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正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全国只录取二十七人!唐僧的佛界“高考”

四年之后,属于陈炜的时机终于来了。这是公元614年,当朝天子隋炀帝颁下诏书,允许二十七人出家为僧。自然,按中国的规矩,依然是要通过考试来决定这二十七人的人选。

老实说,按考试规则,其实陈炜并不合格,因为这一年他才十五岁,而当时的考试规则规定应试考生必须年满十八周岁。

然而,未满法定岁数的小沙弥陈炜却依旧来到了公衙门外。

自然,他也知晓自己不能参加考试,所以只能来张望张望而已。

可恰巧是这一张望,却被大理卿郑善果发觉了。

这郑善果,却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祖辈,在西魏时代便出来担任地方官职。他的父亲已然做到北周的大将军,在北周末年杨坚与尉迟迥的内战中死于战事。当时的善果据说只有九岁,便继承了父亲的官爵。后来杨氏篡周建立隋朝,他便出任大隋的地方官。老妈崔氏,每逢儿子在大堂里断案,她便在后堂侧耳听断,如果儿子的分析判断都很合理,她就会欢喜。可若是不妥,做老妈的那就发飙了。不过在那个时代,老妈的愤怒也不必显露,只要不与儿子说话,儿子便明白是自己错了,就跪伏在床前,一整天下来,都不敢进食。老妈便会对他说:“娘哪里是在怪你呢,只是对你家感到惭愧而已。你们郑家,一直有清官忠臣的声誉,你老爹以身殉国,至于你,做娘的也实在希望你能继承老爹的遗志。如今你已然是一方的长官,我不过是区区一个寡妇而已,可你若是不能光大家业,辜负世代清忠的家业,我死之后,又有什么颜面去见你的老爹呢?”

据说也正是因为此,郑善果一直将做清官、有政绩作为自己的人生抱负。隋炀帝即位后,考察地方官的政绩,郑善果便与另一位地方官——武威太守樊子盖——并列全国第一,于是被晋升为大理卿。

这大理卿,其实是大隋帝国法律领域的最高主管,与陈炜做不做和尚没什么大关系。可大隋本身就没有专管宗教事务的官吏,所以这僧侣界的资格考试,大概是隋炀帝分派给郑善果的额外任务。

也就是这一份额外任务,成就了陈炜的僧侣梦想。殿阁里的郑善果,瞧见门外这样貌稚嫩、完全是个小孩、行为举止却又很是得当且符合僧仪的少年僧人,于是便动了好奇之心:“把那个小沙弥叫进来问话吧!”

问话——郑善果要问些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在郑善果看来,人生在十五六岁这个阶段,正是生长发育最为旺盛之时,玩趣未了、情欲初生!按理说,在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的岁数,他怎么会想要出家做和尚呢?

然而,当郑善果将心中的疑虑付之问题之际,陈炜的反应却极是简单直接:“我的想法,是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如来”便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意思,便是要将佛教发扬光大,做一个佛门承前启后的人才。

这话,实在是说得太满。若是寻常的庸官俗吏,多半会判断陈炜是个爱说大话的小子,立刻动用手头的权力将他棒打一顿而后驱逐出去。可是陈炜的运气实在不错,郑善果最初是愕然,继而便开怀大笑。

末了,他对在场的官员同僚说:“这个小沙弥,我觉得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一定能成为佛门了不起的人物呢!”

这一句妙谈,便为陈炜打开了通向佛域的大门。就中国的人事而言,小陈炜实在是很幸运的人物。

这一年,是隋炀帝大业十年。就陈炜而言,这是他成为玄奘的开端之年。而在大隋,这是炀帝启动第三次东征高丽的不归路之年份。这年春天,隋军刚登上东进路途,内地的起义已然爆发,这便是隋末的大动乱,三板斧的程咬金、卖马的秦琼,日后的许多传奇故事由此演绎开来。

大隋乱了,世间犹如炼狱,人命如鱼肉被刀割,已然身入佛门、人在寺院里的玄奘,很自然会想:这是为什么?

直到很多年后,行走在西游路上的玄奘,依然在想:这是为什么?

在洛阳的净土寺里,玄奘度过了他最初的佛门四年,好学而又聪明的他,似乎听什么都能很快理解,再看一遍便能过目不忘。这般异于常人的智慧,很快便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只要有谁对经文不明白,第一个请教的人就是玄奘。到后来,玄奘甚至上了讲坛,帮师兄弟们讲解起经文来。

这是一段快乐的岁月,可是如同大海中的玻璃瓶般,一旦被击碎,汹涌的浪水便告诉你什么才是海的真相。在这四年中,曾经强大到几乎没有力量可以抗衡的大隋帝国在更为汹涌的纷乱中化为粉碎。

正是在这四年中,多达百余次的农民起义席卷南北,人数很快达到百万级。江淮的杜伏威、河北的窦建德,声势最猛的,则还是距离净土寺并不太远的河南瓦岗寨。就在玄奘十五岁那年十月,瓦岗军拿下了中原重镇荥阳,随即于第二年初,向净土寺所在的洛阳进逼。正月的洛水南岸一役,瓦岗军打得洛阳城中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王世充军团屁滚尿流,并包围了洛阳。一时之间,东都内外,恐慌情绪主宰了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也包括净土寺中的和尚们。

聪慧的玄奘,很明显意识到了什么叫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池塘里的鱼儿都不能幸免,何况是庙里的和尚呢?

玄奘找到他的二哥长捷法师(陈素),做哥哥的显然对时势把握不够。还是多亏了玄奘点拨得明白:“洛阳虽然是我们的家乡,可是时局纷乱到眼下这个地步,难道我们还要留在这里等死吗?”

“玄奘你说得不错,可是离开此地,我们又能投奔何方呢?”

“关中如何?”

“你是说关中?”

“不错!听说那李渊已然在长安接受禅让,做了大唐天子,我们为何不去关中呢?”

玄奘虽然身居佛门,却不是完全对世上之事蒙昧无知之人。就在这年的三月,被纷乱的局势打击得心灰意冷的隋炀帝再也无意回归北方,他打算把六朝的故都(当时叫丹阳,即眼下的南京)修葺一新,作为迁居的新都。可是他身边的关中卫士早已思乡情浓,此时,谁劝阻他们回归故里,谁就非死不可——哪怕此人是九龙至尊的大隋天子。一场兵变就此发生,曾经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成了被逼上吊的末路天子,甚至没有一个和尚为他的死念一句佛经经文。

两个月之后的关中,李渊便接受他自己所立傀儡隋恭帝的禅让,做起了大唐第一任皇帝。

玄奘鼓动哥哥,正是要去投奔他的治下。

可此时大唐也在草创阶段,最重视的还是一个“武”字。不管是李渊还是他的儿子——那位日后将创造贞观盛世的李世民,此刻都忙着募人为兵,偌大一个长安城中,几乎没有玄奘的立足之地。

“有空喝粥念经,还不如操起兵器当兵,好歹抢块肉吃,总比饿死强吧!”

玄奘兄弟二人自然不愿意参军入伍,不单是他们不愿,和尚们大多不愿。于是许多法师高僧都离开关中,转辗入川。当年刘备和诸葛亮作为复兴汉室大业根据地的四川,俨然成了乱世中一座佛教天堂。玄奘便又对二哥说:“入蜀一遭如何?这里没有佛法容身之所,我们还是去那里寻找名师吧!”

长捷法师依旧觉得弟弟说得有理,席卷铺盖,他们便取道子午谷南下。这子午谷,便是那蜀汉大将魏延建议自此出奇兵袭取关中的地方,可是地理险峻、气候难测,也正是因为此,所以魏延的奇谋被谨慎第一的诸葛孔明所拒绝。

子午谷难走,可是后世的蜀地荔枝便从此过,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相传唐玄宗时代的子午道,便成了所谓“荔枝故道”。从涪州(今重庆涪陵)的荔枝园出发,沿途设置专驿,换人、换马却不换物,接力快送,动用上万人力,每二十里一个驿站,新鲜的荔枝从采摘下树到贵妃手中,相传只需七天,依旧新鲜。

但这是五千年中国史中的特例,玄奘兄弟的南行,只能是艰难的跋涉。或许这正是一种命运的考验,为他将来的西游做一次小小的预热。总而言之,兄弟二人还是顺利地通过了汉川,据说在汉川的一个月里,他们还与曾在洛阳讲学的两位法师意外相遇,玄奘便天天跟着这两位大师受业问道。这在一心向佛的玄奘人生中,大约也是难得的机遇吧!

与此时的长安、洛阳等国内大都市相比,成都不但佛学氛围浓厚,更享有难得的和平与宁静。也正因此,全国的高僧大师都在此汇聚,玄奘得此良机,便有了向更多名师求教的机会。于是,他向道基、宝暹两位大师学习《摄大乘论》,向道震法师学习《发智论》……短短两三年间,他已然从原本的小沙弥,成为精通佛教经典的一时名僧。而他的哥哥长捷法师,也在成都的空慧寺中讲授《涅槃经》与《摄大乘论》,与普通僧人不同的是,他不但讲佛经,也精通儒家经典如《尚书》《春秋》以及道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一时听者云集。成都士俗,都在谈论这两位来自中原的高僧兄弟。

便是在这年的夏天,由道基法师主持,玄奘领受了二百五十条戒律,披上红棉袈裟,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

于是,兄弟二人便在安乐的蜀中坐而论道,一时有“陈门双骥”之美誉。在哥哥长捷法师眼中,这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可他这位志向高远的玄奘兄弟,却始终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在读完成都的佛经之后,他告诉哥哥,自己又打算远行了!

然而这一次,一向欣赏且对弟弟言听计从的哥哥却拒绝了。长捷法师明确地告诉玄奘,成都,就是他找到的最佳居留地,他不愿再远行了!

长捷法师不但不愿再远行,还劝弟弟不要再行冒险。

可是,即便是以兄弟亲情作为束锁,也无法阻止玄奘“游天下以明志向”的想法。公元622年的夏天,已然年满二十岁的玄奘,还是离开兄长,独自走上了远行之路,这一回,他的目的地,是长江中游的荆州!

此时,已然是大唐的武德五年,这一年的秦王李世民,正在河北与猛汉刘黑闼展开一场殊死搏斗。而玄奘所要前往的荆州,刚刚经历过梁朝后裔萧铣的亡国之役。在这里,年轻的玄奘,又会有何等不凡的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