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加强环境保护重现碧水蓝天
一、环境特征与环境状况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晋城市山岭连绵,丘陵起伏,空间系统多为封闭和半封闭状态,静风日较多(约35%),盆地上空逆温层强且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远距离输送,大气环境容量相对比平原要小。尤其是市区,北、西、东三面高,南面低,南北高差达几十米,加速了土壤风沙尘、建筑施工扬尘等扩散速度,造成扬尘污染。境内降水量及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几倍,60~80%的径流量集中在7、8、9三个月,枯水季节不少中小河流出现干枯断流,水环境容量有限。属资源型城市,煤炭、铁矿、铝土矿、硫铁矿、水泥灰岩等耗能高、排污大的矿产资源居多,污染重、投入高、产出低、科技含量低的污染型工业结构,给晋城市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全市环境保护呈现出治理难度大、历史欠账多等特点。建市初期,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属全省最好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恶化,一直处于Ⅳ、V级状况,已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水体污染严重,流经境内的地表水除沁河保持轻度污染外,丹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基本失去水体功能。工业固体废物、农业秸秆焚烧、生活垃圾、医疗单位废物、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环境噪声等,都使环境保护步履维艰。具体环境状况分别是:
(一)大气环境
1985—1996年,晋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1996—2000年,空气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2001—2005年,空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2006—2012年,空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可吸收颗粒物和二氧化氮。2012年,市区空气三项主要污染物负荷最大的是二氧化硫,占44.8%;其次是可吸入颗粒物,占43.6%;再次为二氧化硫,占11.6%。2014年,据市环境监测站和太原理工大学三个月共同研究,二次粒子(硫酸盐、硝酸盐)是造成晋城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和粗颗粒物(PM10)的主要污染物,分别占42%和35%。其次是城市扬尘,分别占PM2.5和PM10的17%和21%。此外,机动车尾气、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和生物灰尘均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
1..工业废气
1985年,全市有工业窑炉445个,锅炉246台,年排放有毒有害物质5.85万吨。其中,排放烟尘2.65万吨,占总量的45.3%;二氧化硫1.83万吨,占总量的31.3%;粉尘6135吨,占总量的10.5%。在排污总量中,冶金行业占25.1%,电力行业占21.5%,煤炭行业占18.5%,化工行业占13.5%。1996年,工业窑炉增加到3000余个,锅炉增加到1000余台,年排放有毒有害物质65.66万吨。其中,粉尘21.40万吨,占总量的32.6%;烟尘19.04万吨,占总量的28.9%;二氧化硫12.88万吨,占总量的19.6%。排放总量较1985年增加10.23倍。1996—2000年,随着乡村采掘、冶炼业蜂拥而起,“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全市空气质量逐年恶化,市区总悬浮颗粒物平均超过正常标准10倍以上。2001—2005年,晋城市工业结构经调整虽有变化,但仍以重工业为主,5年间耗煤量明显增加。2005年,全市仅工业耗煤量就达1597.11万吨,比2001年的390.03万吨增长3倍多。随着耗煤量逐年增长,全市工业废气及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90.77亿标立方米,较2001年的265.84亿标立方米增加1.97倍;烟尘排放量为91100吨,较2001年的34558吨增加1.64倍;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7300吨,较2001年的20147吨增加4.82倍。工业粉尘呈现小幅上涨趋势, 2005年,排放量为74900吨,较2001年的60001吨上升24.83%。2005年晋城市虽然获得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但空气质量仍为劣三级,不达三级标准。
2..生活垃圾
1985年,全市城市生活用煤约12万吨,排放烟尘3888吨、二氧化硫1440吨,其中市区排放烟尘量2300吨、二氧化硫426吨。1996年,全市城市生活用煤10万吨,排放烟尘1000吨、二氧化硫70吨。2001年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加。2005年,晋城市城区日产生活垃圾310吨,年产11.16万吨,且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2013年,城市生活垃圾每户日产量为4公斤。在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占44.23%,煤灰等无机物占0.77%,废纸占2.98%,金属占1.23%,塑料占3.09%,玻璃占2.5%。
3..车辆尾气
1985年,全市拥有机动车辆8631辆,主要交通干线过境车辆平均每小时400辆。1996年,全市拥有的机动车辆增加到5万余辆,过境车辆急剧增加。2012—2014年,晋城市各类机动车辆以日均400辆增加,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民用车辆41.7万辆,城市公共汽车达655辆,道路扬尘、汽车尾气、噪声等均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酸雨
2002年,晋城市开始监测降水。2008—2012年,降水PH最大值分别为7.99、8.01、7.60、7.11、7.37,最小值分别为6.58、6.09、6.12、6.07、6.07,全市无酸雨出现(酸雨标准PH<5.6)。
(二)水环境
1..地面水状况
晋城市主要河流为丹河、沁河,支流甚多,多为季节性河流。1985—2005年,全市地面水污染主要呈化学需氧量、挥发酚为主的有机污染特征,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其中丹河沿岸是晋城市重要的经济带,沿岸企业、厂矿多,大量废水排入河中,造成严重污染。沁河两岸,曲堤以下河段,有化肥厂、电厂等,部分河段也存在污染现象。废水中含有化学耗氧量、挥发酚、氰化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为全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1985年,全市排放工业废水2068万吨,重点污染厂矿20个;1996年,全市排放工业废水为2892万吨,重点污染厂矿75个。煤炭、化工、电力、造纸是污染源中的主要污染行业,其排污量分别占排污总量的28.4%、28.1%、9.4%和6.6%。2001年后,工业废水污染排放量最大的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类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呈逐年上涨趋势,2005年达到1.86万吨,是2001年(0.67万吨)的2.69倍。氨氮年排放量2001年为0.22万吨,2004年排放量为0.32万吨,较2001年上升45.45%。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2893.35万吨,排放量超过500万吨的有3个行业,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化工原料及化学产品制造业,年排废水986.61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34.10%;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煤炭采选业,年排放量为723.49万吨,分担率为25.01%。
2005—2011年,生活污水对地面水污染超过工业废水,特征为无机污染物,至此,晋城市水污染呈既有有机污染又有无机污染的复杂特征。2005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5933.38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达3040万吨,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成为地面水第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1.3万吨,排放氨氮1487吨,均分别高于工业废水的6115万吨和1346万吨。2012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11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0.54亿吨,工业废水排放0.57亿吨。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3.4万吨,氨氮排放量0.49万吨,分别较上年削减0.56%和4.42%。
2..地下水状况
晋城市人畜饮用、工农业用水很大一部分来自地下水。1985—2005年,全市地下水质总体尚好。陵川县地下水污染指数均保持在0.1~0.2,受污染程度最小,城区、泽州、阳城、沁水1990年后污染指数增至0.3~0.4,尚属清洁饮用水。高平市1989年地下水一度出现轻度污染,经治理后趋于好转。2006—2011年,全市地下水质虽仍属尚好,但污染出现上升迹象。主要污染源为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项。尤其是各地的水井因管理不善,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83三级,个别项目甚至超过四级。2012年,阳城、陵川地下水质优良,城区、高平、沁水地下水质状况良好,无污染超标物。
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003年,开始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监测。2005年,晋城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2006年和2007年达标率保持在96%以上。2008—2014年,达标率均达100%。
(三)声环境
1..区域环境噪声
1985年建市后,随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增多,各种活动增加,以及昼夜不息的建筑施工,车辆拥挤堵塞,使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1991—1996年,全市区域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1.1分贝、53.4分贝、53.0分贝、50.6分贝、53.2分贝。2005年,区域环境噪声全市最低值为44.5分贝,最高为59.2分贝,平均值为52.6分贝。2001—2005年,各年度等效声级值分别为52.0分贝、54.0分贝、53.0分贝、51.6分贝和52.6分贝,5年平均值为52.6分贝。2008—2012年,市区各功能区声环境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2类、3类、4a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达标率100%。
2..交通噪声
1986年,晋城市区交通噪声为79.0分贝,超国家标准9.0分贝。1989—1996年,市区交通噪声在61.4~68.0分贝之间,低于国家标准。2001—2005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分别为68.3分贝、67.9分贝、69.0分贝,67.8分贝、67.7分贝。2010年,降至63.6分贝。2011—2014年,按照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5个声环境质量等级,晋城市交通环境质量等级为好。
(四)工业固体废物
1995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395.36万吨,其中煤矸石223.50万吨,占总量的56.53%;高炉渣135.83万吨,占34.36%;锅炉渣25.45万吨,占6.44%;粉煤灰8.38万吨,占2.12%。固体废物主要产生于煤炭、冶金及电力行业,其排污量分别占总量的57.08%、34.21%、5.99%。
2001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54.2万吨,较2000年的426万吨增加34.7%。至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逐年增加,2002年为742.03万吨,2003年为902.3万吨,2004年达到1122.91万吨,2005年为1230.92万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中,产生量最大的一类是煤矸石,2001—2005年产生量的比例在54.5~77.3%之间,2004年煤矸石产生量为377万吨,较2000年的283万吨增加了24.9%;冶炼废渣产生量5年中逐渐增长,2004年产生量为288万吨,比2000年的84万吨增加了3.6倍;5年来炉渣的产生量也有所增加,2004年产生量为214.06万吨,较2000年的36.24万吨增加了6倍;粉煤灰的产生量基本变化不大,5年中产生量在30~80万吨之间。上述4类固体废弃物构成晋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体,2005年这4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占全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98.4%。2006年和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有所下降,分别为751万吨和993万吨。2008年,升至1250万吨。2011年和2012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分别为1755.97万吨、1674.64万吨,其中危险废弃物分别产生598.7吨和435.85吨,在工业固体废物中的比例迅速上升。
(五)辐射环境
2011年,全市有44家辐射单位,187枚在用放射源,286台射线装置,主要分布在煤炭、冶金、化工、医疗、科研等行业。2012年,全市放射源使用单位36家,放射源167枚,其中Ⅰ类源1枚、Ⅲ类源2枚、Ⅳ类源103枚、Ⅴ类源61枚。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33家,射线装置345台,其中Ⅱ类射线装置50台、Ⅲ类射线装置286台、安保射线装置9台。
此外,近年来农药化肥施用量持续增加,其中70%以上不能被作物吸收,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二、环境监测
晋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前身为原晋东南行署环境保护监测站。主要职责是在辖区内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以及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环境空气、酸雨、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噪声的监测等;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主要是对重点污染源的废气、废水、噪声进行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主要是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监测;有偿服务监测主要是进行企业全面达标验收、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评价等监测。
(一)环境质量监测(例行监测)
1..环境空气监测
2000年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实行季报监测,设5个监测点:华街广场、市皮革厂、市健健幼儿园、晋城矿务局机修厂、晋城矿务局老干楼,监测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3项,监测频次为每季1次,时间为每季第1个月16日-20日,连续5天,每天4次。2000年至2003年5月之前实行空气质量周报制度,设3个监测点:市副食果品总公司、太行印刷机器厂、健健幼儿园,监测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3项,监测频次为每周3次,分别于每周的周二、周五、周日连续24小时监测,采样起止时间为前日8∶00至当日8∶00。2003年5月,共建成有一个中心站、六个子站的空气质量日报自动监测系统。6个子站监测点位分别是:市自来水公司、白云商贸、市环保局、市职业技术学院、泽州一中、白马寺(清洁对照点)。监测项目仍然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3项。从2013年1月1日开始,监测项目增加为6项,分别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臭氧8小时。
2..酸雨监测
2002年起开展酸雨监测,市区布设3个降水监测点。1#点设在市环保局,代表市区;2#点设在巴公镇山耳东村,代表市郊;3#点设郭壁供水站,代表市郊。监测项目:PH、降雨量、电导率、SO42-、NO3-、Cl-、F-、K+、Na+、Ca2+、Mg2+、NH4+。监测频次:各测点逢雨必测;连续降雨超过24小时的,每24小时采集1次降水样品进行监测。
3..地表水监测
1985—2010年,晋城市辖区内设11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分别为沁河:郑庄、曲堤、润城、拴驴泉(国控)4个断面;丹河:赵庄、小赵庄、高平河西、任庄水库、水东桥、后寨、丹河支流白水河7个断面。2011年起晋城市地表水监测断面调整为10个,分别为沁河:张峰水库出口、郑庄、润城、拴驴泉4个断面;丹河:赵庄、高平河西、任庄水库出口、东焦河水库出口、后寨、丹河支流白水河6个断面。监测项目24项: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洗涤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监测频次:2003年前每年的枯、丰、平三个水期的代表月5月、8月、10月的上、下旬各监测一次,每年共监测6次;2004年起单月监测全部断面,双月只监测国控断面(拴驴泉)。
任庄水库供水工程引水口
4..地下水监测
全市共设5个地下水质监测点,分别为:晋城市区11#井、沁水县1#井、阳城县2#井、高平市3#井、陵川磨河泉水(2005年9月前为陵川古井)。监测时间为:枯水期(6月)、丰水期(9月),全年共2次。监测项目27项: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大肠菌群、挥发酚、铜、锌、硒、砷、汞、铅、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亚硝酸盐氮、铁、锰、溶解性总固体、细菌总数、井深、水位。
5..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2003年起,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设2个点位,分别是一水厂地下水进水口处,二水厂是郭壁泉水,每月监测1次,全年共12次。监测项目23项: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大肠菌群、挥发酚、铜、锌、硒、砷、汞、铅、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亚硝酸盐氮、铁、锰。
6..噪声监测
1985—2012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共布设230个网格,无效网格15个,网格大小350m×350m,每个测点(网格)测量10分钟的等效声级,每年监测1次。市区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后,原有网格已不能完全覆盖建成区,2012年在保留原监测点位的情况下,外延增设63个监测点位,网格大小不变。2014年有网格数293个,无效网格15个,网格大小350m×350m,每个测点(网格)测量10分钟的等效声级,每年监测1次。交通噪声共布设24个点位,每个测点测量20分钟的等效声级,同时记录车流量,每年监测1次。2008年起,晋城市对功能区噪声进行监测,布设7个点,每季度监测1次,每次连续24小时监测。
7..公共场所环境空气监测
2008年开始对市区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进行监测,共布设7个监测点位:市客运东站、晋城火车站、泽州会堂、金辇超市、金辇大酒店、晋城大酒店、太平洋大酒店。监测项目为一氧化碳、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每季度监测1次,每年4次。
8..城市地表水监测
在市区西秀园设1个监测点位,每月监测1次,全年12次。监测项目24项: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洗涤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
9..跨界断面地表水监测
2009年10月,对省市跨界地表水进行监测,布设2个监测点:拴驴泉、太焦铁桥。2013年9月,对县域跨界地表水进行监测,布设3个监测点:高平河西、沁水县尉迟、阳城县九女仙台。每月监测1次。监测项目:流量、COD、氨氮。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1985—2008年,对境内省重点污染源企业的废水每月监测1天,每天2次;对市重点污染源每季监测1天,每天2次。对省重点污染源企业的废气半年监测1次,每年2次;市重点污染源每年监测1次。从2008年开始,所有国控、省控企业废水每季监测1天,每天4~6次,废气每季监测1天,每天3次。
2014年,对晋城市国控重点污染源共43家(其中气污染源16家,水污染源17家,污水处理厂10家)进行监测。
废水主要监测项目:pH、COD、氰化物、BOD、氨氮、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悬浮物。
污水处理厂主要监测项目:pH、COD、BOD5、SS、氨氮、总磷、色度、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类、动植物油、粪大肠菌群。
废气主要监测项目: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林格曼黑度。
(三)环境应急监测
晋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从2005年开始筹建应急监测,于2007年4月购回第一批应急装备,后对装备进行不断补充,并组建专门应急监测小组,于2009年7月31日正式成立应急监测室,制定了应急监测工作制度。2014年,有专职应急监测人员3名,兼职应急监测队员9名。监测设备有应急监测车、傅立叶红外多组份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便携式CG-MS、各种应急用化学防护服等,应急监测装备总价值1000余万元。2013年底,通过《国家中部地区二级站应急监测标准化建设》验收。2014年初,发布《晋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先后参与了晋济高速岩后隧道爆炸事故、长治苯胺泄漏事故、珏山公路丹河柴油车泄漏等40余次事故的应急监测。
(四)服务性监测
服务性监测是针对项目或法人实行的一种有偿性监测。每年晋城市环境监测站都应申请单位的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达标验收、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工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强制监测。
(五)监测设施
至2014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各类监测设备达438台(套),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有:TOC测定仪、气质联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气象五参数、流动注射仪、冷原子光谱测汞仪、红外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
(六)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5-2004)、《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等相关要求进行,具体监测方法见下表:
空气日报监测方法表(一)
降水项目分析方法表(二)
地表水、废水监测项目分析方法汇总表(三)
地下水、饮用水项目监测方法表(四)
废气监测方法表(五)
公共场所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表(六)
三、污染治理
(一)水污染治理
1..废水污水治理
建市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意识淡薄,主要靠经常检查和罚款了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后,加大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力度,在污染源管理、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工业废水污染综合整治、企业环保措施落实等各方面多管齐下。同时,按照国家和省、市的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针对本地区工业生产的结构和发展特色,配合以相应的环境执法大检查和日常监督监测,规范了工业排污企业保护环境的行为。
海会寺环境提升工程
针对丹河流域工业污染的状况,建设巴公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晋煤集团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高平市生活污水处理厂3项工程。针对晋城一化、晋城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污水排放量较大的企业,进行全面的限期达标治理。2003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02%,2004年为96.9%。2005年,推进实施“碧水工程”,加大对工业企业的限期治理力度,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
文明整洁矿区风貌
生活污水治理方面,2004年3月开工建设日处理10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005年5月投入试运行,出水水质达到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标准。
2007年,对全市10家化工企业进行不定时排污情况监测,对排污情况逐厂进行综合评价。针对晋城市化工企业技术工艺落后、超标排污现象严重的情况,市环保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赴石家庄正元化肥有限公司对生产工艺废水零排放进行考察学习,并将其先进技术工艺在全市化工企业中推广应用。对水源地规划区范围内的排污企业进行排查、整治,共取缔排污企业3个、治理排污企业17个、取缔旱厕120余个、新建防渗公厕10个。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至2013年,各县(市、区)和晋煤集团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兰花集团阳城化肥厂、山西绿洲纺织有限公司、晋城市凤凰织品厂、晋城竞成食品厂、晋普山煤矿、沁和煤业集团侯村煤矿、永安煤矿等终端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部建成。巴公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经过治理,晋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
2..丹河治理
丹河是晋城市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高平市西北,流经高平市、泽州县、城区的27个乡镇,575个行政村,流域面积2955平方公里,两岸经济发达,历来是晋城的米粮川和工业重地。据1986年监测统计,全河五个监测段面,挥发酚年均值1.972毫克/升,化学耗氧量年均值1055.77毫克/升,还有六价铬、氨氮、硫化物、生化耗氧量、悬浮物等污染物均严重超标,70%河段为严重污染河段。以丹河水为饮用水的水东、高都、鲁村、北义城等7个乡镇5万余人,由于常年直接或间接饮用被污染的河水,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80年以前,这些乡镇应征青年参军体检合格率为80%以上,到1986年仅为10%。直接饮用丹河水的长阴、任庄、大会等村几年来参军体检合格率为0。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统计,常饮丹河水的发病率比饮用清洁水的发病率高9倍。水东乡的长阴村1982年体检,全村282口人,就有277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肝炎,46个厕所就有20个厕所被当时县防疫站标为肝炎厕所。北义城乡近千人的楼岭村,1986年调查就有13人瘫痪,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还有肝炎、肠炎、夜盲、癌症等病也相当多,并多次出现怪胎、怪牲畜。位于丹河中游的任庄水库,库容80503立米,养鱼面积2000亩,已往年可产鱼近10万斤,到1987年库内鱼全部死亡。丹河流域128项水利工程废弃,1.5万亩水浇地变为旱田。市环保局曾在三天内接待上访丹河污染的群众130人次。有1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联名签字写下呼吁书。省、市人大年年有呼吁治理丹河的代表提案,《人民日报》曾于一版发表“关于丹河污染告急”的报道。
1986年,市政府召开有高平、陵川、城区、郊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和丹河沿岸厂矿负责人参加的“丹河流域综合整治会议”,制定《丹河流域综合整治计划》,开始丹河治理。整个治理过程分两个阶段。
1986年至1996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限期治理重点污染源。丹河沿岸共有19个较大污染源,主要是造纸、化肥、采煤、皮革、机械、电镀、印染等行业,其中以高平纸厂为污染首户,凤凰山矿次之,还有城区造纸厂、巴公化肥厂、高平化肥厂、高平丝织厂等污染较重的企业。
对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采取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补助、排污费补助、上级资助、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以及银行贷款为辅的办法,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有计划地对老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到1990年底完成城区造纸厂、高平造纸厂、高平丝织厂、高平化肥厂、巴公化肥厂、市针织厂、色织厂、矿务局医院等17个限期治理项目,年处理废水545万吨,削减化学耗氧量2660吨、挥发酚14.33吨、氰化物7.69吨,处理后的废水有78%得到循环利用。巴公化肥厂治理后由吨氨耗水200吨下降到50吨,年节水118万吨,节电134.6万千瓦时,延长设备寿命年增产量1650吨,获得综合效益37.8万元。高平造纸厂是丹河第一大污染源,先后筹集资金145万元,建成一套电渗析回收烧碱、加絮凝剂沉淀、上清液排放的处理设施,一天回收烧碱400公斤,挥发酚去除率达90%以上,化学耗氧量去除率达80%以上,处理后的水呈黄色,基本达到行业排放标准。高平化肥厂是丹河上游三大主要污染源之一,日排工业废水3500吨,废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氰化物、硫化物、氨氮等污染物。1987年开始投资30多万元,建成造气、碳化、合成等废水闭路循环系统,使吨氨排水由原来的140~150吨下降到42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年排废水减少20余万吨,不仅减轻了污染,还为该厂扩建解决了水源问题。晋城矿务局医院每天排放近200吨含大量病毒、细菌的污水,1987—1988年该院投资75万元,建成臭氧处理医院污水设施。经监测,处理后的水可达地面水卫生标准。高平丝织厂、城区造纸厂、晋城色织厂、针织厂等都采取有效措施,使废水排放基本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1989年,晋城市把限期治理丹河污染源列入有关县(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之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年内就完成9个重点治理项目。
对规模较小且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停建或转产了丹河流域13个污染严重的小纸厂,撤除了7个小电镀点,依靠乡镇企业自有资金,扶持城区西关村自筹67万元,建起电镀中心,使电镀废水实现闭路循环,解决了丹河支流白水河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六价铬含量由0.07毫克/升降低到0.006毫克/升。
对于新建项目,严格控制发展小造纸、小化工等污染项目,引导发展食品加工、纺织等无污染或少污染项目,同时,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暂缓发证或不予发证。晋城矿务局所属王台、凤凰山、古书院矿是主要污染大户,在废水治理上投资941万元,建成三套矿井水闭路循环系统,一套洗煤水闭路循环系统,两套医院废水臭氧法处理装置,一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凤凰山矿是丹河水东桥以下最大的污染源,1985年前每年有48万吨未经处理的洗煤废水直接排入丹河,使水东桥以下30公里河段变成一条黑河。1986年以后,该矿扩建时首先投资470万元,建成一套洗煤水闭路循环系统,并在污水沟上建起矿山公园。与此同时,实行排污申报制度。1989年,全市188个二轻以上承包企业都补加了环保内容。对丹河沿岸的高平纸厂、高平丝织厂、高平化肥厂、6013厂、晋城一化、二化、晋城矿务局、城区纸厂等9个单位试行排污申报制度,发放临时排污许可证。1990年,把节水节能作为企业的考核指标。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1990年,丹河中下游河段基本恢复良性循环,但高平县城至任庄水库河段污染还十分严重。1991年开始,对这一河段借鉴水东桥和外地植物净化污水的经验,在河西段和任庄水库入口处,建设两类植物净化示范工程,使处理后的水达到农灌标准或地面水五类标准,并将该项示范工程列入省里计划。
通过以上措施,至1996年,丹河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严重污染河段由1985年的70%下降到30%,水东桥以下生态基本恢复良性循环,鱼虾开始生息,经监测基本达到地面水五级标准。全河化学耗氧量年均值也由1055.17毫克/升,下降到58.75毫克/升,挥发酚由1.972毫克/升,降低到0.738毫克/升。以污染最严重的小赵庄河段比较,化学耗氧量和挥发酚也分别由原来的3659毫克/升和9.498毫克/升,下降到1267.87毫克/升和2.665毫克/升。
1996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丹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以此为标志,丹河治理进入一个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实施“碧水工程”,对丹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1996—2000年,继续对所有老污染源治理,完成高平至任庄段污水植物净化示范工程。2001—2005年,完成64个水污染防治限期治理项目,对12家重点企业安装在线水质监测系统,建设丹河水质自动监测站,编制完成《丹河流域化工行业环保规划》。分别建成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巴公工业废水处理厂、晋煤集团生活污水处理厂,高平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大监察、监测频次,对违法排污、超标排污企业从严处理。通过一系列措施,丹河严重污染局面得到很大改观,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两岸污染物排放仍较严重,污染的河段主要分布在高平市区段、巴公河段、北石店段及晋城城区段。其中:
高平市区污染段:主要接纳市区的生活污水,主要工业污染源有高平化工有限公司、晋丰煤化工有限公司、凤凰织品有限公司、兰花集团望云煤矿、伯方煤矿、唐安煤矿等。
巴公河污染段:巴公河流域作为泽州县重要工业区,主要接纳泽州县的部分工业污水,主要工业污染源有天脊集团晋城化工股份化工厂、天脊集团晋城化工股份化肥厂、兰花科创化工分公司、莒山煤矿和巴公电厂等。
北石店河污染段:北石店河主要接纳晋城矿务局一带工业污水,主要工业污染源有兰花科创股份公司化肥分公司、凤凰山煤矿、王台铺煤矿、白马王啤酒厂等。
晋城城区污染段:主要为城区内工业企业污水,汇入白水河,主要工业污染源有天脊集团晋城化工股份公司、古书院煤矿、晋城恒光热电厂、晋城春光热电厂和北岩煤矿等。
2004年,排入丹河及其支流的工业点源和城市生活源污水量约3410万吨/年,COD约10955吨/年,氨氮约1223吨/年。具体监测超标情况为:
CODcr:有5个断面超标,最高值出现于小赵庄,为373mg/1,超标9.3倍。
氨氮:有4个断面超标,最高值出现于水东桥,为71.4mg/1,超标35.7倍。
丹河7个监测断面只有1个断面达到功能类别要求,其劣Ⅴ类的有5个,达到Ⅳ类水质的有2个。
巴公河:COD87.8mg/1,超标2.2倍,氨氮18.35 mg/1,超标9.17倍。
北石店河:COD69.00mg/1,超标1.72倍,氨氮15.5mg/1,超标7.75倍。
白水河:COD202.00mg/1,超标5.05倍,氨氮17.55mg/1,超标8.77倍。
据2004年《晋城市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计算,丹河COD和氨氮的容量总数分别为:2215.73t/a和112.89t/a;任庄水库的COD和氨氮的容量分别为3205.97t/a和160.3t/a。丹河干流和支流除上游源头和郭壁下游外,基本上没有剩余的水环境容量,干支流都有污染物削减任务,需削减目标为COD4991.12t/a,氨氮690.1 t/a,分别占对应河段现状排放量的77.2%和90.4%。
针对丹河污染严峻形势,2006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丹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依照规划, 2006—2014年,全市持续对丹河进行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建设3个工业园区,即:
高平市工业园区:占地24平方公里,园区有天脊集团高平化工、晋峰煤化、丹峰煤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重点发展化肥、焦化和甲醇等化工产业建设。
巴公镇工业园区:占地18平方公里,区内有天脊集团晋城化工、晋城煤化工有限公司、兰花科创巴公化肥厂、兰花科创华明纳米材料公司等大中型化工企业,有兰花集团莒山煤矿和巴公发电厂等相关企业,有较好的园区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化肥及其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
北石店工业园区:占地20平方公里,有竞成食品有限公司、白马王啤酒公司、兰花科创一化分公司等大中型食品、化工企业,是晋煤集团所在地,产业基础条件较好。重点发展化肥及其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加工,以及新能源研究、机械制造业、新材料、食品、药物等产业。
二是从生产源头到产品销售实现清洁化。对新建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合成氨、尿素和甲醇生产工艺,如:由壳牌(Shell)公司开发的粉煤加压气化工艺(SCGP),为多联产工艺路线。该工艺NOX和SO2排放可与天然气媲美,脱硫效率高(>99%),飞灰、氯化物和可挥发重金属排放几乎为零,实现水循环利用,污水排放为零。对原有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改造原有生产工艺,建设兰花科创公司化肥分公司生产废水零排放综合治理和年产10万t精甲醇两个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三是污水集中处理,建设4个污水集中处理项目,即:①高平市污水处理工程,处理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000吨,日回用水量10000吨。采用工艺为厌氧—缺氧—耗氧(A2/O)处理工艺。工程效益为出水水质达到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彻底解决高平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的问题;削减COD排放1314吨/年,氨氮排放109吨/年;同时解决该地区工业用水问题,年节约地下水资源365万吨。②巴公工业区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处理规模为30000吨/日,回用水量24000吨/日。处理工艺: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工程效益:出水水质达到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彻底解决巴公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削减COD排放985吨/年,氨氮排放274吨/年;年节约地下水资源876万吨。③晋煤集团机关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一期工程为日处理1万吨。处理工艺:水解—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工程效益:出水水质达到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解决晋煤集团生活污水对丹河的污染,减轻丹河水东段的污染负荷;削减COD排放511吨/年,氨氮排放62吨/年。④水东桥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建设规模:湿地面积80万平方米。工艺内容:湿地处理系统,包括物理沉淀、过滤、化学沉淀、吸附、微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等过程。工程效益:保证出山西省境的丹河水质达到省控要求;降解COD657吨/年,氨氮排放110吨/年。
丹河水质明显改善
四是对丹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施6项保护工程:①3个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内容:3个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公共绿地3000亩,道路、河渠两旁苗木绿化和防护林4500亩。大幅度提高园区绿地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减少二次扬尘。②生态型农业带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在河西镇、巴公镇和北石店3个工业开发园区之间保留不少于4公里的绿色生态道间隔,总面积约70万亩,充分利用此绿色生态廊道发展生态型都市型农业,包括无污染的绿色菜地15万亩,绿色粮油基地20万亩,经济作物1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5万亩,水产养殖5万亩。③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地表塌陷治理面积10万亩,废弃矿点复绿造林面积30万亩,防止地质灾害,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和林木。④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建设内容:一是长平古战场遗址开发与保护工程,企业和住户保护性搬迁50家,景区绿化4000亩,防护林建设5000亩;二是珏山青莲寺风景区开发与保护工程,企业和住户保护性搬迁20家,景区绿化2000亩,防护林建设3000亩,兴建500立方米/日景点废水处理装置1套。⑤现代林业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苗木产业,兴建3000亩苗圃基地,扩大干果经济林种植面积3万亩,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绿化荒山荒坡荒地15万亩,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20万亩。⑥矿区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一是矿区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丹河流域各煤矿产生的废水合计约517.3万吨/年,废水所含的COD约419.5吨/年、氨氮约42.3吨/年。各矿点建设分散处理设施,使矿区废水治理率达90%以上,回用率达50%以上。二是煤矸石处置工程,流域内有约100万吨的低热值矸石,并且大部分未安全处置,矸石山自燃现象时有发生。建设年产煤矸石烧结砖块8×107块示范生产线,在各矿点附近寻找合适回填场,对地基作安全处理,并修砌防护墙,采用分层碾压堆放,然后覆盖黄土并加以绿化。
为保证治理成效,市环保部门专门设立丹河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室,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机制,使之成为常规监测项目,纳入月报和年报。同时,加大监察和监测频次,通过采取日常检查和突击夜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超排、偷排以及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加强对土地开发项目及竣工验收跟踪检查。
2009—2014年,分三期建设丹河人工湿地工程并建成通水,该工程被命名为山西省环保示范项目。通过采取以上措施,2014年丹河7个监测断面与2006年相比,水质状况为:赵庄和后寨断面达规定类别,任庄水库断面达四类水质标准,小赵庄、高平河西、水东桥、白水河4个断面劣于五类水质。各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丹河水质呈向好趋势。
3..市区“两河”治理
改造前的西秀园
改造后的西秀园
晋城市市区东西两河古称东沙河、西沙河,现称东河和西河。两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总长9.05公里。20世纪60年代,两河水源丰富,水质清澈干净,两岸群众用河水浇灌农田、淘米洗菜。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河水质逐步受到污染,90年代以后,河道逐步被一些单位侵占,河水也变黑变臭,两岸群众饱受蚊蝇臭气之苦。每逢夏季,连行人到此都得掩鼻而过,两河成了晋城的“龙须沟”,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特别是2003年4月“非典”疫情的蔓延,更促使市委、市政府下定治理“两河”的决心。2003年4月8日,晋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03年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进行东西两河治理,并采取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单纯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模式。在2003年6月5日市政府召开的第23次常务会议上,又研究通过《两河治理规划简要说明》和《关于综合整治市区东西两河的实施意见》。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参观学习太原市的汾河治理、阳泉市的桃河治理、石家庄的民心河治理、天津市的河道治理等工程。
两河治理——百丽园
2003年6月12日,市政府召开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审定会,邀请北京园林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省规划院、省建筑设计院的专家们,共同进行评审,基本确定两河综合治理方案。
为保证两河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市区东西两河治理领导组,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副组长,成员单位有建设局、规划局、计委、财政局、土地局、水利局、环保局、城区政府和泽州县政府,由城建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并成立了宣传组、拆迁组、施工组、资金筹集组和办公室。两河治理工程于2003年6月20日正式奠基。其间,领导组共召开了17次协调会议,出刊71期《两河动态》,及时反映两河治理的工作情况。
两河治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工程任务从凤台西街至中原街桥,总长2388米,工程时间安排从2003年7月—2004年5月。第二阶段工程任务从凤台街至北环路,其中西河合流管渠工程2593米,东河合流管渠工程2807米,合计长度5400米。工程时间安排从2004年8月—2005年5月。
两河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措和财政资金,工程总投资25948.6万元。
第一段河道治理长2388米,市计委批复总概算20408.6万元,其中拆迁补偿费11038.1万元,河道治理工程费9370.5万元。
第二段河道治理长5400米,市计委批复5540万元。
河道整治效果显著
在治理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沿河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部截流入暗箱涵,进入下游的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的中水得到充分利用,解决下游农业灌溉用水。上游大型煤矿的矿井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道,形成河道水面景观。治理后的河段最宽处118米,最窄处20米,蓄水面积达16万平方米。沿河两岸形成以乔木为主的绿化长廊,绿化面积达19万平方米,相对湿度比其他地区提高2~5%,每周可产生新鲜氧气58.78吨,吸收降解废气87.79吨,有效维护了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在两河6700米景观河畔,以小型公园、闲适小品串连起的滨水绿带,营造出清水流淌、文脉延续、景色宜人的休闲胜地。2006年12月,东西两河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4..水源保护
晋城市市区饮用水主要由自来水公司一、二水厂供给,供量比例一水厂约占80%,二水厂约占20%。二水厂由郭壁供水站输送,水质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一水厂管理市区21眼水井,其中8眼水井(1#、2#、3#、5#、9#、10#、11#、12#)直接进入配水管网进行供水,有13眼井(4#、6#、7#、8#、13#、14#、15#、16#、17#、18#、19#、20#、21#)汇入一水厂经处理后进行供水。市环保监测站按重点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监测规范,在进入水厂汇水口设点进行监测。
1985—2005年,晋城市市区饮用水质总硬度时有超标现象。据2005年3月,晋城市环保监测站对市区21眼供水井中的20眼水井进行总硬度监测(7#井无取水口)表明,有9眼供水井总硬度超标,未超标的11眼井总硬度浓度基本在400毫克/升以上,接近国家标准(总硬度≤450毫克/升)。针对这种现象,2006年开始实施保护水源工程。2012年,采取措施,市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沁河4个断面、润城断面由劣五类变为五类,郑庄、曲堤、拴驴泉3个断面均达规定类别。此外,加强对地下水保护,每年枯水期(6月)、丰水期(9月),市环保监测站都要对晋城市所辖各县(市)饮用水源进行监测。按《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2006年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所有监测项目达标,陵川县磨河泉水丰水期(9月)总大肠菌群超标,其余均达Ⅲ类水质标准。
(二)大气污染治理
1..烟尘治理
2003年前,市区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月平均上升35.6%,尤其在供暖期间,二氧化硫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39.2%。2012年,二氧化硫居三项污染物之首,其负荷达到44.8%。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的取暖、饮食、洗浴业锅炉燃用高硫劣质煤,使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严重超标。2004年,开始治理全年运行、燃煤多、排污量大的饮食、洗浴行业59台散煤锅炉,将散煤锅炉更换为经济、环保的型煤锅炉,这种锅炉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不需安装除尘器和烟囱,就能达标排放,且型煤锅炉运行费用低,是使用电、燃气、燃油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2006年,市区集中供热率仅为48%,管道供气率仅为16%。晋城市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结合晋城市实际,要求市区所有单位及民用燃煤强制使用优质煤(含硫量低于0.5%),加大对用煤单位的煤质监测频次和查处力度,严防劣质煤炭进入市区。城区政府及各街道办事处、村委、社区对不能用上优质煤炭的困难户给予一定补贴。组织人员对晋城市市区100余家单位冬季备煤的煤质进行取样化验,对煤质超标单位责令限期更换优质煤。严厉打击市区及周边违法违规生产的小煤球厂,对无照经营的强制关停取缔,对有照经营的使用煤质加强监督。对市区宾馆、饭店、洗浴业长年运营锅炉进行改造,改造型煤锅炉27台、燃油(气)锅炉23台。完成物茂小吃城市场、物茂大厦燃煤改燃气、集中供热改造,取缔原有燃煤炉灶及锅炉。2008—2009年,对市区常年运营的128台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减排二氧化硫386吨、烟尘173吨。2011—2012年,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8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取缔居民土小燃煤锅炉2455台,减少燃煤9878吨。对15个城中村实施集中供热改造,全部并入集中供热管网,拆除锅炉5981台,减少燃煤21828吨。开展分散燃煤锅炉取缔专项行动,取缔102台分散式燃煤锅炉,减少燃煤136310吨。2013年,划定城市高污染燃料焚烧区,市区划定焚烧面积7.4平方公里,覆盖率达20.6%,各县城亦划定焚烧区。
2..扬尘和废气治理
市区扬尘污染主要来自建筑拆迁、物料堆放、道路破损、道路清扫、裸露山体和未硬化的地面等方面。据估算,市区年扬尘产生总量约为6800余吨,其中,建筑拆迁扬尘约700~800吨,物料堆放每年可产生扬尘2000余吨,道路扬尘年可达2000余吨,裸露山体及裸露地面总面积约35.9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西上庄山口一片和开发区,年产生粉尘约52吨。此外,晋城市环卫清扫的主要方式是人工清扫,作业时往往灰尘遮天蔽日,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晋城市机动车数量增势迅猛,机动车尾气污染呈上升趋势。机动车尾气含有8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以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为主,尾气排放的碳烟中往往黏附二氧化硫和苯并芘等有机化合物及臭气,是致癌物。这些对人体都形成了强烈的刺激和危害。特别是机动车尾气属于低空排放,容易在距离路面1.2米左右的高度形成一个污染带,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在控制扬尘污染方面,一是严查进出晋城市区的物料运输车辆未遮盖篷布造成抛撒行为。二是对市区建筑施工及搬迁工地进行规范化整治,完善环保设施,控制二次扬尘污染。三是对市区及周边容易引起扬尘污染的料堆、煤堆、渣堆进行清理整治,共取缔违法生产的土小企业16家,规范整治各类堆场131家。四是加强城市道路卫生保洁,市区主要路街及外环路全部实施机械化清扫,严禁焚烧垃圾、树叶。五是扩大市区喷雾降尘范围,增加喷雾降尘频次。六是对市区破损严重的道路和未硬化的土路喷洒强化防辗压抑尘剂,防止二次扬尘。2008年,市政府下发《晋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办法》、《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告》,此后,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每年对市区内所有建筑拆迁、施工工地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规范和完善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市环保局购置高压喷雾降尘洒水车,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对市区主要路街进行不间断喷雾降尘。同时,对市区暂时无法绿化的公共裸露地面,采取喷洒抑尘剂和覆盖绿网措施。针对交通运输扬尘污染,对出入市区的运输车辆采取强制性加盖措施,要求密闭运输,杜绝物料抛撒现象。启动对市区及周边62条未硬化道路和36条破损道路的修复工作,实现“黄土不见天”。
在机动车尾气治理方面,一是严厉打击无牌、无证、无照,且没有通过环保检测的机动车,提高机动车环保检测率。2010年,提高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科学性、规范性,新建简易工况法尾气检测线,对10000多辆尾气超标车辆进行治理。2012年,制定《晋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机动车区域禁止行驶通告》、《关于新注册机动车申领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公告》等,建成8条机动车尾气检测线,检测车辆105776辆,发放机动车尾气环保合格标志104279个,尾气检测合格率98.59%。二是在全省率先开展机动车燃油改燃气试点工作,对8000余辆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实施“油改气”。2014年,对黄标车限令全部强行淘汰。
在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方面,2003—2014年,市政府拿出5亿多元资金,彻底关停了晋城钢铁厂、城区西关电厂、正乾煤矸石砖厂、晋城抗磨材料厂、丰泰电石厂、辰通电石厂、宏圣水泥厂、古书院煤矿中煤回收厂、振兴水泥厂、市水泥厂、天友水泥厂立窑、长征水泥厂立窑、春光电厂发电机组、二化等13家重点污染企业,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4017吨、烟粉尘8932吨。同时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检查频次,市环境监控中心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市区重点污染源实施24小时适时监控,保证各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三)噪声治理
市区噪声来源主要为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文化娱乐噪声和商业促销噪声等。
1990年,晋城市开始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1992年完成城市噪声区域规划,明确居民文教区,一、二类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和工业集中区的范围和执行噪声标准。1994年1月,对全市噪声区域规划和执行标准作调整。1995年,建成市区泽州路以东、东环路以西、南环路以北、太岳路以南和泽州路以西建设路以东、红星街以南、南环路以北的3.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并通过省环保局验收。非达标区的老城区由于商业网点过于集中,而且多采用中高音喇叭招引顾客,加上高楼声波反射,噪声值远大于二类区60分贝的标准,交通干线平均噪声值79.2分贝,也超过70分贝的标准,成为城市的一项突出污染源。2008年后,市区分1类、2类、3类、4a类(交通干线)声环境功能区。2012年,除一类区夜间噪声超标外,其余昼间、夜间均达标,达标率为98%。与此同时,各县(市)也启动了所辖区域《噪声功能区划》和《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编制。
在对噪声进行治理中,将有固定场所、经营性、规模化的噪声源列为“重灾区”,以多年难根治、百姓反映强烈的噪声源为突破点,先后开展街面高音喇叭、卡拉OK、加工汽配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和“安静日”、“安静直通车”集中整治活动。
建立预防噪声扰民长效治理机制。该机制重在预防和“源头”把关,环保、工商等部门在项目审批时就进行分类管理,对污染较小的项目,通过发放告知承诺书的方式,使其了解环保要求;对污染较重的项目则在审批时就卡在居民区外。在日常监管中,对环保信誉好的业户挂“绿牌”,对群众投诉多的企业亮“黄牌”,以此调动企业自律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动社区群众和环保志愿者共同参与,建立以环保等执法部门为主导,社区和群众共同参与的三元环境监管新机制,夯实和强化日常的基础监管工作,初步形成市、区、街、社区四级管理网络,把噪声污染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固体废物治理
1..医疗废物处置
2007年和2008年,两年共处置医疗废物2349吨。2013年,晋城市纳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范围的医疗机构达40多家。市政府成立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统一管理完善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增配一辆专用车,规范医疗废物收集的线路和收集周期,对医疗废物收集时间、填写转移联单、焚烧处置记录等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及时集中处置医疗废物。开展多次专项检查,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分类、储存等环节。
2..危险废物治理
2006年5月10日,晋城市高新农业服务部租用市农机公司简易库房做农药存储的仓库,不慎失火,发生农药泄露。事故发生后,处置中心迅速出击,经两天奋战,所有残余农药和现场残留污染物全部清理完毕,共收集危险废物9车,共计21吨,农药残液24桶,共计1800公斤,进行无害化处置,消除了农药污染隐患。2006—2014年,根据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全国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点工作和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的通知》要求,结合晋城市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启动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点工作和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工作,发出《关于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通知》,组织人员对各县(市、区)以及市直涉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利用、转移、处置、储存的20余家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单位,要求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如针对阳城县天海钡盐化工厂随意堆放含钡危险废物,构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问题,当即责令其改正,同时责成阳城县环保局对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五)放射性污染治理
针对近年来全市使用放射源单位和机械逐步增多的趋势,市环保局要求凡是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制定严格的放射源操作程序,狠抓责任制落实,使责任分解到人。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对废弃和闲置放射源,根据《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将废物退回原生产厂家或送废物管理中心妥善管理。至2014年底,全市没有发生一例放射性污染事故。
四、环保宣传
1985年建市初,全市把环保宣传列为“二五”“三五”普法内容,利用各种场合和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太洛、晋韩、长晋、晋辉等主要公路两侧和厂矿、乡镇交通醒目处,书写、制作永久性环保标语170余条,绘制环保油画、壁画30余幅,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21次,参加人数5000余人。1986年,市环保局与晋城矿务局投资5万元,联合举办大型晋城市环保展览,参观人数达6万余人次。1986年、1990年分别拍摄《晋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和《还我清清丹河水》2部环保专题片。1992年由市政府、省话剧院、省环保局联合拍摄了以丹河污染治理为背景的4集电视连续剧《响水河的故事》。1990年,市环保局、太行日报社举办环保新闻大奖赛。1988年、1990年、1992年举办青少年环保征文3次,1992年举办环保书法、绘画比赛。1988年、1990年、1992年由市环境科学学会举办有180余名品学兼优、热爱环保事业的中小学生参加的青少年环保夏令营活动3次,先后奔赴泰山、青岛、华山等地参观学习,进行环境保护教育。1994年,组织全市300余名从事环保法制的工作人员学习《中国环境法制电视教育讲座》,经考核全部合格。1995年、1997年结合全市环保执法检查,组织“晋城环保行”新闻采访活动,共发稿50余篇,促进了全市小冶炼污染整治等环保工作的开展。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全市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图片展览、播放幻灯、录像、知识竞赛、街头咨询、游行等形式进行宣传,共发宣传材料30余万份,制作宣传板面200余块。每年还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市环境质量,接受社会及舆论监督;由市环委会组织全市各界社会名流和环保有识之士开展环境保护座谈会,广泛搜集各界对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2007—2010年,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是全市环保工作的宣传重点。晋城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一种氛围、树立一个形象、达到一个目的,即紧紧围绕“创模”这个中心,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扩大和深化“创模”的参与程度,提高市民的知晓率,树立晋城的新形象,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模”任务,使“创模”宣传贯穿“创模”工作的全过程。针对“创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全市掀起了范围广、声势高、影响大、形式多种多样的“创模”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模”的宣传氛围,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竭尽全力提高“创模”考核指标中要求的公众对“创模”的知晓率和对环境的满意率。做好三方面宣传工作:一是新闻宣传。在太行日报、晋城电视台、晋城广播电台、晋城在线网站等各大媒体开辟专栏和论坛,制作播放“创模”电视广播宣传片(节目),开展了“创模”的专题宣传,并邀请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二是社会宣传。在全市公众场所、交通干道、主要出入口(火车站、汽车站等)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和窗口服务单位营造“创模”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全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及其他公用设施开展“创模”宣传;在全市各类宣传橱窗开辟“创模”宣传专栏。三是公众参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区、学校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以“创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其他各类活动中增加了“创模”内容。如启动创建“绿色矿山”、“绿色学校(幼儿园)”等活动。
2001—2014年,晋城市持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环保宣传工作,有的县(市、区)四套班子亲自参加环保宣传活动。全市各部门大力配合,各方支持,积极推进全市的环保宣传社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在新闻媒体讲话,并亲自撰写环保文章,就重要环保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记者采访,主要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及时向公众报道环保工作动态。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期间,都要开展环保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联合市教育局组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联合市交警支队为“绿色行动日”疏导交通,联合共青团组织青年参与活动。同时,市环保局还举行声势浩大的环保街头宣传咨询、万人签名宣誓、千人绿色骑行、百位市民看环保等活动。各县(市、区)环保部门,组织环保宣传车到村镇和企业巡行,大力宣传生态村镇创建,防治农业污染,将环保宣传覆盖到广大农村。
环保文艺宣传工作掀起高潮。每年均举办数场环保专题晚会,比较隆重的晚会有“青春晋城”专题晚会环保篇、“关爱健康、保护环境”大型音乐晚会、“党在我心中”“让地球充满生机”等。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既有热闹红火的舞蹈、音乐、歌曲,又有诙谐幽默的小品、小戏曲、快板、相声等,深受群众喜爱。2003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妇女、家园、环境”大型文体活动,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反响强烈。2011年,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举办晋城市“十一五”环保成就展。2012年,举行“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主题倡议活动。2013—2014年,围绕建设美丽晋城,扩展绿色创建活动范围。
此外,从2001年开始,相继开展过多次“环保书画”、“环保摄影”大赛,征集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晋城市环境治理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2013年,与市诗词协会合作,开展“丹河采风诗词大赛”,吸引百余位诗词爱好者参加。通过持续深入宣传教育,全市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五、环保制度建设
为使环保治理形成制度化、法制化。晋城市在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的同时,狠抓了两个方面的建设:
(一)建立环保规章制度
1985年,市政府相继出台10个地方性环保规范文件。1986年,颁发《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保工作的决定》《晋城市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暂行办法》《晋城市排污收费实施办法》。1988年,颁发《晋城市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暂行办法》。1989年,颁发《晋城市噪声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颁发《晋城市关于开发利用煤矿废水的决定》。1991年,颁发《晋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制度》。1993年,颁发《晋城市关于冶炼行业环境管理办法》。1995年,颁发《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的决定》。1996年,颁发《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整治小冶炼污染的决定》。
1996年8月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山西省丹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这是省人大为本市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01—2005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2004年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市内禁止使用劣质煤炭的通知》《关于控制域扬尘污染的通知》《关于在市内禁止使用劣质煤炭的实施方案》《晋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2005年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和《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
2006年,先后制定出台《蓝天碧水工程实施规划》《晋城市关于进一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意见》《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意见》《晋城市“十一五”期间蓝天碧水工程实施规划》《丹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07—2010年,编制完成《晋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创模城市的示范文本。组织制定《晋城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办法》《晋城市关于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实施意见》《晋城市利用煤矿废水发展农业节水园区工程实施办法》。
2011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冬季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编制完成《晋城市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晋城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晋城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
2012年,组织制定《晋城市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下发《晋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机动车区域禁止行驶通告》《关于新注册机动车(不含摩托车)申领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公告》等一系列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制度及规范性文件。
2013年,制定下发《晋城市2013年“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2013年行动计划》《晋城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晋城市改善环境质量攻坚行动计划》等文件。
2014年,市政府出台《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二)推行目标责任制
根据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精神,山西省环委会决定从1989年起首先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5城市推行市长环境目标责任制,通过由省长和市长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的形式,把环境保护列为市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对市长政绩考核的内容。1989年3月14日,省长王森浩与市长薛荣哲签订了1989—1991年度《晋城市长环境目标责任书》,共有20项指标,分别为:大气总悬浮微粒、降尘、COD、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氨氮、三同时、环境治理项目、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气化率、热化率、民用型煤普及率、烟尘控制区、城市噪声、万元产值耗煤量、万元产值耗水量、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饮用水质达标率。市环委会对上述目标逐条分解,具体落实到计委、经委、土地、工商、城建、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市长与矿务局局长、各县长、区长、市经委等8个单位领导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使环境目标成为考核各级政府及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89—1993年度全市城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在全省5城市的考核中,取得“五连冠”。1993年后半年以来,由于小冶炼的盲目发展,全市区域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1994年,在全省各地市中排名第四,1995年排为第七,1996年仅为合格。
2001—2014年,晋城市将环保目标责任制纳入到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每年市长与各县(市、区)长、市环保局长与各县(市、区)环保局长都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并列入年终进行考核。市政府领导与各相关责任单位都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
在丹河治理工作中,晋城市委、市政府把丹河治理列入有关县、区、厂矿、乡镇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之中,对丹河所有县营以上厂矿和重点乡镇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六、环保投入
在加大环保投入方面,首先是加强监管,保证排污费足额征收与合理使用。
根据《山西省<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晋城市从1986年开始征收排污费,当年向市营以上企事业中的83个排污费单位征收排污费77.6万元。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征收排污费9.5亿元,其中,市环保局征收4.4亿元。
城市排污费收入情况暨历年环保补助资金使用情况一览表
其次,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
1985—2014年,全市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总额达49亿元,其中,用于治理水和大气污染的投资达45亿元,占全市投资额的91%。
晋城市治理环境污染历年投资一览表
七、环境质量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13年,晋城市市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达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综合污染指数3.41。2014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7.76。全市环境空气污染仍以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系数最大的为可吸入颗粒物,占44.3%,其次为二氧化硫,占44.0%;再次为二氧化氮,占11.7%,煤烟型污染特征较为明显。
二氧化硫污染现状2013年,晋城市市区SO2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为0.090mg/m3,日均浓度范围在0.012mg/m3~0.319 mg/m3之间,超标率为9.6%;采暖期分指数为1.58,超出二级标准58%,非采暖期分指数为1.45,超出二级标准45%。
二氧化氮污染现状2013年,晋城市市区NO2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为0.032mg/m3,日均浓度范围在0.005 mg/m3~0.121 mg/m3之间,超标率为4.1%;采暖期分指数为0.40,非采暖期分指数为0.40,均达二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2013年,晋城市市区PM10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为0.151mg/m3,日均浓度范围在0.032mg/m3~0.597mg/m3之间,超标率为40.5%;采暖期分指数为1.40,非采暖期分指数为1.58,超过二级标准。
(二)水环境质量
1..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3年,全市10个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为:水质为优的断面6个,分别为赵庄、张峰水库出口、后寨、郑庄、润城、拴驴泉;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有东焦河水库出口1个断面;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3个,分别是高平河西、任庄水库出口、白水河。丹河污染指标按污染负荷大小排序前3位分别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磷,沁河污染指标按污染负荷大小排序前3位分别为石油类、生化需氧量、溶解氧。
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为:丹河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污染物主要有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沁河水质状况为优,无超标的污染物。
2012—2013年,全市10个监测断面中,张峰水库出口、郑庄、润城、拴驴泉、赵庄、高平河西、后寨、白水河8个断面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东焦河水库出口断面水质好转,任庄水库出口断面水质恶化;各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变化不大,其中变化幅度在20%以上的断面2个:任庄水库上升36.4%,东焦河水库出口下降29.7%。参照晋城市地表水各断面水体功能,2013年达到规定类别的占70%。全市监测的丹、沁河中,丹河水质为重度污染,沁河水质为优,综合污染指数降幅均小于20%,无明显变化。
2..地下水环境质量
2013年,全市晋城城区和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个地下水监测井位中:阳城2#、陵川磨河泉水达到Ⅱ类水质,水质优良;晋城11#、高平3#井、沁水自来水公司达到Ⅲ类水质,水质良好。各监测点均无超标项目,全市地下水水质总体优良。
2013年各水井水质评价结果表
3..集中式饮用水环境质量
2013年,市区2个水源地中,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要求,达标率均达到100%。全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总体良好,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要求。
(三)声环境质量
1..区域声环境
2013年,晋城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5dB(A),较2012年上升了1.0dB(A),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噪声声源仍以生活类声源为主。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依次为50.1 dB (A)~55.0(A)的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占58.6%,55.1 dB(A)~60.0dB(A),占39.6%, ≤50.0dB(A)占1.8%,其余等级无。
2..道路交通声环境
2013年,晋城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为65.0dB(A),较2012年下降了0.5dB(A),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道路交通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 dB(A)的路长所占比例最大达95.8%,剩余路段均为68.1 dB(A)~70.0 dB(A),共占4.2%。
3..城市功能区噪声
2013年,晋城市城市区域开展了1~3类功能区噪声监测,昼间达标率为100%,夜间达标率为100%。
(四)降水环境质量
2013年,晋城市3个点位和高平环保局点位降水pH介于6.23~7.88之间,均大于5.60,为中性,全年降水无酸雨发生。与2012年相比,晋城市各点位pH年均值均变化不大,全市保持无酸性降水出现。
(五)市区Ⅱ级以上天数
新旧世纪之交,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率先建成小康、整体脱贫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日益恶化的沉重代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市政府注重空气质量,开始统计市区Ⅱ级以上天数。当年,市区Ⅱ级以上天数仅有44天。2001年、2002年,市区四、五级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数分别达到227天、117天,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在全省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二。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先后到晋城视察工作时,曾对晋城的环境污染状况提出过批评。2003—2014年,围绕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城市等目标,全市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00—2014年晋城市区Ⅱ级以上天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