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对策: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成果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下半年经济工作建议

——专家学者经济形势座谈会观点综述

刘应杰 党小卉 张红晨

7月6日,我室黄守宏主任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邀请中国社科院、国研中心、银行、证券、房地产等方面专家进行座谈讨论,并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建议。大家总的看法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有进,上有压力、下有支撑,质在提升、能在积蓄;行业、区域经济走势分化明显,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困难和风险增多。必须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力增效,实现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对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但经济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投资增速下降特别是民间投资走低,一些行业和地区经济困难,风险不可低估。初步估计上半年GDP增速在6.6%—6.7%,市场普遍预计为6.7%左右,CPI上涨2.1%左右。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部分指标好于预期,某些指标仍处于低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预计,今年二季度GDP增长6.7%左右,CPI为2.0%左右。经济运行中的亮点表现在: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企稳并略有回升,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服务业继续较快发展;就业形势较好,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加,成为消费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些先行指标平稳回升,非制造业PMI上升,产品销售比、实际利用外资、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新项目计划投资额等指标增幅基本持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陈昌盛提出,经济下行受到一些指标走低的影响,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出口在波动起伏中延续下降态势,进口需求疲弱;制造业PMI处于50%的临界点,显示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但稳增长政策效应有所减弱。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得益于国家稳增长政策的有力支撑,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7%,成绩来之不易。如果没有前期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去年的增速,一季度GDP增速会降低0.6个百分点,四五月份的经济数据也会逊色许多。陈昌盛说,近些年,我国稳增长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2010年每新增1元GDP仅需投资4.2元,而今年则需6.7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资本回报率连续4年走低,尽管今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但净资本回报率并没有明显好转。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新经济快速发展但还不足以形成替代。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说,在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引导下,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均高于工业投资平均水平,企业效益有所改善,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丛指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鼓励“双创”政策带动下,新经济、新动能在加快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消费都保持较快增长。我国信息经济总量已达18.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7.5%,东部地区信息经济占比已突破40%。但总体来看,新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下降的缺口,我国发展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之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但推进难度加大。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宗良指出,随着去产能加快、能源原材料价格反弹,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所回升,截至6月,高炉、浮法玻璃、焦化企业开工率分别为75%、67%、77%,较年初分别提高1、3.2和8个百分点。与此相联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中有升,1—5月同比增长5.9%,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高培勇指出,工业企业去库存效果明显,4月份产成品存货负增长,这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趋势。随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回升,生产部门通货紧缩的悲观预期被扭转。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由于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去产能操作中面临诸多难题。我国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过剩、违规和落后产能底数仍不清楚,影响政策落地。陈昌盛认为,推进其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难度也较大,如去库存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一二线城市楼市泡沫风险积聚;去杠杆共识度有所提高,但缺乏总体战略安排;利率、增值税、电价、五险一金等降成本措施成效明显,但隐性障碍较多、红顶中介等制度成本问题仍未缓解。各级政府对补短板中“看得见、够得着”的“硬件”部分力度加大,1—5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9.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23.6%,而对制度供给的“软短板”重视不够,如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

二、对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初步预测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趋缓态势,GDP增速仍处于筑底过程,预计进一步回落至6.5%—6.6%,CPI上涨2.2%左右;全年经济增长6.6%左右,可以完成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十三五”平稳开局。

投资增速延续放缓态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指出,下半年基建投资会继续发力,但受上半年基建资金提前拨付、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和PPP项目落地不理想等因素影响,增速将有所回落;考虑到南方洪涝过后需要灾后重建,基建投资回落幅度相对有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随着居民购房需求提前集中释放,部分热点城市购房条件收紧,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居高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前期冲高后将明显回落。在当前产能过剩压力并未根本缓解、出口状况持续低迷和企业融资空间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将延续低位运行态势。综合判断,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回落至8%左右,全年增长9%左右。

消费加快增长难度较大。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下半年消费总体保持平稳态势。食品、服装等日用消费品增速小幅放缓,家电、家具、智能手机等耐用消费品增速仍将延续回落态势,汽车消费增速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电商、旅游、娱乐等新兴消费领域和业态有望保持较快增长。马骏说,从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看,居民对未来就业和收入预期并不乐观,消费信心和意愿不强。下半年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基本稳定。预计下半年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外贸形势仍将处于低迷状态。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显示今年加息进程明显放缓,国际汇率和需求环境或将为我国外贸企稳提供一定有利条件,但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依然脆弱,美国经济保持平稳复苏,英国脱欧给欧洲经济蒙上阴影,日本经济继续处于低迷状态,新兴经济体将延续分化格局。短期内我国出口依然存在较大外部压力。5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再度出现回落,表明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企稳之路并不平坦,预计进出口总额将保持负增长格局。

物价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祝宝良表示,影响下半年物价走势的因素更趋复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没有改变;但狭义货币(M1)增速加快,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流动性基础;企业短期回补库存,或将推动物价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企稳,输入型通胀压力抬头;受南方暴雨洪灾影响,部分农产品价格可能有所反弹。综合判断,下半年物价存在温和上升空间,但不会较大上涨,预计全年CPI涨幅为2.2%左右,PPI降幅收窄至2.5%左右。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明显增多,房地产市场分化、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等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人民币贬值预期等新问题开始出现。如果这些矛盾与问题解决不好,各类风险相互传染集中显现,或将引发较大风险,影响到经济稳定。

一是房地产市场加快调整,分化趋势加剧。易居(中国)总裁丁祖昱认为,自2014年下半年部分城市调整限购政策以来,此轮房地产市场回暖持续时间较长,已接近甚至超过前几轮房地产周期,加之去年基数效应逐步衰减,预计今年下半年全国商品住宅成交量将会进一步回落。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柴强称,从全国337个城市房价指数看,当前楼市分化趋势明显:一线城市房价涨幅从今年3月份开始趋缓,房价上涨预期开始调整;二线城市房价保持较高涨幅,“地王”频现,销售仍然较热;三线城市缓慢复苏;四线城市依然低迷,去库存压力较大。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说,今年5月份后,楼市出现调整迹象,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均出现回落,预计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速产生向下压力。祝宝良说,在房地产总体过剩背景下,首付贷、众筹等加杠杆购房手段不断积累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马骏指出,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吸纳过度,资源占用过大,对其他实体经济部门有挤出效应。房地产业继续一角独大,加剧了经济失衡的潜在风险。

二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上升,短期去杠杆难度较大。高培勇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总体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水平并不高,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增长较快。诸建芳说,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原材料、重化工、能源等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外贸消费等传统制造行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东北、华北、西南等老工业区企业偿债压力普遍大于其他地区。当前我国杠杆率已超过风险警戒线,且攀升速度较快。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危机。马骏认为,我国杠杆率过高和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和国企占用大量金融资源。如果短期内去杠杆力度过大,则会降低经济增速,与“十三五”期间实现6.5%以上经济增长目标相悖。

三是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弱化经济增长动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从2013年开始,民间投资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均加速下行;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快速下滑,1—5月增速已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7个百分点。陈昌盛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是长期性行为,民间投资具有顺周期性特征。民间投资下降主要是市场环境趋紧,投资领域受限,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因此存在观望情绪,这就造成投资脱实向虚,甚至转投国外。诸建芳认为,政府逆周期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由稳增长政策带动的基建投资和银行信贷都向国有经济部门倾斜,国有企业持续“增投资”和“加杠杆”,而民营企业却在加速“减投资”和“降杠杆”。高培勇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但目前仍占比62%。而提振民间投资非一日之功,从政策发力到市场响应、再到产生效果尚需时日。如果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势必严重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四是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金融风险可能扩散。宗良指出,今年4月份以来,债券市场出现“违约潮”。据统计,近两个月违约事件涉及债券数量达30只、本金超过200亿元。这无疑加重市场和投资者的担忧,仅4月份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金额就超600亿元。连平说,债券违约风险从去年下半年出现,今年开始蔓延。违约事件“频袭”让市场一度陷入恐慌,其中涉及国企的债券违约对市场冲击更大。当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违约事件频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传染至股市、汇市等其他金融市场,引发系统性风险。

五是全球市场动荡加剧,给国内股市汇市带来联动金融风险。彭文生指出,今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抬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均会导致国际资本风险偏好下降,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说,如果我国应对国内外形势不当,特别是再次出现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大幅贬值,势必引发市场恐慌情绪,造成大量资本外流。同时,还可能造成国内股市债市风险上升。

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以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生效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第一,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及时下达中央投资预算,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与置换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尽早落地,扩大技改投资贴息规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制定政府欠款三年清欠行动计划。针对今年南方洪涝灾害,增加灾后恢复重建投入。二是进一步减税降费。逐步完善营改增后增值税的抵扣政策,避免行业税负不减反增。实施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加快完善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合伙制创业投资公司的税负。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加快推进消费税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动力。四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控制债务规模,建立债务风险化解和应急机制。

第二,灵活适度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保持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一是择机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当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已经为负,考虑到美联储可能再次加息,我国降息可能助推资产价格泡沫积聚和跨境资本外流,短期内不宜继续降息。受外汇占款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基础货币增速和货币乘数均可能下滑,应适时适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确保流动性供给适度和平稳。二是保持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允许人民币对美元适度贬值,顺势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双向波动幅度,但须避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过大,防止形成持续单边贬值预期。三是理性审慎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谨慎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不动产投资和证券投资等领域的开放。尽快研究使用托宾税、无息存款准备金、外汇交易手续费等新型工具,做好开放条件下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四是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债务重组和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支持力度,降低债务付息成本。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及时对冲违约风险上升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健全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债券违约事件披露,建立债券受托人制度。

第三,完善投融资政策,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推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一是降低投资门槛和准入。进一步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放开部分领域的投资准入限制,激发民间潜在投资能力。二是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PPP模式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扶持体系,推出第三批PPP示范项目,扩大项目范围,加大项目投资额度。三是促进民间投资回升。要明确并落实信息技术、新型制造业、创业创新等重点行业的规划和发展脉络,制定奖励和扶持政策,让民间投资“辨明方向、看清前景、重拾信心”。

第四,优化去杠杆策略,加快债务重组。去杠杆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循序渐进,在发展中消化杠杆率,按照“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优化结构”的总体思路,妥善化解杠杆率上升的风险。一是尽快摸清企业债务的规模和结构,研究债务战略性重组的思路,分阶段有序推进去杠杆,先控制杠杆率增速,再稳定杠杆率水平并优化杠杆结构,最后达到降杠杆的目的。二是允许银行加大税前核销力度,通过消耗拨备等多种方式冲销不良贷款,限制银行股东的分红比例。三是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探索市场化的债转股等制度建设。四是建立全国性不良资产交易平台。积极利用地方股权转让市场,加快企业破产资产处置,提高资产回收效率。五是研究资产管理公司发债优惠利息政策,允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跨地区经营,加快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购买银行不良贷款的进度。

第五,加强房地产调控,因城施策去库存。关键要处理好一二线城市“防泡沫”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关系。一是从供求两端采取措施,稳定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住房价格。加强土地供应调节,增加中心城区中小户型商品住房供应;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住房限购城市继续严格执行限购措施,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二是因城施策去库存。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在控制住房需求释放节奏的同时,适当调增新城市功能区住宅用地的供给规模。三四线城市适度控制土地供给规模,加大对购房者的信贷和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存量住房资源流动,进而带动消化新房库存。在一线与热点二线城市试点实行首付与利率反向调节的“中性住房金融”政策。三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针对新市民基本住房需求,制定优惠的首付、税收政策,鼓励新市民进城购房。

第六,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见效,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一是构建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为实质性去产能创造条件。下决心处置僵尸企业,切断外部输血渠道,加快破产清算程序,改变市场观望等待情绪。适度增加用于去产能企业下岗职工安置的财政奖补资金,还可通过出售非主营业务国有资产筹集资金。二是着力补制度性短板,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市场监管和服务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企业市场交易成本。三是建立新型激励机制,促进改革措施有效落地。建立新型的干部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人才活力,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

2016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