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奶奶
第二天,林爸送她去了车站,一路上她都假寐不言,她不想从爸爸那听到任何关于现在这个家的事情。到了老家的车站,她的大伯已经等在那。一见到她,就将行李接了过去,没有过多的问候,便让她赶紧上车。这是她记忆中的大伯,是那种话不多很朴实的人。不过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年轻的时候什么事都干过,也跟着林爸一起做事。但是最后考虑到奶奶如今一人在老家,他便回了镇上。
开始的时候还给人做工厂保安,后来发现朝五晚九的工作,让他顾不上老人家,于是放弃了工作,开始打理家里那几亩地。
大伯的车是辆五菱七座,开了好多年了。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装修好之后,刚好堂哥要结婚,就直接拿去当婚房了,他们两口子还住镇上的落地房。因而他总会开着自己的小七往返于城乡之间,当然,还会去奶奶那。因为镇上离奶奶那近,所以林晨曦就跟着大伯直接到了镇上暂时住下。
林晨曦拿了套换洗衣物,等冲好澡,吃过晚饭,大伯母告诉她,好在她今天过来了,过几天可能是雨季,山上路不好走,这次大伯要送些大米还有自己种的红薯、丝瓜上去,下次得等天气好些了才能上山。
林晨曦点头应着,问既然山上这么不方便,为什么奶奶不愿意到镇上住呢?大伯笑,只说奶奶舍不得。
到了次日,大伯在车里放了好几袋蔬菜大米,带着林晨曦,开着他的小七,轰轰地往山上去了。
不过,车子只开到半山腰就停下了,依稀记得剩下的路得走着上去。因为那是一条很窄的绕山路,泥土松软,遇到下雨天,会变得很滑,非常危险。所以大伯会说,之后得等天气好了才能上山。
林晨曦的行李箱在这条路上显得特别累赘,一点都不好拉,倒不如大伯用扁担挑着那些麻袋来得轻松。只是这会儿大伯肩上好几袋东西,她不好再麻烦到大伯,只好放弃轮子,提起箱子尽可能地跟住大伯的脚步。
她从小便记得这条路特别偏僻,如今是一点没有改善,抱怨这路这么差,为什么镇上没有安排人来修。大伯却有些无奈,原来这个山头已经没人住了,最初山上还有人的时候没资金也没技术,到后来所有人都搬去了镇上。小一辈的不愿意回来,老一辈的人不希望再回来,所以这条小路也就没人理会了。
好不容易登顶,看到周遭好多废弃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或是过去造房技术有限,如今看上去更是不堪一击。走了一会儿,便能看见不远处一间有人气的木屋,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这是林家老屋,屋子前面是一块大平地,那里晒着红薯干和菜干,菜干的酸臭味一下子就盖过了红薯干。
大伯将扁担放下,推开大门,提着菜和米就进去了。屋子比较昏暗,尤其是适应了外面的强光后,看屋子里便觉得漆黑一片,奶奶白天的时候很少点灯。这时,屋里有人开口喊了大伯的名字,大伯应着,并告诉她林晨曦来看她了。
奶奶从里屋出来,一身老式的布衣,有些类似民国服饰,搭着阔腿裤,但在林晨曦眼中这种样式放在民国时期也有点过时。不过她喜欢这些衣服上的纽扣,像编了两朵小花,圆形的纽扣穿过圆形的纽门,这样就将分于两片衣襟的小花连在了一起。香茶儿噙在口,纽扣儿在心头,只有古人才品得出一副纽扣的情愫。
奶奶梳着发髻,将长长的头发盘在后脑那种,单看着这样的画面,有种生活在过去的味道。虽然七十多岁了,但奶奶看上去还很硬朗,平日生活都是自己料理,看门口那些晒的东西就知道。
看到林晨曦时,奶奶非常激动,抓着她的手就不放了。因为住得远,一两年才见一面,但是她记性好,能清楚记得何时见过,当时见面时林晨曦穿着什么衣服。
林晨曦有些感动,又有些愧疚,她已经两年没跟奶奶见面了!
“瞧瞧,都大姑娘了!越来越好看了!”奶奶摩挲着她的手,不住打量,恨不得多长一双眼睛。
“奶奶,我要在这儿住一个月呢,您可以慢慢看我!”久别的亲切让林晨曦有些不自在。
奶奶皱着眉头,回头抱怨大伯,说这儿这么破旧,怎么让她住这儿!大伯连忙解释,林晨曦笑着点头,说是自己愿意住这儿,何况,她老人家不也住这儿吗。
大伯吃过午饭便下山了,林晨曦帮着奶奶收拾了碗筷,然后祖孙俩躺在凉席上休息。
奶奶摇着蒲扇,叹着气:小曦,刚放假就跑这儿来,回过家了吗?你爸爸不担心吗?
林晨曦犹豫了一下,不点头也不摇头:奶奶,是我自己要来的。
奶奶伸过手,将蒲扇对着林晨曦,又叹了口气:孩子,别难过!
听到这话,林晨曦鼻子一酸,靠在奶奶怀里,没有说话。
山里的夜黑得早,但也亮得早,当林晨曦醒来的时候,奶奶已不在屋里。她从床上爬起来,从自己的箱子里掏出一套民国服饰,对着那个背面画有海报美女的粉框框圆镜子梳了马尾辫。
然后起身出来找奶奶,一出屋子便闻到了红薯的香味。果然边屋的厨房里盛了两碗红薯粥放在灶台上,等凉了就可以吃了。
奶奶正在切腌萝卜,看到她进来,停下手中的动作,惊喜地打量着她。林晨曦一笑,掀起自己的裙角转了两圈,问:“好看吗?特意买的!”
“好看!”奶奶激动地点着头,“果然是大姑娘了!就是这辫子不好!”
吃过早饭,祖孙俩坐在屋檐下,奶奶帮林晨曦编着麻花辫,林晨曦静静地望着来时的那条路。
“奶奶,为什么不让爸爸和大伯找人把那条路修一下?”
忽然,她感觉到奶奶的手一顿,但很快恢复了,伸手跟林晨曦要橡皮筋,口中轻吐:“已经不值得了!”然后让林晨曦转过身来,不等她发问,笑着说道:“这才好看!奶奶年轻的时候也是扎的两根麻花辫,你爷爷说我编的辫子最好看了!”
“爷爷他,不是不会说话吗?”
奶奶轻轻一笑,眼角的皱纹更加深了几分,但眼睛却是从未有过的明亮:“他用眼睛告诉我的!”
如果是别人说眼睛会说话,林晨曦或许不会相信,但看着奶奶的这一刻,林晨曦却感觉自己能体会到。因为这一刻奶奶的眼睛明亮而温柔,让人忘却这双眼其实已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之眼。
“奶奶,能讲讲你跟爷爷的故事吗?”
听到这样的要求,奶奶并没有拒绝,只是眼神变得复杂。
1940年,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没有人能告诉大家何时战争才能结束,村民四处逃难。那年,听说日军马上要进村了,其中有十几家人放弃了村里的屋田,带着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举家逃往山上避难,这里面便有奶奶家和爷爷家。那年奶奶七岁,爷爷六岁。
大家选了比较偏僻的山头,为了防止日军上山,他们把来时的路给毁了。过了两日,他们才意识到,毁了下山的路,让他们面对着进退两难的局面。这时,有人提出来,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这么多妇人小孩总不能天天风餐露宿。不如,大伙儿通力合作搭些木屋出来,暂时安顿下来。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伙儿的支持,于是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男人搭房子,女人煮饭洗衣,偶尔也帮忙扛些木头。
因为担心随时可能下雨,所以,大人们忙到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就由年龄大些的看管小的。那时候,每家的孩子都多,奶奶属于能自己照顾自己的,然后就跟着其他人看着那些刚会走路或者还需要抱的孩子。爷爷是个男孩子,好动,不愿老实呆着,跟着几个男孩子总爱在工地上到处跑,还带着伤回来。奶奶自责,觉得是她没看好,于是那之后,就不让爷爷到处跑,一会儿吩咐他抱小的,一会儿让他帮忙洗尿布,爷爷那时候可不乐意了。
房子还没盖好,雨水不期而至,好在如今他们有了个大的屋檐可以躲雨。天又冷,风又大,好多棉被都被打湿了,还有些大人们抱着小孩子整夜站着。姨婆比奶奶小了三岁,浑身哆嗦,被子给更小的弟弟了,奶奶就搂着她,安慰她大雨很快就会过去。爷爷看见后将自己的毯子递了过来,奶奶不要,他执意要给,他说自己是男子汉,不怕。那时,谁也没看出爷爷有何异状。
天未亮,雨就小了,那晚好多小孩子感冒发烧了。等天一亮,男人就撑着几把破伞赶工,女人照顾发烧的小孩。他们发现爷爷一直躺在地上昏昏沉沉,太奶奶用嘴贴着他额头时,才发现他发高烧了。奶奶得知后,后悔自己拿了他的毯子,急得都要哭出来了。之后的日子,奶奶就主动照顾爷爷,会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爷爷,爷爷总是不要。
烧终于退了,可这个时候他们却面临了一个更严重的打击,就是爷爷不会说话了。奶奶从没这般懊悔,哭得非常伤心,爷爷却对她摇摇头,擦掉她脸上的泪。即使多么虚弱,对奶奶也没有一丝责备。他到底知不知道不会说话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