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运输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明清时期的交通运输路线主要分驿站和商路两种。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明代在驿站的基础上设置了递运所,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运送国家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专门运输组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运输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驿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官路。商路则顾名思义,是商人运输商品的路线。但是其实对于这两种交通线路的定义也并不绝对,虽然驿站设置的首要目的是为官方服务,但也常被商业所利用,最初使用的应该是官商,明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商人地位的提高,利用驿站运输商品已经极为普遍。例如从成都到南京有一条经新野县、唐县(今唐河县)、泌阳县、信阳州(今信阳市)、罗山县、光州(今潢川县)、固始县、霍邱县、正阳镇(今安徽寿县西南)、寿州(今安徽六安市寿县),至定远县的陆路就是驿路和商路交织在一起的交通线路。明代隆庆年间徽商黄汴编著的《一统路程图记·序》中就详细记录了国内各省驿道,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商人外出经营合理安排行程和调剂运输,所谓“宦轺之所巡,商泊之所趋,访屐之所涉,庶此编为之旌导也”。
一 明清时期中原的驿站
(一)明代河南驿站分布
河南“东连齐楚,西阻函潼,南据江淮,北逾卫漳”,地理位置重要,明清时期以开封府为中心,“邮传四至,东、东北、西、西南、南、北、西北”7个方向均有驿路可以到达全国各地。杨正泰《明代驿站考》统计,明时河南驿站共73处(见表1-2),分别为大梁驿(今开封市境内)、莘城驿(今开封市陈留镇境内)、雍丘驿(今杞县东北)、尉氏马驿(今尉氏县境内)、洧川马驿(今尉氏县西南)、圃田驿(今中牟县西)、廪延马驿(今延津县内)、永新马驿(今新郑市西)、郭店驿(今新郑市北)、许州马驿(今许昌市境内)、临颍马驿(今临颍县境内)、新城马驿(今襄城县境内)、郾城马驿(今漯河市郾城县境内)、清颍马驿(今禹州市境内)、管城马驿(今郑州市管城区)、索亭马驿(今荥阳市西)、广武驿(今荥阳市广武镇)、商丘驿(今商丘市睢阳区)、宁城马驿(今宁陵县北)、会亭马驿(今夏邑县南)、太丘马驿(今永城市东)、石榴固马驿(今虞城县南)、葵丘驿(今睢县境内)、邺城马驿(今安阳市境内)、宜沟马驿(今汤阴县南)、滏阳马驿(今河北省磁县境内)、卫源马驿(今卫辉市境内)、新中驿(今新乡市东)、崇宁驿(今获嘉县境内)、亢村驿(今获嘉县南亢村镇)、淇门马驿(今淇县朝歌镇境内)、覃怀驿(今沁阳市城关镇东)、万善马驿(今沁阳市境内)、武安驿(今修武县境内)、宁郭马驿(今武陟县境内)、河阳驿(今孟州市境内)、周南马驿(今洛阳市境内)、首阳马驿(今偃师市西)、洛口马驿(今巩义市东)、函城马驿(今新安县境内)、蠡城马驿(今渑池县境内)、义昌马驿(今渑池县东)、甘棠马驿(今三门峡市境内)、硖石马驿(今陕县西硖石乡)、桃林马驿(今灵宝市境内)、鼎湖马驿(今灵宝市境内)、宛城马驿(今南阳市境内)、博望马驿(今方城县西南博望镇)、林水马驿(今南阳市南)、湍阳马驿(今新野县西)、赭阳马驿(今方城县境内)、滍水马驿(今叶县境内)、保安马驿(今叶县西南保安镇境内)、汝阳马驿(今汝南县境内)、上蔡马驿(今上蔡县境内)、西平马驿(今西平县境内)、东关驿(今汝南县境内)、桃台驿(今汝南县东)、长潭驿(今光山县南)、崔桥驿(今扶沟县西北)、双沟驿(今通许县西北孙营乡)、义安驿(今太康县西南)、宛丘驿(今淮阳县境内)、武丘驿(今项城市东南武庄村)、安成驿(今荥阳市境内)、新庄驿(今封丘县境内)、成皋驿(今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回龙驿(今安阳市境内)、大冈驿(今兰考县东)、中滦驿(今封丘县南)、清河驿(今西华县东)、李台驿(今新乡市东南)、义园驿(今新乡市境内)。
表1-2 明代河南驿站分布
就跨省线路而言,驿站干线大致有5条(图1-6)。
1.京师至湖广黄州府
京师出发,由邯郸(今属河北省)进入河南境内,经滏阳马驿、邺城马驿、宜沟马驿、淇门马驿、卫源马驿、新中驿、廪延驿、开封府大梁驿、圃田驿、尉氏马驿、洧川马驿、许州马驿、临颍马驿、郾城马驿、西平马驿、上蔡马驿、汝阳马驿,由南阳府出河南进入湖广黄州府。
2.京师至湖广襄阳府
京师出发,由邯郸进入河南境内,经滏阳马驿、邺城马驿、宜沟马驿、淇门马驿、卫源马驿、新中马驿、亢村驿、广武驿、管城马驿、永新马驿、清颍马驿、新城马驿、滍水马驿、保安马驿、赭阳马驿、博望马驿、宛城马驿、林水马驿、湍阳马驿,出河南进入湖广襄阳府。
图1-6 万历十五年河南驿路分布
资料来源:杨正泰著《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121页。
3.京师至陕西西安府
京师出发,由邯郸进入河南境内,经滏阳马驿、邺城马驿、宜沟马驿、淇门马驿、卫源马驿、新中驿、亢村驿、广武驿、索亭马驿、洛口马驿、河阳驿、周南马驿、函城马驿、义昌马驿、硖石马驿、桃林马驿、鼎湖马驿,由阌乡出河南,进入陕西潼关。
4.京师至南京
京师出发,由邯郸进入河南境内,经滏阳马驿、邺城马驿、宜沟马驿、淇门马驿、卫源马驿、新中驿、廪延驿、开封府大梁驿、莘城驿、雍丘驿、葵丘驿、宁城驿、商丘驿、太丘马驿,在永城出河南进入南京境内。
5.陕西至南京
陕西西安府出发,由潼关进入河南阌乡,经鼎湖马驿、桃林马驿、硖石马驿、义昌马驿、函城马驿、周南马驿、河阳马驿、洛口马驿、管城马驿、开封府大梁驿、莘城驿、雍丘驿、葵丘驿、宁城驿、商丘驿、太丘马驿,在永城出河南进入南京境内。
(二)清代河南驿站分布
清代河南的驿站网络基本上沿袭了明代,数量上有所增减。据《光绪会典》记载,康熙十四年(1675年),河南共有驿站120个,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减少到67处,这个数字与明代相差无几,其驿站干线也与明代基本一致(见表1-3、图1-7、图1-8)。驿站之间的距离大概在20~40公里,马的时速大概为20~60公里/小时,人步行的速度大概为5公里,这样的距离不但可以保证奔跑于途的马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之内得到及时更换,也使早晨从驿站出发的人,即使步行,天黑之前能够到达下一个站点休息,确保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过往官差的安全。
表1-3 嘉庆年间河南驿站分布
图1-7 清初河南驿站分布
资料来源:张伟鹏著《清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图1-8 清末河南的驿站网络
资料来源:张伟鹏著《清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交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紧密。一般来说,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这在河南驿站分布中也可看出端倪。明清两朝,不同地域驿站的分布比例变化不大,除豫东有所下降,其他地区均有增长。地处平原的豫东是驿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明、清两朝分别占驿站总量的46%和34%,都在1/3以上;豫西境内山地、丘陵密布,驿站分布最为稀疏,分别占总量的14%和18%;豫北两个时期的驿站数量都较豫南稍多,总量相差不大,不过就地域面积来看,豫南几乎是豫北的两倍,从这个角度来考量,豫北驿站分布密度要远远大于豫南,也就是说,就陆路交通来说,豫北要优越于豫南(见图1-9)。
图1-9 明清时期河南驿站分布对比
二 明清时期中原的商路
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各地均有独特的物产,“东南饶鱼盐、粳稻之利,中州、楚地饶渔,西南饶金银矿、宝石、文贝、琥珀、朱砂、水银,南饶犀、象、椒、苏、外国诸币帛,北饶牛羊马骡绒毡,西南川贵黔粤饶楩楠大木”。随着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加强,商人的活动范围愈加广泛,将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物资运到各地进行交换以谋取雄厚的利润,便成为商人首当其冲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商路的开辟可谓正逢其时。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各地商帮不断涌现。商人视野开阔,交际面广,经常跋山涉水运输物资,走南闯北销售货物,无疑对各地水陆路线最为熟悉。隆庆以后,陆续有商人将自己的行商路线和旅途见闻汇集成册,还有的特地在书中绘制路引和图记以为商业指南。随着这些书籍的推广,原来仅为少数人偶尔利用的道路,逐渐成为固定的交通线路。河南地处北京和南京之间,是商旅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便利的交通位置对城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人张翰就曾指出:“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商贾乐聚。地饶漆絺枲纻纩锡蜡皮张。昔周建都于此,土地平广,人民富庶,其俗纤俭习事,故东贾齐鲁,南贾梁楚,皆周人也。彰德控赵魏,走晋冀,亦当河洛之分。而南阳下蕲黄,入襄郧,又与淮泗相表里。若民物殷阜,汝宁为优,而水陆道里为便矣。”由此不难看出发达的交通环境使得中原地区在商品四面八方的流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时期出版了一系列交通指南用书,如天启年间刊印的《天下路程图引》、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崇祯刊本)等。通过这些记载,我们清楚地知道当时中原地区的交通多以开封为交汇点,然后向四方延展,便利的交通为商帮的自由进出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原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明清时期中原的交通大致可以分水陆和陆路两种。因为河南没有一条贯通全省的水路路线,加之水路运输路程短但成本低廉,陆路运输路程长但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商人在运输货物的时候总是会根据运输地点的远近和货物的轻重有所选择,很多时候是水路与陆路并行。
(一)陆路交通
1.北京南下经汴城至湖广、广西方向
从北京出发,过河北邯郸继续南下进入河南境内,分别经过磁州滏阳驿(今磁县境内)、彰德府邺城驿(今河北临漳县境内)、柳河铺、汤阴县宜沟驿、宜沟镇、淇县淇门镇、卫辉府卫源驿、沙门、延津县廪延驿、齐益、金铃口、丁店,到达汴城。从汴城继续南下经开封府祥符县大梁驿、朱仙镇、尉氏县、鄢陵县、许州、林渔、桃城、砖桥、上蔡县、汝宁府、郭家店、张五店、真阳县、接官亭、寨河、罗山县、泼皮河进入湖北汉口境内。
2.北京南下经南阳府至贵州、云南方向
从北京出发,南下至卫辉府,再经过新乡渡黄河,到达荥泽县(今属广武县)、郑州、新郑县、石固店、襄城县、叶县、保安驿、裕州(今方城县)、博望驿、南阳府、林水驿、新野县,此后出河南至湖北襄阳府,继续南下到达云贵两省。
3.汴梁南下至湖北刘家隔
从开封府出发,经朱仙镇、尉氏县、许州、临颍县、郾城县、西平县、遂平县、确山县、明港巡司、傅阳店、信阳州、红罗驿、谈家窝、徐家店,出省至湖北应山县,再至刘家隔镇。
4.临清经开州至汴城
从临清出发,经冠县、大名,进入河南境内,经南乐县、清丰县、开州(今濮阳市)、安乐铺、山木村、老岸、丁兰、长垣县、流光、陈桥、时何村,至汴城。
5.徐州西至汴城
从徐州出发,经过萧县西行,在韩家道口进入河南境内,经师家道口、贺家集、马牧、丁家道口、归德府、宁陵县、睢州、榆箱铺、杞县、韩冈、陈留县、扬州门,到达开封府。
6.南京经汴城至陕西、四川
从南京出发至汴城大梁驿、圃田驿、郑州管城驿、索亭驿、成皋驿、洛口驿、首阳驿、河南府周南驿,进入陕西函谷关。
7.扬州府至陕西西安府
从扬州府出发,经泗州、灵璧县、南宿州,向西进入河南归德府境内,经永城县、夏邑县、虞城县、宁陵县、葵丘驿、杞县、陈留县、汴梁城、中牟县、郑州、荥阳县、汜水县、洛口驿、首阳驿、河南府、磁涧、新安县、青龙山、义昌驿、渑池县、金银山、硖石驿、陕州、灵宝县、阌乡县,出河南入陕西潼关。
8.南京经汝宁府至武当山
从南京出发,经寿州、正阳、颍州,进入河南境内,经过瓦店、姜寨、木轩李家店、杨埠司、冯家店、苏家店、方家集、汝宁府、韩庄、确山县、信阳州、川山店、平山关、赵庄、茂家嘴、高店、马谷田、泌阳县、显灵店、大河屯、黄家店、唐县、张家店、余家店、田九店、冈头、黄庄、鸡滩、邓州、茶店、九重院、武家店、李大人坟、党子口,出河南进入湖北均州。
9.北京至陕西四川、宁夏
从北京出发,经邯郸入河南境内,经彰德府、汤阴县、淇县、斩胫河、比干墓、卫辉府、新乡县、获嘉县、修武县、武陟县、清化镇、渡丹河、沁河进入怀庆府,过孟县、紫金山,渡黄河,再经孟津县、北邙山、山脚、河南府、旧洛阳城、孝水、磁涧、甘罗墓、钓台、新安县、王乔洞、青龙山、义昌驿、渑池县、硖石驿、陕州、灵宝县、阌乡县,经潼关,进入陕西省境。
10.正阳(安徽颍州府正阳镇)至襄阳
从安徽应州府正阳镇出发,经颍上县、颍州,入河南汝宁府,经韩庄、确山县、信阳州、出山店、平山关、赵庄、高店、马湖田、泌阳县、唐县、新野县,出河南入湖北襄阳府。
另,可由颍州入汝宁府后,至光州,经李家店、寨河渡、生铁铺、金官铺、五里店、李家店、信阳州。
11.正阳至湖广汉口
从安徽正阳镇出发,至河南固始县,经草庙、上石桥、和风桥、商城县,出河南进入湖北麻城县。
另,可由固始,走杨官店、曲河渡、新店、胡族店、三家店、清河铺、黄子冈、地路河、光州、光山县,进入湖北麻城,再至汉口路。
12.南京至河南、山西
从应天府出发,西行至河南永城县太丘驿,再经会亭驿、石留固驿、归德府商丘驿、宁城驿、葵丘驿、雍丘驿、莘城驿、河南布政司开封府(祥符县)大梁驿、圃田驿、管城驿、广武驿、覃怀驿、武德城、万善驿、星轺驿、太行驿、乔村驿、长平县、漳泽驿、余吾驿、褫亭驿、沁阳驿,出河南,入山西省境。
13.扬州府至南顿
从扬州府出发,经安徽寿州、颍上、颍州、太和驿,进入河南境内,经旧县集、新站,到达南顿(今项城市西郊)。
14.巢县由汴城至临清州
从巢县(今属安徽巢湖市)出发,经庐州府、颍上县、太和县、界沟,进入河南境内,再经纸店、槐方集、鱼台、陈州、五里口、碎米店、崔桥、通许县、关头、柏木紫冈、汴城、翟家道口、俞家店、延津县、塔尔铺、沙门关、卫辉府、顿方铺、淇县、高村铺、宜沟、汤阴县、柳河铺、彰德府,出河南,陆路至临清。(自颍州至大名,响马贼甚恶,出没不时,难防。卫辉、彰德有坑墙,稍可避。)
15.颍州经陈州至襄城
从颍州出发,经太和县、界沟,进入河南境内,经纸店、新安集、怀方集、鲁台、洪塘、穆家集、陈州、柳林、清河驿、西华县、小窑、诸葛寺、南头铺、陈村、黑龙潭、郾城县、新店、北舞渡、乐冈,至襄城县。
16.颍州由归德府至临清
从颍州出发北上至亳州,然后进入河南卢家庙、坞厢、阎家集、归德府、邓宾口、河崖、傅家集、土山,进入山东曹县,再至临清。
17.汴梁由正阳至芜湖县
从汴梁出发,经柏木子岗、关头、高庙、通许县、马头、崔桥、长营儿、碎米口、苗家集、观音堂、陈州、瓦罐集、新店、南顿集、怀方店、新安集、纸店、界沟,出河南进入安徽太和县境,再经正阳至芜湖县。
此外,省内陆路交通路线更多,如归德府至南阳府,由归德府出发,经水石铺、观音堂、宁陵县、睢州(今属商丘)、长冈集、商柴集、后台、长营、扶沟县、鄢陵县、五女店、许州、尹桥、攀水铺、襄城县、叶县、保安驿、裕州、博望驿,最后到达南阳府。此不一一赘述。
(二)水路交通
除黄河外,河南没有一条纵贯全省的河流,而黄河又经常泛滥,泥沙较多,绝大部分水域不适合航运,因此虽然河流众多,但是境内水路航线运程均不长。现据《天下水陆路程》和《天下路程图引》整理如下。
1.淮安由河南至汴城
这条水路由淮安府走水路过颍州(今安徽阜阳)至界首进入河南境内,经颍水至纸店、王坝溜、槐方集、富坝口、新站、牛家埠、颖息坡、周家店、李方店、西华县、龙石关、李家桥,至朱仙镇起车,陆路行40里到达开封。
2.淮安府由北河至陕西潼关
这段水路由徐州水路至韩家口进入河南,经过黄河水到达汴城。因为黄河水变迁不定,起车的地方时有变动。大致在黄家楼、王家楼或孙家湾等处起车,然后陆行400里到达河南府,之后或陆行,或通过小船将货物运抵集津,再至潼关。
3.南京由大江至陕西西安府
南京通过水路到达襄阳府,然后在党子口进入河南境内,走丹水,过淅川,到达荆子关口,随后进入陕西境内。此路艰险,需要在汉口和小江口换船。
4.颍州(今湖北阜阳)由前河至汴城
从颍州出发,经田家集、龙湾塘、杨桥、沈丘、新县、直沟、丁村集、南顿、尹七埠口、周家口、李方店、西华县、李家潭、朱仙镇,然后陆路到达汴城。
5.颍州至襄城县钧州
从颍州出发,经周家口、赵老人埠口、邓城、龙盛沟、小窑、郾城县、新店、北舞渡、壑掩、衡梁渡、慈竹、襄城县、神垕镇,最后到达钧州。
清代的水陆交通与明代基本相同。此时期山西茶商为运输货物的需要在原来茶马古道的基础上开发出万里茶路。这条茶路南起福建武夷山,陆路至江西河口镇,随后由河口码头转入信江,水运经鄱阳湖,入长江至汉口,然后北抵襄樊,再从襄樊溯唐河水北上进入河南境内。在河南,经唐河、社旗,转陆路运茶至方城、许昌、洛阳,过黄河,到达山西。在山西整顿包装后北上直到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与俄、蒙商人进行贸易。这条纵贯南北的国际运输路线,虽然由茶商开发,但是运输的货品不止茶叶,还有商人们在南方采买的绸帛、花布、纸、糖、瓷器等其他物资。
三 交通运输与城镇兴衰
交通网络之于经济和社会如同经脉之于人体,经脉顺畅,人体康泰,经脉一旦出现问题,人体必承其累。交通是地域之间沟通的纽带,便利的交通会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推动商品交易地点的集中、次数的频繁以及规模的加大,商贸的活跃也随之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清人有言,“民人屯聚之所为村;商贾贸易之所为市;远商兴贩所集,车舆辐辏,为水陆要冲,而或设官将以禁防焉,或设关口以征税焉,为镇;次于镇而无官司者,为埠。此四者,其定名也。亦有不设官司而称镇,既设官而仍称村、称市者,从俗也,凡天下县邑皆然”,可见市、镇肇兴之时,就与商业和交通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清时期全国形成了许多极具特色的商品集散地和销售市场,“天下马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临清、济宁之货,徐州之车骡,京师城隍、灯市之骨董,无锡之米,建阳之书,浮梁之瓷,宁、台之鲞,香山之番舶,广陵之姬,温州之漆器”,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商业城镇蓬勃兴起,这也成为该阶段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45公里处,宋时还只是一个军事重镇,但是明代中后期以降,这里迅速成为河南最大的商品转运市场和货物集散地,客商云集,货物齐聚,其繁华程度可以与首府开封相媲美。朱仙镇的成功逆袭归根结底是贾鲁河的疏浚畅流。北宋时期,开封还是北方重要的河运中心,但是随着汴河的淤塞,开封成为不通航的城市。明代嘉靖年间,官府疏通了贾鲁河,贾鲁河上接黄河,下连淮河,江淮物资经由长江入淮,沿着贾鲁河北上进入货物的唯一水陆转运码头。因此,作为南北水陆转运中枢的朱仙镇,其繁华非一般城镇可比。仅就人口而言,明清时期,河南一般县城不过几千人,府城过万的也数量不多,但朱仙镇人口最多时达到了20万,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在该镇汇集的商品除相当部分供应省城开封之外,流通范围大致可覆盖到河南北部的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仙镇曾一度是河南最为富庶的城镇。
明清时期周家口的兴起也与贾鲁河息息相关。明代之前,周家口沿河一带还是一片荒郊野渡,名不见经传。大约在明初,这里才开始有人依寨结庐,渐次成墟。明代隆庆年间黄汴编著的《天下水陆路程》中曾提到周家口,将之视为颍州至汴城的必经水路。黄汴是开封人,对豫东的商路应极为熟悉。黄汴之后,康熙《陈州志》称周家口是新兴集镇,由之可以推测周家口的兴起应该在明中后期。最初规模很小,“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数家”;清雍正年间成为商贾辐辏的大镇,“水陆交冲,五方杂处”;乾隆时期发展到鼎盛,街道纵横,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水路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南接楚越,北通燕赵,西连秦晋,东达淮扬”,成为“豫省一大都会”。
与前面提到的朱仙镇、周家口因为水路交通优势而发展相对应的,一些城镇也会因为交通优势的丧失而衰落。据学者邓亦兵考证,周家口的兴盛也直接导致了颍歧口(地名今佚)的衰落。颍歧口位于商水县东北30里,周家口位于商水县东北18里。明初颍歧口曾是沙水入颍河处,为南粮北运的转舟之地。《明史·食货三》载:永乐元年,“(明太祖)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歧口趺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可见其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当时颍歧口商业繁盛,舟舶丛集,烟火万家。但是后来随着黄河泥沙淤积,水路舟楫不通,商业逐渐萧条。此后贾鲁河疏浚,与颍歧口相距十里之遥的周家口水运畅通,颍歧口聚散物资、中转商品的职能为其所取替。
从颍歧口、朱仙镇和周家口的兴衰不难看出交通运输对于商业城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成为城镇的命脉。除了以上三个城镇,这种城市和河流共命运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除朱仙镇和周家口以外清代中原四大商业名镇的另外两座赊旗和北舞渡,以及同在河流沿岸因为交通发达而发展起来的明代邓州的穰东镇、程宽埠口,光山的泊河镇,沈丘的纸店镇,清代卢氏的栾川镇,内黄的楚旺镇,孟县的白坡镇,许州的繁城镇,唐县的源潭镇,正阳的寒冻和陡沟店,河内的清化镇等等也均如此。正如邓亦兵所言,城镇与河流共命运的现象表明,交通运输是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商品生产借助交通运输网络提供的运力,保持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同时商品流通也要依靠交通来保证。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业繁荣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商业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同时城镇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交通要道、水陆码头、人口密集和市场繁荣,这是商业中心城镇的历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