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测算结果提供了一个分析各市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依据,本节将从珠三角总体和各市的角度深入分析结果,并尝试挖掘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原因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 测算结果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为方便比较,将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计算结果汇总,得到表2-15。
表2-15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计算结果汇总
根据综合得分和排名,我们发现,珠三角9市间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大概可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个层次(深圳和广州)的得分最高,技术创新水平处于珠三角领先地位,并且自主创新能力优势明显,与其他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深圳和广州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密集,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对技术创新要求比较高,因此研发投入比较大。另外,深圳是经济特区,广州是省会城市,国家和广东省对这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比较重视,这也为其研发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上分析共同决定了深圳和广州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列。
第二层次(佛山、江门、珠海和惠州)的得分差距不大,技术创新水平差异性不大,在珠三角9市中处于中游水平。这4个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多属医药、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电子电器等行业,它们对新技术的要求不是很迫切,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工艺、流程上。这类企业对生产成本比较重视,因而在科技研发活动上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第三个层次(东莞、中山和肇庆)的得分位居后三名,技术创新能力最为薄弱。这3个城市的部分主导产业多属食品加工、纺织、艺术品等传统行业和出口加工业,这类企业创新活动很少,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甚至手工作坊,这种现状使得它们对新技术的需求不明显,缺少系统的创新规划,具有较大的创新随意性。
2.深圳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深圳的技术创新是较为明显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除了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外,深圳的其余指标得分均排第一,可见其技术创新实力最强。深圳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得分虽位列第二,但与第一名的广州相比,得分差距较大,因此,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是深圳突破现有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首要任务。深圳由于是新兴的移民城市,缺乏研究密集型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当地教育水平与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相比,尤其是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差距。但深圳可通过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城市智力密集度,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来提升教育水平。至于政府研究机构,由于深圳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实力相对薄弱。因此,政府部门可适当增加服务性的研究机构,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并做好引导工作。
3.广州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拥有优良的创新环境,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实力雄厚。广州拥有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98家,从业人员11650人,两个指标都是第二名的数倍以上。然而,广州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一种困境,科技投入大幅上升的同时,产出能力却没有同步提升。广州的产出能力得分较低,原因是多项指标均远远落后于深圳。以绝对量指标为例,广州的专利申请量只有深圳的1/3,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深圳的22%,新产品产值占深圳的41%,新产品销售收入只有深圳的48%,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只有深圳的1/7。
黄鲁成和张红彩(2007)提出,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效率是相对独立的,某些时候甚至是对立的。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方式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以牺牲技术创新效率为代价的,如果技术创新投入得不到相应的产出回报,势必会造成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未来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广州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投入的贡献率要高于产出的贡献率,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均衡,容易挫伤创新的积极性。这并不等于说广州市要减少科技投入,而是要在科技产出上发力,最终才可能实现深圳的高投入、高产出创新模式。
4.佛山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佛山总得分排第三,各项指标表现均衡,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在珠三角中排第三,资源投入和产出能力位列第四、第五名。佛山的GDP、人均GDP和教育水平指标在珠三角的排名均能进入前三名,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又是著名侨乡,因此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产业环境方面,佛山在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数个二级指标上表现领先,企业规模虽不大,但经营效益良好。今后佛山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在科技资源投入和产出上重点做文章,力争向第一层次(深圳和广州)的技术创新水平靠拢。
5.江门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江门的产出能力很强,得分紧跟深圳之后,虽然资源投入和产业环境不是太有利,产出水平依然强劲。江门市企业的科技实力较强,专利产出指标排名靠前。2008年,专利申请量仅略低于排在第二名的广州,而专利授权量更是以10677件超越广州的8081件,排在深圳之后。更为可喜的是,虽然经费和人员投入处于较低的水平,江门的6个专利产出相对指标均遥遥领先于珠三角各市,独占鳌头。可惜的是,江门创新的资源投入在9个城市中排倒数第二,科研投入极其不足,因此加大科研投入是江门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出路。此外,江门的产业环境得分低,排第七名,究其原因是企业规模指标明显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尤其要适当扩大部分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加大中型企业的比例和工业产值,才有利于推动江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6.惠州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惠州的产业创新也面临跟江门相似的情况,资源投入、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得分都不高,在9个城市中分别排第七、第六和第七名,唯独产出能力表现突出,位居第三名。惠州的专利产出指标表现良好,2008年专利申请量14406件,略高于广州,数量在珠三角居第二位,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排行第四位。惠州的社会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政府研究支持情况大致处于珠三角中游水平,唯独GDP、人均GDP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导致社会经济环境得分低下。产业环境方面,惠州大中型企业的企业规模指标表现尚可,但利润率指标较差,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用率仅有1.54%,为珠三角最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也是处于珠三角最低水平,因此产业环境总体得分不高。惠州的创新经费和人员投入都处于珠三角中下游水平,资源投入不足拖低得分。因此,惠州制造业创新活动的重点是增加科技资源投入和大力改善创新环境。
7.珠海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珠海的科技资源投入较多,但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都不利,尤其是社会经济环境排珠三角的倒数第二名,与其经济特区的地位极不相称。深究原因,珠海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在第一主成分(教育与政府科研主成分)上得分低,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在9个城市中最少,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科研力量也较为薄弱,这可能跟珠海人口数量较少有关。在经济总量方面,珠海的经济规模不大,但人均水平较高。2008年珠海的GDP为珠三角倒数第二,人均GDP却排名第四。珠海的专利产出和新产品效益指标均处于珠三角中游水平,部分指标更是低于平均值。技术创新产出规模的相对偏小大大制约了珠海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在未来还有可能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可喜的是,珠海政府和企业较为重视技术创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政府科技拨款居于珠三角领先水平。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扩大政府和企业研究力量、优化产出能力是珠海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迫切任务。
8.东莞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东莞的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能力得分都不理想,资源投入排最后一名,产出能力排第七名,而其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对来说是不错的,分别是第五和第四名,可见产业对技术创新不重视,这也跟其行业特征有关。东莞是珠三角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基地,外商投资密集,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但也存在纺织服装、皮革加工、食品制造等大量传统产业。外商的研发环节或力量主要集中在境外机构,而且境内技术创新链下游项目强于上游的研发创新项目,所以造成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薄弱。另外,传统产业的创新意向不强,企业利润率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而不是技术创新。因此,东莞应提高创新意识,大力增加本地科技投入的同时也要提高创新的产出能力,逐渐培育一些高技术产业。
9.中山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中山的总体得分排倒数第二,资源投入和社会经济环境都位列第六名,而产业环境和产出能力均较差,分别居于第八和第九位。中山产业环境得分低的原因在于其劳动生产率低下和企业规模偏小。2008年,中山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74732元/人,不及第一名的广州(173713元/人)的一半,全珠三角倒数第二名。同时,中山的企业规模指标在珠三角排名靠后,然而利润率指标表现良好,这跟佛山的情况类似。中山的专利产出和新产品效益指标处于珠三角中下游水平,是因为中山制造业以传统产品如五金制锁、灯饰、家用电器、纺织服装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造成产业创新能力低下。中山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在产业环境的改善和产出能力的提高方面多下功夫,创造条件逐渐向第二层次接近。
10.肇庆市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肇庆的总体得分最低,除创新资源投入外,其余各项指标排名均靠后。肇庆位于珠三角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区位优势与其他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同时肇庆部分地区位于山区,工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肇庆的各项专利产出指标均远远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新产品效益的存量指标也是如此。2008年,肇庆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仅有210201万元和226486万元,与排名倒数第二的东莞(1593965万元和1596710万元)差距也在数倍以上,跟广州和深圳的差距更是数十倍以上。今后,肇庆市应加强制造业产出能力的培育,并大力改善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可喜的是,肇庆部分产业的创新意识强,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创新的资源投入较多。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研究力量处于珠三角上游水平,而且政府注重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肇庆近年来发展了制造业的六大支柱产业,分别是金属加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林产化工,其中既有传统产业,又有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二 政策展望
从前面的评价结果来看,广东省的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不容乐观,珠三角9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尚不令人满意,更不用说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下面将立足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将珠三角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情况扩展到全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分别给出政策建议。
1.企业层面
(1)加大研发投入,攻关核心专利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是开展创新的前提,包括费用投入和人员投入。虽然近年来广东各市的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但投入强度不足,即使跟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全国基本处于下游位置,尚不用说跟技术领先的美日韩等国进行比较。可以说,研发投入不足是造成广东省产品和技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重要原因。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理应创造条件增加投入。此外,广东制造业的核心专利技术少,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生产过程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因此,核心专利技术的掌握和研发任务迫切。
(2)建立研发机构,创造条件“走出去”。技术创新必须具有可持续性,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而企业研发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长期稳定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队伍建设不可或缺。有条件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还可借助各种方式和途径“走出去”,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母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水平。
(3)大力引进人才,采取创新激励措施。人才是技术创新中具有能动性的关键因素,广东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广东创新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才密度低、高端人才缺乏。因此,为了吸引广大人才扎根广东,为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企业可适当增加激励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采取奖金或提成激励,增加岗位工资激励,进行股权、期权、分红权激励改革等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激励措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
(4)转变创新方式,加快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过渡。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引进、轻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的现象,使得我国产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调查显示,我国工业对技术改造的投入较大,这方面投入超过了对企业内部R&D活动的投入。以外向型经济著称的广东,产业技术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引进。2006年,广东企业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为40.13%,延续技术引进经费始终高于消化吸收经费的传统。因此,广东应转变创新方式,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2.政府层面
政府的创新政策对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企业创新需要政府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设立各种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助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创造条件。
(1)加大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目前广东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弱。广东省曾于2004~2006年对全省8962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调查显示,在创新费用来源中,企业资金共491.99亿元,占创新费用总额的84.5%;政府资金9.56亿元,占1.6%;金融机构贷款、减免税、吸收风险投资、国外资金和其他一共80.61亿元,占13.8%。可见,政府资金在创新费用的来源中所占比例很小,政府应加大财政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与省市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除了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牵桥搭线,创造条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2)提高创新政策的吸引力。其中,推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税收减免政策呼声最高。在国外,研发税收减免政策并不鲜见。据统计,2006年,在30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20个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税收减免。欧盟成员国如荷兰、卢森堡等为知识产权收入提供大幅的税收减免,荷兰企业专利权使用费收入的60%可免税,折算后的有效税率大约是10%。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化,国内对研发税收减免政策也日益重视。2009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三部联合下发通知,对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对内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广东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相宜的研发税收减免政策,如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促进全省科技进步。另外,还可通过简化政策的办理手续等,推动政策的广泛实施,以提高政策的吸引力。
(3)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融资机制。企业高效率、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依赖于规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因此加强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将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大大受益。当前研究经费缺少是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重要难题,因为创新项目的前期开发需要投入较多资金。而企业创新费用的筹集主要有政府投入、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贷款三个渠道。因此,政府应该为企业创新资金拓宽筹集渠道,尤其是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机制,落实科技金融试点改革,引进风险投资和多种资本市场。
(4)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比,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促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加强产学研创新互动,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能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撑。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源泉的意义重大。广东省是首个与科技部、教育部科教合作的省份,在产学研合作更应有所突破,探讨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效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