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赤子情怀:林三渔情系桑梓
林三渔(1902—1987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县仁庄乡罗溪村。家境贫寒,七八岁就随父兄放牛、割草、砍柴,下地干活。1913年,家里遭火灾,全家8口只好蛰居在林氏祠堂里过着饱一顿饿一餐的生活。林三渔16岁时,兄弟商定让他去日本赚钱。怀里揣着连送带借、东拼西凑的16个银圆,他跟随乡亲一起辗转至上海,以“留学”的名义东渡日本谋生。先是在码头挑煤、扛铁板,做苦力,打零杂工,后来进皮革作坊当杂工,日积月累,掌握了制革染色技术。后来他得到老板器重,当上了技工,成了作坊里的骨干,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1935年,与日本女子结婚,但他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经济一片萧条,皮革作坊也不景气。林三渔看准了时机,利用多年的积蓄在东京台东区盖起铁皮板屋开设“中国料理”,经营中国餐,包括米饭、白粥、小菜等。由于价格实惠,味道可口,经营方法灵活,生意兴旺,日本人称之为“满意饭摊”。后来林三渔在东京买了一家店面,扩展成中华料理——“光海楼”餐馆。有了积蓄的林三渔,又开办了游乐场。
1961年,他第一次从日本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青田仁庄罗溪村,看到村里没有学校,就动员家乡亲属,腾出居住的老屋做临时教室,自己出资聘请教师并负担学校的开支。接着,亲自去选校址。回日本后,寄钱来盖了两座二层楼校舍,乡亲们把它命名为“林三渔爱国学校”(后改名罗溪爱国学校)。继而林三渔又资助青田华侨中学、中山中学、温州华侨中学办学经费和学习、教学用品。20世纪70年代捐资修建了山汤公路和罗溪水电站以及山口、下陈、阮洋、仁庄、罗溪等地6座桥梁、4座凉亭。20世纪80年代捐资兴建浙江省华侨大楼,资助兴建青田华侨饭店,捐资重建谢桥亭、青田中学三渔礼堂等,还先后资助仁庄小学、冯洋小学、大田小学、山口小学等多所学校教学用品。1983—1986年,先后在青田中学、温州大学、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丽水学院前身)、罗溪爱国小学设立“振兴中华”奖学金。1987年,在上海捐建实验学校,参加落成典礼,被上海市教育局聘为实验学校名誉校长,受到时任市长江泽民接见。青田县修纂《青田县志》,林三渔还资助40万日元。据统计,林三渔从1961年到1987年向国内无私捐资总计达人民币200多万元(1987年,当时大学毕业生月工资仅50多元)。
林三渔个人生活节俭,一生保持着勤劳俭朴的美德。他在东京家里的卧室仅有16平方米,室内只有一张小圆桌和一个放铺盖、挂衣服的壁柜。他不沾烟酒,不乱花钱,上下班骑自行车,一套西装穿了二三十年,还有补丁。他对亲属要求很严,平时给钱很有限,要他们自食其力。
1987年4月,林三渔虽已身患重病,但仍作第40次回国之行。10月份,在去世的前一个月,他还抱病前往青田、温州给莘莘学子颁发“振兴中华”奖学金。1987年11月,林三渔因病医治无效,在东京溘然长逝,享年86岁。
资料来源
徐定锴.我与林三渔先生的情缘[M]//丽水文史资料:第九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林毅斌.我在上海陪同林三渔先生[M]//丽水文史资料:第九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林三渔:情系桑梓心恋故土[EB/OL].(2011-08-22)[2015-10-28].http://qtnews.zjol.com.cn/news/text.asp?id=242717.
案例点评
林三渔先生是浙南华侨中的典范,代表了众多出身贫寒、创业起点较低但又不忘报效祖国的华侨。他出身农民,家境贫困。远渡日本后,从码头挑煤等苦力活做起,再到皮革厂当工人,再到中餐馆洗碗、掌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有活就干,从不挑剔,凭着汗水和智慧,辛辛苦苦地攒了点钱,开了一间中华料理店。二战炮火毁了他的全部心血,一切从头开始,终于逐渐在日本东京拥有多间餐馆和游乐场。他的财富可谓来之不易。然而,他始终烟酒不沾,勤俭操持,对自己的生活节俭到极致,到20世纪80年代还骑着单车上下班,却几乎倾其所有积蓄关心家乡和祖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先有国,才有家”,这是他的口头禅。自1961年至1986年,先后40次回国兴办众多公益事业。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和家乡的无私奉献,赢得了家乡群众和侨界的尊敬、爱戴,不愧是爱国模范、侨界楷模。
执笔人:浙江师范大学 陈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