲的特点是面目精悍而性情快乐,作水手的都能吃,能做,能喝,能打架。船主上岸时必装扮成个小乡绅,如驾洪江油船的大老板一样穿袍穿褂,着生牛皮盘云长统钉靴,戴有皮封耳的毡帽或博士帽,手指套上分量沉重的金戒指,皮抱肚里装上许多大洋钱,短烟管上悬个老虎爪子,一端还镶包一片镂花银皮。见人就请教仙乡何处,贵府贵姓。本人大多数姓滕,名字“代富”“宜贵”。对三十年来的本省政治,比起任何地方船主来都熟悉,都关心。喜欢讲礼教,臧否人物,且善于称引经典格言和当地俗谚,作为谈天时张本。恭维客人时必从恭维上增多一点收入;被客人恭维时便称客人为“知己”,笑嘻嘻的请客人喝酒。妇女在船上不特对于行船毫无妨碍,且常常是个好帮手。妇女多壮健能干,大脚大手,善于生男育女。
在常德水码头,船身极小,飘浮水面如一片叶子,数量之多如淡干鱼的,是专载客人的“桃源划子”。木商与烟贩,上下办货的庄客,过路的公务员,放假的男女学生,同是这种小船的主顾。船身既轻小,上下行的速度较之其他船只快过一倍,下滩时可从边上小急流走,决不会出事。在平潭中且可日夜赶程,不会受关卡留难。因此在有公路以前,这种小小船只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弄船人工作不需怎样紧张,开销又少,收入却较多。装载的客人且多阔老,同时桃源县人的性格又特别随和(沅水一到桃源后,就成为一片平潭,再无恶滩急流,自然影响到水上人性情很大),所以弄船人脾气就马虎得多。
在沅水流域上下行驶,停泊到常德码头应当称为“客人”的船只共有好几种。有从芷江上游黔东玉屏来的,有从麻阳河上游黔东铜仁来的,有从白河上游川东龙潭来的。玉屏船多在洪江转口,下行不多。龙潭船多在沅陵换货,下行不多。铜仁船装油碱下行的,有些庄号在常德,所以常直放常德。船只最引人注意处是颜色黄明照眼,式样轻巧,如竞赛用船。船头船尾细狭而向上翘举,舱底平浅,材料脆薄,使人视觉上感到灵便与愉快,在形式上可谓秀雅绝伦。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相称。船小而载重,所以下行时船舷必缚茅束挡水。这种船停泊河中,仿佛极其谦虚,一种作客应有的谦虚;然而比同样大小的船只都整齐,一种作客不能不注意的整齐。
此外常德河面还有一种船只,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泊。这些船的形式一律是方头,方尾,无桅,无舵。用木板作舱壁,开些小小窗子,木板作顶。有些当作船主的金屋,有些又作逋逃者的窟穴。船上有招纳水手客人的本地土娼,有卖烟和糖食、小吃、猪蹄子、粉面的生意人。此外算命卖卜的,圆光关亡的,也可以从这种船上发现。船家做寿成亲,也多借这种水上公馆举行。因此,一遇黄道吉日,总有响器声,弦索声,大小炮仗声,猜拳歌呼声,点缀水面的热闹。
(一)谈常德的各种船,就有这许多篇幅,材料的来源,一半靠实地的观察,一半靠广博的调查。如果不作观察和调查的工夫,那是一句也说不来的。
(二)读者不妨采取这一篇的方法,就某地的某种现象(如商市,车辆,小贩,气候变化)加以观察和调查,然后写成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