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设置,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全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中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而在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普通高中的推进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在我国普通高中全面、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足于西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一项田野研究。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教师不再被视为国家课程变革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逐渐成为制定国家课程计划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创造性实施者。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教师改变进而促使学生变化。因此教师改变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1]正如古德森(Goodson)所强调的,只有当教师的个人投入被视为变革动力及其必要目标时,教育变革才最有成效。[2]因此从对教师的研究入手深入探讨课程实施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进行调适,是一个被许多研究者认同的研究课程实施的恰当策略。[3]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指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项目或者政策都至少涉及以下三个方面或者维度:使用新的或修订后的材料的可能性,如课程材料或技术之类的教学资源;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如新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改变信念的可能性,如特定的新政策或项目潜在的哲学假设和结论。[4]富兰的理论成为本书的理论基础。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实施指导纲要,其课程材料的变化,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课程决策,因此,本书以富兰理论的后面两个维度的改变来考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问题,即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毫无争议主体——教师之上,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观念、态度、教学行为与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影响。研究场域和对象立足于我国西部的一般普通高中,因此研究结论将充实我国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实施的本土化理论,同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思考,分析教师的信念、知识、态度、能力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历程,探析教师行为背后的理论,有利于调整和完善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具体来说,本书从理论发展需要和现实实践需要两个层面建构研究思路和框架,首先,在理论层面,通过全面梳理课程实施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分析并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实施的理论,包括界定课程实施和研究性学习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以此作为调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阐述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观的视角)和教学行为特征,由此建构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探讨主要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其次,在实践层面,开展实证研究,选取样本校,开展有关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全面考察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在观念、态度、教学行为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和变化历程,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成因和对研究性学习实施质量的影响;揭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分析研究性学习实施在课程支持条件、课程资源应用、教师交流和培训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已有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影响;同时,深入个案学校,追踪调查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呈现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真实案例,进而以参与、体验、观察、访谈、描述等质性研究方法,洞察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影响;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学校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关系。最后,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洞察教师观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效果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析教师行为背后实际使用的理论和所信奉理论之间达成一致的条件,反思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效实施和评价监控的策略。

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和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主要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从时代的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研究的背景,从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境和问题出发说明研究的缘起,提出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核心和理论基础,由此阐明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本章对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考察,对国内外关于课程实施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课程开发、影响因素、实施策略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建构、现状考察、模式移植和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评述,由此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的特征和问题进行反思,对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本书的问题定位。

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理论探讨。

主要包括第三章。对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实施两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关于课程实施的取向和影响因素研究进行总结评述,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阐述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特征。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理论的探讨,注重对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通过历史考察,进一步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理解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实施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也在于更深入地厘清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洞察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的关系,由此深入领会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课程的本质,领会通过课程实施变革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价值。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体现的是教育变革的时代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在课程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课程改革的效果最终通过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现状及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分析。

包括第四、五、六三章。第四章,研究设计与实施,说明本书的思路和方法,阐述研究实施的过程。本书采用“文本”研究 和“田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沿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思路设计研究实施的过程,形成往复循环、不断提升的系统的研究框架。具体研究思路分为文献梳理、研究工具开发、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以及影响机制和对策研究五个阶段。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综合应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文本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设计和运用了问卷调查表、实地观察表和访谈提纲三种研究工具,从研究对象中收集数据。本书的总体对象是甘肃省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共选出15所普通高中的480名教师和450名学生作为研究的样本对象,再根据质的研究取向,在样本对象的学校中选出16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选出一所学校和3位教师作为个案调查的对象。实证研究的目的在于多角度深入地了解把握西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探析影响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原因。

第五章和第六章,对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现状及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第五章,通过实证研究,探查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方面的表现特征和变化历程。研究发现,一方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整体所持的教育观念(课程观的视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基本吻合。多数教师能够认同研究性学习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课程价值观;认为研究性学习重在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实施,增加综合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生命感、价值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多数教师认同新课程的理念,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课程支持条件,或囿于守旧求稳的教学思维,一些教师所信奉的教育观念与实际倾向并不完全符合,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实际遵从的理论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教学行为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特征,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兼具生成型和控制型的矛盾取向,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第六章,分析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以行动理论和迈克尔·富兰的教育变革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个案学校和教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参与性观察和回溯反思,分析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变革对研究性学习实施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使得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教学行为、问题解决和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自身的变革动力是影响教师观念向积极的教学行为转变的核心因素。具有不同教育经历和实践体验的教师,构成其变革动力的要素不同,但卓越的教师通常在“秉持教育理想、理论引领实践、学习反思能力”方面,往往有更深的思考和更突出的成绩。

第四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分析。

包括第七、八两章。第七章,通过实证研究,揭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分析产生这些困惑和问题的成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有课程支持条件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课程评价体系建构不健全以及教师研讨和校本培训低效等。在纷繁复杂、内外交织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有效的课程领导对解决课程实践问题所体现出的教育道德力量,为帮助教师变革教学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第八章,探讨课程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突破课程实施难点,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影响机制。一些学校和教师能从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分析问题成因,逐渐生成新的见解和策略,教师对实践问题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过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改善和调整教学行为,促进课程实施;整个社会、高等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从资源开发、专业支持、评价制度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为课程实施提供的保障条件亦有助于使学校发生实质性的课程变革。教师变革动力和课程实施条件保障,促使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教师真正获得课程变革的动力,促使其信奉理论内化为使用理论,进而改善其教学行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第五部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改进对策研究。

包括第九章。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因素作进一步思考,重点分析教师变革动力和教师文化的内涵,探讨教师变革动力与课程改革、教师合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洞察教师行为背后的实际使用理论和信奉理论之间达成一致的条件。其次,以教师改变为基础,全书回到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目标旨归上,即对学习方式变革和主体性教育的关系进行理论阐释和问题辩证。最后,提出促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和建议,包括课程支持条件创设策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策略以及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策略等,以此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课程改革。

值本书出版之际,谨向给予我帮助的我的导师,协助我调研的有关领导和老师以及我的同学、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中应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此也肯请前辈、专家和同行予以指导帮助!

作者

2017年5月23日


[1]尹弘飚、李子建:《课程实施与教师心理变化》,第八届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课程专家论坛论文,杭州,2006年,第55页。

[2]Goodson, I.,“Social Histories of Educational Change,”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Vol.2, No.1, 2001, pp.45-63.

[3]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4][加]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的新意义》,武云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