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形势下提高学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李莉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正确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课程标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指导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指南。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又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我校学前学院的成立,学前专业本科层次面临着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任务。如何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首都师范大学学前专业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 对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反思学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至今已经毕业了8届近250名学生。目前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在北京的市级示范园和一级一类园工作。大多数毕业生入职适应较快、后劲足,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对照《课程标准》,反思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质量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总体而言,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如下问题:

(1)在教育信念与责任方面:由于多种原因,一部分学生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不够坚定。

(2)在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教育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不足。

(3)在教育实践与体验方面:因教育实践的时间有限,教育实践的能力与水平不高。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与“幼儿园与家庭、社会”方面有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与艺术技能及艺术教育技能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部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管理比较粗放;在人才培养评价方面,部分课程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够,教师教学工作量大,部分教师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等。

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推卸责任,而应该正视问题,调整思路,解决问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二 依据《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重新建构学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专业自成立以来,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能在各种类型托幼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我们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还不全面,可以将具体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热爱幼儿和幼教事业,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正确的教育观念、扎实的教育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能胜任各类型托幼机构保教、研究、管理工作,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更符合《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强调的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依然遵循全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总体结构,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教师教育课程。目前我校并未启动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因此,我们只能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师教育课程等做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调整。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培养目标是调整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同时,调整课程设置,也要满足《课程标准》对职前幼儿园本科层次教师培养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的课程设置,要求培养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有相应的课程或培养环节与之对应,每门课程和每个培养环节都要十分清楚自身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和这种价值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课程设置调整的总体思路是:调整专业基础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设置能真正反映专业基础的相关课程;精简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增加部分专业方向必修课的课时和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对现有专业方向选修课进行模块整合和补充,以发挥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作用。

四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只是一种规划,再好的方案,也需要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和过程来落实。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环节的有效性,向过程要质量。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前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选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为学生理解而教,为学生掌握而教,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无论哪种类型的学前专业课程,教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专业课程,也要体现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2.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提高见习、实习的实效性

教育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渠道。见习、实习的实效性如何保证,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专业课教师有限,学生人数多。首先,必须向接待学生见习、实习任务的幼儿园明确强调我们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加强幼儿园领导和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其次,专业课教师要保证每周和实习生有效交流1~2次,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最后,专业课教师还要向带实习生的幼儿园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解答实习生的相关问题,指导实习生完成各项实习要求。实习结束后,认真做好实习总结汇报工作,及时批改、反馈学生的实习作业。

3.系统设计科研能力培养过程,提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能力是本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根据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采取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培养策略。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阅读专业书籍的意识和习惯,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学习成果形式为:撰写读书报告。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学习成果形式为:撰写文献综述。第三学年主要培养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学习成果形式为:课题研究报告(学年论文)。第四学年主要培养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学习成果形式为: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的写作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的。因此,前三学年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起奠基作用,第四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需要把以上每个培养环节的工作做实,同时,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意识地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做出贡献。

4.充分利用校外名师资源,营造人才培养的学术氛围

重视校外名师资源的利用是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的重要举措,目前有特级教师工作中心和校外名师讲学等方式汇聚校外优质资源。校外名师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养成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学术品位也有重要作用。学前学院的校外名师类型主要有: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幼儿园特级教师;区县教研员;园长及幼儿园骨干教师等。不同类型的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目前我们正加强对名师资源运用的目标规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系统设计。力争用好这些资源。

5.有效发挥实践教学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首都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包括军训、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类型。学前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性,将有效地利用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以及对学前教育事业现状的了解水平。具体形式有: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各类工作的实践,组织学生到打工子弟幼儿园等机构做义务支教,组织学生给学前儿童家长提供义务咨询,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等。有效利用寒暑假时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丰富学院文化生活,为学生能力成长和展示提供活动平台

学院文化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软环境,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活,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学院的认同和热爱,增强师生间的紧密联系,更可以给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展示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拟定期举办本科生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展;各类艺术技能(演讲、歌唱、舞蹈、健美操、钢琴演奏、讲故事等)比赛;读书报告会;优秀科研课题成果展示;优秀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评选;根据培养目标,整合优化学院现有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多参加学院社团活动。为学生能力培养搭建课外文化平台。

五 改进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根据培养目标,修订完善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要全面而又有重点。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核心实践能力的评价。

(2)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加强了解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及时强化所学知识。

(3)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了解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综合运用笔试、口试、课前提问、模拟操作、表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

(4)教师要注意利用评价结果改进今后的教学。

评价方式的改革应围绕各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来分别设计。

六 建立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

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主管教学院长、系部主任要完成每学期的听课任务,并根据听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改进;利用期中教学检查全面听取学生对课程及教师教学的意见;加强对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开展情况的检查与督促;查阅教师基本教学文件的准备情况;每学期期末根据学生考试情况,每门课的任课教师提交一份对本课程教学质量分析的报告;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能力水平。

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前学院本科层次教师虽然具有学历优势,但普遍比较年轻,一些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幼儿园的了解不够,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不得力,对教学内容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足。针对这些情况,第一,学院要继续发挥师徒制的作用,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一名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指导其教学一年。第二,鼓励相互听课。第三,建立集体教研制度,明确集体教研时间,教研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教学的研讨。第四,鼓励教师利用带学生实习、见习和与幼儿园合作科研课题的机会,深入了解幼儿园实践。第五,鼓励教师参加学院、学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提高教学水平。第六,发挥优秀主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

八 学生工作配合教学工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学生工作是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为此,应加强学生工作老师和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状况的相互交流、沟通、研讨制度;共同设计、分工实施学院学生文化平台建设;共同研讨学生学习和成长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业指导;共同开展针对学生的师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总之,提高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责任能否落实、能否完成,还有待学前学院真正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还有待于学校支持学院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也有待于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

[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