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网络与逻辑: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06/25058706/b_25058706.jpg)
四 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书由导论、正文、结论与展望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有六章,构成本书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界定政治信任概念及对农民政治信任进行类型划分。本章首先从词源、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讨论了信任的内涵,并对学术界关于信任的类型划分做了简要回顾;之后,本书从外延层面上对政治信任概念进行了厘定,将政治信任与几个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揭示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本章还从社会分层、政府分层、群体分布和组织分化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农民政治信任的类型划分标准和依据。
第二章,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群体特征。从篇幅安排考虑,将农村精英和大众的政治信任纳入了群体特征的考察范畴,考察了“断裂”社会的农村阶层利益冲突及其表现,进而分析农民政治信任的阶层分化状况;其次从性别差异视角,比较和分析了农村男性与妇女之间的政治信任差异;此外,还以传统农民作为参照对象,分析了流动农民的政治信任状况,指出了流动农民对基层政府和一般官员的信任程度明显较低。
第三章,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层级特征。首先指出了农民政治信任的“递进式”分层结构特征,并对导致这种信任结构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羊村上访故事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案剖析,进而揭示了农民为何倾向于选择“越级上访”的行动策略。
第四章,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组织分化。本章首先根据宗族规模划分了大姓家族和小姓家族,并对大姓家族和小姓家族的农民的政治信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宗族因素对于农民的高层政府信任没有影响,但对于基层政府,小姓家族村民比大姓家族村民的信任程度更高。此外,还根据宗教信仰标准,将农民分成佛教徒、基督信徒和未信教农民三类,并对其政治信任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相对于佛教信徒和未信教农民而言,基督信徒对政府的信任度最低。
第五章,在综合第二、三、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农民政治信任的机理和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和揭示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基本特征、体制环境、心理结构和社会基础。指出,农民政治信任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道德化与理性化及人格化与制度化等复杂特征;并从财政资源体制和信息资源体制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体制环境;此外,还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基础—“关系网络”和“层级结构”:农民对政府官员的信任表现出“关系网络”特征,即对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官员及其所代表的政府机构更加信任,而对政府机构的信任表现为“递进式”的层级结构特征,即通常对距离自己越远的政府越信任,而对自己身边的政府则不太信任。
第六章,从民生、民权和民主三个维度讨论了农民政治信任的重建路径。首先是从“重民生”角度讨论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出这是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保民权”角度提出,要加强对政府权力的规范和监督,维护法律的权威,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后,从“强民主”的角度指出,应大力推行协商民主治理模式,扩大和鼓励农民的公共参与,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1]Easton,David 1965,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York∶Wiley.1975,“A Re-assessment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upport.”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
[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7—80页。
[3]肖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以农民行动的变化为视角》,《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第2期。
[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5]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6]彭泗清:《关系与信任: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载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7]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8][德]格奥尔格·席美尔:《货币哲学》,朱桂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9][德]马克斯·韦伯:《儒家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3—301页。
[10][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10页。
[1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72页。
[12][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1—108页。
[13][美]罗素·哈丁:《我们要信任政府吗?》,载马克·E.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8页。
[14][美]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8页。
[15][德]马克斯·韦伯:《儒家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4、289页。
[16][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17][法]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0—571页。
[1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0、151页。
[19]Easton,David 1965,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York∶Wiley,1975,“A Re-assessment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upport”,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5.
[20][美]佩里·K.布兰登:《在21世纪建立政府信任—就相关文献及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庞娟译,《经济和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21]宋少鹏、麻宝斌:《论政治信任的结构》,《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马九福:《中西政治信任比较与借鉴》,《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
[22]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0期。
[23]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兼论当代政府公信力》,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
[24]Norris,Pippa 1999,Introduction∶The Growth of Critical Citizens? In P.Norris(Ed.) Critical 54 Citize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王子蕲、江远山:《如何重塑政治信任—“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理论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
[26]王子蕲、江远山:《如何重塑政治信任—“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理论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
[27]Lane,Robert E 1969,Political Life,Glencoe∶Free Press.∶164.
[28]Agger,Robert E.,Marshall N.Goldstein & Stanley A.Pearl 1961,“Political Cynicism∶Measurement and Meaning”,Journal of Politics,Vol.23.
[29]Almond,Gabriel A.& Sidney Verba.1963,The Civic Culture.Boston ∶Little,Brown & Company.∶283.
[30]K.Newton 2001,“Trust,Social Capital,Civic Society and Democracy”,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2(2).
[31]Feldman,Stanley 1983,“The Measure and Meaning of Trust in Government”,Political Methodology 9./ Marc J.Hetherington 1998,“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Political Trust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2.
[32]Aie-Rie Lee 1994,“Economics vs.Values in Political Trust in Korea”,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CID),Vol.29.No.4∶25-40.
[33]Mansbridge,Jane 1997,“Social and Cultural Causes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U.S.Government”,In 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eds.) by Joseph S.Nye,Jr.,Philip D.Zelikow & David C.King.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4]Rahsaan Maxwell 2001,“Trust in Government Among British Muslims∶The Importance of Migration Status”,Political Behavior,Vol.32,No.1∶89-109.
[35]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0期。
[36][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信任、幸福与民主》,载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7]Viadimir Shiapentokh 2006,“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in Russia∶The Lowest in the World”,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Vol.39.Issue 2,June∶153-174.
[38]Aberbach,Joel D.& Jack L.Walker 1970,“Political Trust and Racial Ideolog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4.
[39]Ji-Young Kim 2005,“‘Bowling Together’ isn’t a Cure-Al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Trust in South Korea”,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26,No.2∶193-213.
[40]Virgnia A.Chanley,Thomas J.Rudolph and Wendy M.Rahn 2000,“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A Time Series Analysis”,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4:239-256.
[41]王子蕲、江远山:《如何重塑政治信任—“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理论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
[42]张旭霞:《构建政府和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4。
[43]Dahl,Robert A 1971,Polyarchy,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44]K.Newton 2001,“Trust,Social Capital,Civil Society,and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2∶201-214.
[45]孙昕等:《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7期;徐勇:《政治参与:政治信任的重建—源于乡村选举中‘信任票’的一种分析范式》,载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6]Easton,David 1965,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 York∶Wiley.—1975,“A Re –assessment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upport”,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5.
[47]Iglitzin,Lynne B 1972,Violent Conflict in American Society.San Francisco∶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y,转参见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8][美]罗素·哈丁:《我们要信任政府吗?》,载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49][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信任、幸福与民主》,载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50]Li Lianjiang 2004,“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Modern China,Vol.30,No.2∶228-258.
[51]Bernstein,Thomas P.& Xiabo LÜ 2000,“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Peasants,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63(10).
[52]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3]本书虽然确定了贵县的周乡和泗镇作为研究样本,但在具体行文时,有时也会利用笔者在泰县等其他地区调研时获取的素材;另外,本书凡涉及“村”、“村庄”的概念均指自然村,而表述“村委会”时则会明示,特在此一并做出说明。
[54]注:泰县、崇县、周乡、泗镇、贵县均作了技术处理。
[55]2004年5月中旬,杨村村民曾冲击村委会,并扣押警车、羞辱县公安局局长。
[56]关于仲村“5·31”事件的详细经过,可参见邱国良《政治信任: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以仲村“5·31”事件为个案》,《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