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效验秘方(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丹毒

丹毒的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黏膜微小损伤处侵犯真皮内网状淋巴管所致,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起病急,发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症状,随后出现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一片鲜红,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界限。严重的红肿处可伴发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

祖国医学认为,丹毒的发生是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黏膜破伤(如鼻腔黏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夹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夹有肝火;发于下肢者,夹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因此在治疗丹毒时,应抓住丹毒与“热毒”致病因素密切相关的发病机制,采用清热、泻火、解毒的方法。

一、治疗方

(一)内治处方

1.三妙活血汤加味

【组方】 薏苡仁、金银花、连翘各30g,苍术、赤芍、地龙各15g,广防己12g,黄柏、土鳖虫、牛膝各10g。

【方解】 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牛膝引药下行,共为君药;佐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芍、土鳖虫、地龙逐瘀通络,广防己、薏苡仁利水渗湿止痛。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通经。主治下肢丹毒,症见皮疹为略高出皮面的水肿性鲜红色斑,表面紧张发亮,境界清楚,有时可发生水疱或大疱,自觉灼热疼痛,触痛明显。

【加减】 局部质地较硬者,加三棱15g,莪术15g;肿甚者,加泽泻30g,车前子30g;恶寒、高热者,加青蒿20g;发病初期红肿热痛明显,或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者,可加黄连等清热解毒凉血之品;发病中后期,体温正常,红肿热痛逐渐消退,皮色变紫暗或由于反复发作,皮肤弹力减退者,可加秦艽、当归等清热利湿活血之品。

【制法用法】 每剂煎2次,每次30min,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分服。

【处方来源】 邓志刚.中药内服外洗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009,24(8):1499-1500.

2.普济消毒饮加味

【组方】 黄芩、黄连、玄参各10g,连翘、板蓝根各15g,升麻5g,柴胡9g,薄荷、僵蚕、陈皮、甘草各6g。

【方解】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共为君药;连翘、僵蚕、薄荷、柴胡、升麻辛凉疏散风热,共为臣药;佐以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陈皮理气疏通壅滞,甘草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疏风散热。主治丹毒,症见下肢或头面部局部红赤灼热,如涂丹之状,肿胀疼痛,红斑边缘微撬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红斑上有时可出现水疱、紫斑,偶有化脓及皮肤坏死。病变附近有淋巴结肿痛。

【加减】 若发生于头面部者,重用僵蚕,加蝉蜕8g;发生于肋下、髂部者,加龙胆10g;发生于下肢者,加黄柏10g、萆薢15g、墨旱莲15g、紫草10g。

【制法用法】 每剂煎2次,每次30min,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分服。

【处方来源】 李珪,冯桥.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丹毒45例.广西中医药杂志,2005,28(1):20.

3.清解汤

【组方】 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板蓝根、赤芍各30g,牡丹皮、牛膝各15g,薏苡仁、苍术各20g,黄柏15g,生甘草10g。

【方解】 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清热解毒,为君药;赤芍、牛膝、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消肿,引药下行;土茯苓、黄柏、薏苡仁、苍术清热解毒利湿,为佐药;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活血消肿。主治丹毒,症见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迅速蔓延,局部肿胀红斑,表面紧张光亮,灼热,压之退色。

【加减】 发热者,加生石膏30g、黄芩12g、知母12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g;反复发作者,加黄芪20g、当归20g。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张桂芳.清解汤治疗丹毒83例疗效观察.山东中医杂志,2002,21(3):152-153.

4.二陈汤加味

【组方】 陈皮15g,半夏10g,茯苓12g,甘草6g,白芥子12g,牛膝6g。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白芥子以利气豁痰见长,主治皮里膜外、筋骨间或肌肉间痰饮证;牛膝作为引经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 健脾理气,化湿祛痰。主治慢性丹毒,症见皮肤增厚,粗糙色暗,影响肢体活动。

【加减】 漫肿明显者,加大腹皮15g、槟榔15g、泽泻15g;局部皮肤增厚,略粗糙,皮色暗者,加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处方来源】 谢京旭,杨维华.二陈汤加味治疗下肢慢性丹毒32例.北京中医杂志,2000,19(1):29.

5.牛公凉血方

【组方】 蒲公英12g,板蓝根15g,玄参12g,黄芩6g,金银花12g,牡丹皮6g,牛蒡子、野菊花、连翘、赤芍、僵蚕各10g,甘草3g。

【功效主治】 散风凉血,清热解毒。主治颜面丹毒。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

【总结】 配合外用外敷紫草油,治疗颜面丹毒4例,均获治愈。最短者3天,最长者10天,平均5天。

【处方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郑则敏老中医经验方。

6.神妙汤

【组方】 金银花、牡丹皮、紫花地丁、生薏苡仁各30g,云苓、车前子、牛膝、苍术、黄柏、赤芍各10g。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主治湿毒热壅型下肢丹毒,即局部红斑灼热明显,肿胀较轻者。

【加减】 体温39℃以上者,顿服紫雪丹3g;红肿明显者,加蒲公英30g、野菊花30g;红斑灼热者,加地黄15g;肿硬、疼痛明显者,去云苓、牛膝,加桃仁10g、红花10g、大血藤15g、忍冬藤15g;肿胀较甚者,加滑石30g、木防己10g。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来源】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郑彬彬老中医经验方。

7.茵陈赤小豆汤

【组方】 茵陈、赤小豆、滑石各15g,生薏苡仁30g,苍术、黄柏、苦参、木通、泽泻、广防己各10g,佩兰6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 清利湿热,化浊消肿。主治湿热下注型下肢丹毒,即红斑灼热较轻,局部肿胀明显者。

【加减】 发热、局部红肿者,加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水肿明显者,去甘草,加车前子10g;硬块疼痛者,去滑石、木通、佩兰,加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大血藤30g;水肿朝轻暮重者,去滑石、木通、佩兰,加黄芪15g、柴胡10g、升麻6g。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可配合外敷消炎软膏。

【处方来源】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郑彬彬老中医经验方。

8.香附散

【组方】 香附。

【功效主治】 流火。

【制法用法】 香附焙燥为末,每服6g,以温黄酒送服(不善饮者以温开水送服),服药后盖被出汗更佳。

【总结】 轻者1次即愈,重者1~3次可愈;若复发,再按前法服用,数次可不再复发。

【处方来源】 华康谟.香附治流火.上海中医杂志,1983,17(6):32.

9.阳和汤加味

【组方】 鹿角霜30g,麻黄5g,熟地黄30g,肉桂5g,白芥子3g,生姜(炮制)1.5g,花椒5g。

【方解】 方用麻黄开腠理,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生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痰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熟地黄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黄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黄之腻膈;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性疮疡。花椒温中散寒,除湿止痛。

【功效主治】 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主治慢性丹毒,症见皮肤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木胀感等虚寒之象。

【加减】 局部皮色紫暗者,加牡丹皮20g、红花6g、大血藤30g;疼痛者,加乳香6g、没药6g。

【制法用法】 水煎服,头2煎温服,第3煎熏洗患处。

【处方来源】 北京市第六医院郑锦章医师经验方。

10.苍术燥湿膏

【组方】 苍术1000g,蜂蜜250g。

【功效主治】 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主治慢性丹毒。

【制法用法】 苍术煎煮取汁,浓缩成稠膏,另加蜂蜜250g,调匀,每日2次,每次1汤匙。

【总结】 临床上采用本方治疗,多获满意效果。1例右小腿焮红、肿痛屡发2年,甚至2个月内发作3次。就诊时已过急性期,右小腿皮色黯紫,无灼热,略有触痛,脉细滑,舌红苔薄黄,经服用本方3个月而愈。1年后随访,丹毒未复发。本方对防止慢性丹毒的复发疗效显著。若遇上述类似病例,急性发作经处理红肿消退后,即可服本方2~3个月。1剂约可服半个月。

【处方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老中医经验方。

(二)外治处方

1.三黄消斑洗剂

【组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10g,芒硝60g。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头面部以外的丹毒。

【制法用法】 水煎后,熏洗患肢,每日2次,每剂可连续熏洗2天。

【处方来源】 邓志刚.中药内服外洗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观察.光明中医杂志,2009,24(8):1499-1500.

2.黄连膏合冰石散

【组方】 ①黄连、当归、黄柏、姜黄各10g,生地黄30g,蜂蜡120g,香油360g;②煅石膏30g,梅片0.6g。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各型丹毒。

【制法用法】 ①黄连膏:用香油将黄连、当归、黄柏、生地黄、姜黄煎枯,去渣,下蜂蜡溶化尽,用纱布将油滤净,倾入瓷碗内,用柳枝不时搅之,待其凝结。②冰石散:煅石膏、梅片研末,瓶贮备用。

用时充分暴露局部红肿疼痛部位,常规皮肤消毒后,取适量黄连膏均匀摊在无菌纱布上,然后用药匙将冰石散薄且均匀地撒在已摊好的黄连膏上,再将纱布敷盖于患处,医用胶布固定,绷带适度包扎。对胶布过敏的患者可涂三九皮炎平霜,再用弹力网状绷带包扎,松紧适宜,以防脱落。对重度皮损有水疱者,先用无菌注射针头刺破,取无菌干燥棉签,将疱内渗出液滚动式朝针眼方向放液,蘸干,再用聚维酮碘消毒后敷药。根据病情每天或隔日换药1次。

【处方来源】 邬媖源,胡亚丹,刘芹芳.黄连膏掺冰石散治疗丹毒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8,23(10):45-46.

3.徐氏青黛散

【组方】 青黛、黄柏、天南星各10g,茶水(或醋)适量。

【方解】 青黛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天南星燥湿止痉,散结消肿。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燥湿泻火。主治各型丹毒。

【制法用法】 根据患处面积的大小,取青黛、黄柏、天南星等量研末,茶水(或醋)调成糊状,涂敷于患处,每日1~2次。

【处方来源】 徐书玉,唐荣芳,黄艳春,等.青黛散治疗丹毒24例的观察与护理.中国护理杂志,2004,1(11):716-717.

4.紫草油膏

【组方】 紫草片30g,黄连3g,冰片0.3g,茶油500g。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丹毒。

【制法用法】 上药浸泡5天,慢火煮后,过滤贮存备用。用棉花签蘸涂患处,每日2~3次。

【处方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郑则敏老中医经验方。

5.消炎软膏

【组方】 芙蓉叶300g,生大黄300g,生天南星100g,升麻100g,凡士林500g。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燥湿泻火。主治丹毒。

【制法用法】 上药研末后,用凡士林500g调匀成膏。红肿患部外敷厚0.5cm的消炎软膏,每日换药1次。患部灼热甚,有水疱者则用上述紫草油纱布覆盖患部,间日换药,换药前局部清洗1次。

【处方来源】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郑彬彬老中医。

(三)针灸处方

1.刺络拔罐法

【取穴】 阿是穴、委中。

【操作】 取病变部位(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破数处,随即在刺破处拔罐5min。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再取患侧委中穴,亦刺络拔罐,操作与阿是穴相同,每日1次。

【方解】 刺络拔罐旨在排出恶血,使热毒外泻。委中穴又称“血郄”,可泻血分郁热,此乃“菀陈则除之”之意。

【主治】下肢丹毒。

【处方来源】 杨宝辉.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下肢丹毒3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7,26(4):250.

2.毫针处方

【取穴】 曲池、足三里、血海、阴陵泉。

【操作】 取双侧曲池、足三里、血海、阴陵泉,同时病变部位散刺,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

【方解】 取曲池、足三里,以清阳明之热;取血海、阴陵泉化太阳之湿,其中血海又可清泻血中郁热。

【主治】 下肢丹毒。

【处方来源】 杨宝辉.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下肢丹毒3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7,26(4):250.

3.火针刺络放血法

【取穴】 阿是穴。

【操作】 刺血前,先于病灶部皮肤四周寻找阳性血络,即紫暗色充盈的小静脉。寻找阳性血络可遵循三个共性特点:①病程较长,一般超过3年;②血络颜色深,呈紫黑色或紫红色;③血管充盈,高于皮肤。用聚维酮碘消毒局部皮肤,随后用火烧三棱火针以消毒针具,采用缓刺法刺阳性血络。每次选取2~3处,当刺中该阳性血络时,出血常呈抛物线形向外喷射,之后逐渐减少,至出血颜色变浅后血可自止。每周可治疗2次,该法一般使用3次左右,阳性血络可恢复正常。三棱火针刺络放血后,需再用聚维酮碘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取粗火针于酒精灯外焰上烧针,待针身烧至通红后,对准病灶部位快速刺入,大多采用密刺法,即根据病灶皮肤面积,每隔2cm刺一针,深度0.5~1cm。针后常见黄色组织液和深色血液流出,出血时勿压迫止血,待血自止。多数患者可在治疗后1~3天内仍有少量组织液渗出,为正常现象,不必停止治疗,嘱其自行用聚维酮碘消毒患处即可,该现象随病情好转会逐渐消失。每周治疗2次,后可根据病情好转改为每周1次。针后2天内勿洗患处。

【主治】 下肢慢性复发性丹毒。

【说明】 火针通过腧穴将热直接导入人体,通过腧穴、经脉,在人体内可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疏通经络,同时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脉络之外门,给贼邪出路,有利于排出阻塞局部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加速局部血流量,提高局部新陈代谢。同时,火针借助火力强开外门,将热邪引出体外,而达到治病祛邪之目的。“热病得火而解者,如同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故火针不仅对寒证有效,对热毒同样也有成效。

【处方来源】 刘光辉.火针刺络放血治疗下肢慢性复发性丹毒52例.中国民间疗,2009,17(10):15.

4.粗针

【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操作】 选用牙科用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合金钢丝加工成长125mm(针体100mm,针柄25mm)的粗针,让患者端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两臂上,肩下垂,颈屈曲,使背部皮肤拉紧,使棘突显现。取准穴位后,常规消毒皮肤,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将针以30°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时,针的方向与脊柱中线平行,切忌侧向歪斜,一般留针2~8h,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主治】 丹毒。

【处方来源】 张和平.粗针治疗丹毒39例疗效观察52例.中国针灸,1996,16(11):50.

5.砭镰法

【取穴】 阿是穴。

【操作】 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主治】 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抱头火丹和赤游丹。

【处方来源】 马绍尧.现代中医皮肤性病学.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二、调理方

1.鲜芦根汁

【组成】 鲜芦根2000g。

【制法用法】 鲜芦根洗净,榨汁,分次当茶饮,每次100ml,每日3~5次。

【说明】 清热解毒利湿。主治丹毒初起,色鲜红,伴畏寒、发热头痛、口干、舌红者。

2.马齿苋菊花粥

【组成】 鲜马齿苋60g,菊花15g,粳米100g。

【制法用法】 鲜马齿苋洗净切碎,粳米淘洗干净,一同入锅,加水1000ml,文火煮成粥;取霜降前菊花烘干研成粉。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3次,连服数天。

【说明】 清热解毒,泻肝利湿。主治丹毒急性期,病变部位较局限者。

3.赤小豆苡仁汤

【组成】 赤小豆100g,薏苡仁100g。

【制法用法】 赤小豆、薏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ml,文火煮烂,分次服用,每日3次。

【说明】 利水消肿。主治丹毒下肢肿胀明显,或伴水疱。

4.丝瓜金银花藤饮

【组成】 老丝瓜500g,金银花藤100g。

【制法用法】 上药洗净,加水1000ml,熬汁去渣,代茶饮,每次200ml,每日3~5次。

【说明】 活血通络。主治慢性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