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公民价值准则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共和首烈:富商之子陆皓东

陆皓东,1868年9月30日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商人之家。其父陆晓帆,长期在上海经商,家产颇丰。陆皓东是独子,从小就与孙中山在一起,堪称总角之交。8岁时,陆皓东入私塾读书。9岁时,其父病逝。陆皓东从小聪慧过人,能书善画,曾因绘《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在同学中传阅而被塾师责备不专心求学,他反问:“画画难道不是一种学问?”塾师无言以对。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两家相距不远,两人年龄相近,性情相似,都好对世俗表示反抗,从小便成为挚友。

19世纪80年代初,陆皓东和由海外归来的孙中山重逢。两人常聚在一起议论时局,对于清廷之腐败无能深恶痛绝。为了破除迷信,孙中山和陆皓东一起“甘冒全村之大不韪,携手毁渎该村祖庙里的北帝像”。两人也因此无法在村中立足,不得不逃亡香港和上海。

陆皓东其后在上海电报学堂读书,毕业后在上海电报局工作了一段时间。19世纪90年代,陆皓东返回故乡经商,先后在顺德经营“蚕子公司”、开设绸缎庄。而此时的孙中山也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接受澳门镜湖中医院的邀请,在澳门至广州一带行医。两个走上社会的年轻人,逐渐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返乡的陆皓东与孙中山来往甚密,两人常在孙中山的书房议论时局,“风雨连床,畅谈竟夕”。根据陆皓东的回忆,他最初认为“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标”,而孙中山则认为应当首先推翻清王朝,“思治其本”,两人就此商定反清大计,为“倡行排满之始”。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两人曾“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深入武汉,以观长江之形势”。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之后返回香港,召集陈少白、陆皓东等旧友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随即开始筹划发动广州起义。正月下旬,香港兴中会总会在港岛中环区士丹顿街13号召开会议,决定由孙中山赴广州“专任军务”,“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等佐之”,陆皓东在会上专门建议使用“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帜以取代清朝原有的黄龙旗,寓“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意义。陆氏此议获得通过,该旗便成为革命党和革命军的旗帜,其后无数革命者在这面大旗下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冲锋陷阵。

陆皓东随孙中山抵达广州后,便在广州双门底王家祠云冈别墅建立革命机关,对外使用农学会名义“以掩饰外界之耳目”,并拟订在重阳节(1895年10月26日)发动起义。此时的孙中山等人还未经过残酷革命斗争的考验,对于武装起义遇到的困难多少有些掉以轻心了。陆皓东少年时曾应征参与广东团防操练,结果发现队伍中多瘾君子与乞丐,根本不堪一击,所以他将此情况告诉孙中山后,“两人皆以为以清朝军队之腐败,只消五六十名健儿便可夺取虎门炮台”。这次筹划起义,大家都是信心满满,甚至都计划好了在事成之后发表对外宣言,要求列强承认革命军为“民主国家交战团体”。

但现实是严峻的,由于香港方面招募革命军不足,无法如期派“决死队”3000人赴穗,而在广东联系的会党义军又受阻不能到达,起义被迫取消。而此时清廷在香港的密探已获知革命党在香港募勇的消息,“遂电告粤吏使为戒备”,革命党人朱祺之兄朱湘深恐被其弟的革命活动连累,用其弟名义向清廷自首告密。清廷即派管带巡勇知县李家焯带人前往王家祠,将革命机关破坏,陆皓东等多位革命党人被抓。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在区凤墀等友人帮助下逃往澳门。

陆皓东被捕之后坚贞不屈,在公堂上“慷慨激昂,直认不讳”。虽然起义失败,但是陆皓东并没有半点气馁之意,如他在供词中所言:“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邱四、朱贵全三位革命党人在绞场慷慨就义。

陆皓东等烈士的血并没有白流,之后的16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屡败屡起,终于赢得了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

孙中山一直没有忘记陆皓东这位挚友,在其晚年撰写的《建国方略》中为陆皓东写下了这样的评价:“吾党健将陆皓东殉焉,此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也。”“皓东沉勇,坚如果毅,皆命世之英才……二人(指陆皓东和1900年就义的史坚如)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二公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资料来源

黄宇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案例点评

陆皓东自幼就受到较好的教育,他完全可以继承家业,经商,当一个在当时社会上颇有声望地位的“土豪”。但陆皓东这些年轻才俊,在目睹晚清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痛苦之后,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变革事业,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他们以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发出了振兴中华的最强音,为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与气息。而他们这种舍身革命,以一己的无私奉献来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永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执笔人:浙江大学 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