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崇祯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明思宗,后人多称之为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1628-1644),勤于政务,书法造诣极深。
崇祯通宝制钱的铸造始于崇祯元年(1628),至崇祯十七年停止,之后的南明诸帝及义军有可能亦铸了一定数量的崇祯通宝制钱,在永历十六年(1662)以后,官方崇祯通宝制钱的铸造彻底停止。
崇祯通宝铸造发行于明朝晚期的崇祯年间,当时明政府已经是危机四伏,陕西有汹涌之民变,东北有虎视之强敌,军中有跋扈之悍将,庙堂有贪鄙之庸僚,并且这些危机都愈演愈烈。崇祯皇帝和朝中有志者为了挽狂澜筹军饷,施行了很多经济举措,铸钱取息,也是其中之一。崇祯钱版式之复杂、种类之丰富,在中国货币史上承前启后。
崇祯通宝的承前在于它继承并发扬了万历天启制钱的工艺和特征。
崇祯通宝的启后在于全国鼓铸制钱的铸造工艺和材料设备,于1644年被各地的政权所继承。如先后占据河南、陕西、山西、北京、湖广等地的李自成政权;入主北京进而占领山西、山东等地的满清政权;留有南京、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和西南的南明弘光帝等,都各自继承了所占省份的钱局钱厂,鼓铸新的年号钱。
崇祯通宝制钱的铸造工艺和书法,也是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的。本书共收集到1525枚崇祯通宝的扫描图,6枚崇祯通宝的拓片,以及59枚崇祯通宝的高清照片,从珍品到各式小版别,几乎涵盖了所有已面世的崇祯通宝钱。
本书主要按崇祯通宝的铸行区域来划分章节,收录了259个品种,包括323个纲要版别。
本书通过对钱币钱文书写特征、铸造工艺、钱体形制的汇总、对比和研究,总结了各省各钱局的制钱体系,力求把目前所知的崇祯通宝各省铸币情况展现出来。并将复杂的大小版别梳理清晰,为今后更进一步还原历史提供线索和思路。
本书运用了金相检测作为研究方法,勾勒出各省各地制钱的金相数据图,取得了很多进展,比如锌和铅在各地的此消彼长,以及将约定俗成的“秦版二”证实为陕西制钱。
现存大量的崇祯通宝光背版别,很多还不能确切地划分到某省某钱局,而崇祯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铸钱的奏议和谕旨,均已因战火和政权更迭而毁失,整理崇祯通宝的钱谱,确定各种光背版别的真正铸地,实在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但是我愿为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此后还有漫漫长路要走,希望此书可以作为一团抛向前方的星火,照亮有志者前行之路。
张林杰
2017年11月18日于真定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