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公民价值准则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8 眷怀祖国:感人肺腑的“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走红于公元1999年的华文歌曲,是大型纪录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这首情感真挚、催人泪下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而是半个多世纪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1899—1946年)。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即将归国时的作品。当时中国国势衰弱,军阀混战,备受帝国主义欺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均被迫割让或被外国控制。闻一多借《诗经·邶风·凯风》中七个儿子怀念母亲的故事,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充分表现了他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感。

1925年6月1日,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闻一多抵达上海,可是迎接他的却是发生在南京路上、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五卅”惨案。闻一多心情沉痛,悲愤积郁心头,立刻把原来计划在美国一个同人办的杂志上发表的一些诗作提前在《现代评论》上发表,诗后有跋云:“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本已交给留美同人所办的一种鼓吹国家主义的杂志名叫《大江》的了。但目下正值帝国主义在沪汉演成这种惨剧,而《大江》出版又还有些日子,我把这些诗找一条捷径发表了,是希望它们可以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

《七子之歌》诗前写了一段文言小序,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益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是时代的产物、不屈的呼号。它由七首七行短诗组成,分别写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旅顺、大连)等七处地方被帝国主义殖民者霸占后,与祖国母亲骨肉分离的痛苦情状。每一首都以该地名为标题,以拟人化和第一人称的口吻,触目惊心地提醒着广大读者国土沦丧、毋忘国耻的严峻现实。每首诗的内容,都结合着该地的历史、地理等各自特点,写得言简意赅又十分形象。如《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再如《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每首诗都只有七行,最后一行都是相同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血泪交迸的呼号,像鼓点,像雷霆,像拳头,呼天抢地地扣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从“五卅”爱国反帝斗争风暴中喊出。

直至今天,“七子”的境遇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这九十多年前写就的诗行中,跳动着那一颗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崇高诗心。

资料来源

闻立鹏.闻一多与《七子之歌》——纪念父亲百年诞辰[J].新文化史料,1999(4).

方志平.穿越历史时空的爱国诗情和现代诗艺——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

冯亦同.不屈的呼号 崇高的诗心——谈《七子之歌》的思想与艺术[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

案例点评

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夕,一首华语歌曲红遍中华大地,这就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闻一多受《诗经·邶风·凯风》及其文化精神的启示,将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比作离开祖国母亲怀抱、饱受异族欺凌虐待的七个儿女。全诗由七首七行的短诗组成,每首短诗的最后都发出了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深沉呐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上,正值“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之际,诗人“希望它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七子之歌》以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激昂的爱国热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时任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教育总干事的刘湛恩,将它收入自己编的《公民诗歌》一书,以此普及爱国主义教育。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在读后感中写道:“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阕复一阕,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闻一多曾经说过:“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七子之歌》之所以如此催人泪下、如此撼动人心,正是源于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评价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七子之歌》《醒呀》《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长城下之哀歌》等一批爱国诗篇,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考和浪漫主义诗情交织融合在一起,忧国、爱国已经成为闻一多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

执笔人:浙江师范大学 鲍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