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掌控情绪提高效率的31条法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4 归因模式

把责任归于他人,并不能解决你自己的失控问题。

心理学家让一对夫妻各自分担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责任,劳动时间各为1个小时(他们差不多平分了责任)。1小时后,心理学家分别且单独向这对夫妻问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这次劳动中你承担了多少责任?”其结果是,这对夫妻的答案皆为——我大概做了70%~80%,老伴做了20%~30%。

此时,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夫妻之间常发生“吵架事件”的原因了。在夫妻两人的劳动责任相等的情况下,结果却各自夸大自己的功劳,并且两人都怀有这种自认为“最真实”的信念,这往往就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线。不良的归因模式容易引起个体的失控。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对同一个问题做出不同的解释。每个人对同样的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归因方式,归因方式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同;看法不同,态度与行为就会不一样。对一个问题持正确的看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但不少时候,人们对一个问题做出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带有个人的偏见。归因偏差是最带有个人偏见的一种方式。

很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总是存在着利己偏差——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归自己,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归他人。而且,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要不是经理反对这个方案,公司现在也不会变成这样!”

“如果当初家人支持我的想法,我现在应该赚了很多钱!”

“如果没有我的教育,这孩子肯定成不了材!”

“幸亏有我的努力,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人们心中到底是如何衡量的?我们不妨从一场球赛中来了解球员们最真实的心理。乙队凭借前锋的一个进球战胜了甲队,以下就是他们各自的心声。

进球的前锋:“多亏了我的进球,不然我们就输定了。”

为前锋助攻的中场:“要不是我的传球,那小子怎么进球?”

守门员:“不是我扑出了甲队好几个危险球,你还有进球的机会吗?”

教练:“都瞎说什么呢?没有我的临场指挥,这场球能赢吗?”

不论这种心理在这些人心中占据多大的比重,但我们可以确定在庆功宴上,这些人都会为自己揽点功劳,同时又会为自己的失败或失误寻找一些开脱的理由。即使这种心理微乎其微,也是人性中的一种公式化的思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