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剌桐的惊鸿一瞥
九日山下的延福寺是海上交通繁盛之时祭拜海神的地方。
九日山上也有一座专门祭拜海神的昭惠庙。此庙也称海神庙,正式称呼来源于宋朝,昭惠庙一般供奉海神妈祖,但民间也有供奉其他地方神明。据当地史料及民间传说,千余年前,乐山有一名白发老叟李元溥隐居于此,并羽化成仙,李元溥由此被视为乐山山神。为此,人们建庙祭祀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年代,李元溥逐渐演化成泉州最早的海神——男海神。于是,人们修建昭惠庙,祭祀这位海神,还封他为“通远王”,意即保护船只平安远航。
“这里的摩崖石刻,见证了泉州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航程”。2016年央视春晚,泉州作为第一分会场,足足给了九日山12秒的航拍镜头,时间虽短,南安九日山,终于凸现了她的历史价值,给了世人惊鸿一瞥。
为收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素材,我曾数次至泉州采风,两次拜谒九日山。我撰写的《寻觅备选世遗佳境》,已于201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宋元海上丝路第一大港
胜景天成的九日山,坐落于台湾海峡西岸的闽南大地。千百年来,她吸纳日月之精华,宛若慈祥的大地之母,张开温暖的怀臂,呵护着美丽富饶的晋江平原,守望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鲤城泉州。
泉州,西方称之“剌桐”(读音:zaitun),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峰期(12-14世纪),也是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时期,泉州作为东西洋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府的管辖范围要比现在大许多,包括如今的泉州、厦门、金门、钓鱼岛、澎湖及台湾。那时的泉州港有“四湾十六港”之称。“四湾”是指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和湄洲湾,每个港湾中还各有四个支港,从而组成了这个闻名遐迩的海上丝路名港。
马可·波罗曾赞誉泉州港为东方第一大港,还有那位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探险家哥伦布,立志寻找东方新航路,在意外发现美洲大陆后,还误以为终于到了泉州。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通商贸易,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留下了无数灿烂的篇章。
宋末元初,主政泉州的地方官员叛宋降元,为百姓所不齿,但在客观上使泉州港免于战火,保持繁荣。之后元廷又加封妈祖为天妃,成为新的泉州海神,使妈祖成为全国性的海神。
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方,其中明确记述有关海上交通及祈风经过的石刻,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的13方,清楚记述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以及“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的盛况,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元代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主港仍然是泉州,但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十分残酷。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汉人为第三等,南人为最低等。这使泉州港的实际权益大多落入色目人和阿拉伯人的手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到了元代后期,中央朝廷的权力斗争,也波及到这利益攸关的第一大港,导致长达十年的兵乱,泉州港因此遭受重创。
明成化十年(1474)泉州市舶司移设福州,标志着泉州港四百余年的外贸港地位的终结。清代,因受郑成功反清复明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闭关自守的国策致使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港口昔日繁华已烟消云散。大批民众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不得不背井离乡,下南洋过台湾,造就泉州今日中国第一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
泉州港繁华落尽,竟然衰落到不为人所知,以至西方学者在整个19世纪都在寻找和争论曾盛极一时的剌桐港究竟在哪里。这个疑问在1918年因日本学者的《蒲寿庚考》问世才成定论:“zaitun为中国中古时第一商港,而征之汉籍,宋末及有元一代,沿海商港,无一能及泉州。”
历史往往出人意料,因为近几百年的日渐衰落和默默无闻,却意外使泉州港的海上丝路的历史遗迹得到较好保存。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队来泉州后,看到众多遗迹尚存十分欣喜,确认泉州为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07年曾轰动一时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证明这是始发泉州沉没于广东阳江的南宋沉船,再次印证了当年泉州港的繁荣。
祈风石和市舶司
九日山古迹遍布,如今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山麓原有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28)的延福寺,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如今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历代摩崖石刻达七十余方,最珍贵的为我国现存最多的宋代祈风石刻群,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有十三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1174-1266),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
泉州古时海上交通十分发达,每年春夏秋冬之交,为求得行船顺风,常要举行“祈风仪式”,泉州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都要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让商舶在海上往返畅行。仪典由泉州郡守、南外宗正、提举市舶主持,隆重肃穆,礼毕勒石记事。
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蕃舶,要乘春夏借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地方官和人民十分重视对外交往的友好关系,每年蕃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临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蕃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有十余方宋代石刻记载了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九日山作为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祈风石刻群,记录了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实,成为宋时我国和亚非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祈风仪式一般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风顺,来往平安。可以想象,当时的九日山下,海潮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它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与亚非之间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大道清源之地。泉州清源山下的老君岩,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为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后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繁荣局面,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大港的繁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曾对此胜迹赞叹不已,临返之前,又留下考察记事石刻一方,为九日山增添了新的光彩。
千百年来,泉州先行的海外交往,推动了我国的海洋文明,以及海上丝路文明与闽南文明的融合,构成了泉州独特的社会生态基因,为泉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回首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方青山碧水,感悟之情油然而生,“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璀璨前景。
这里有中国最瑰丽的民居,这里有中国最“海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