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用人:高效能团队解决员工问题的核心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裁员是企业发展背后的阵痛

1.2 裁员是企业发展背后的阵痛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行裁员?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管理者来说,裁员是一件令所有人都不愉快的事。然而在特殊时期,为了维持公司的发展和生存,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裁员这个现实问题。

进行裁员之前,管理者往往会面对多种选择,有时候,降薪是一些管理者的第一选择。比如,这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财务紧张,为了避免裁员,既能省去管理者的筛选工作,又能保住员工的工作,管理者决定给每个员工减薪20%~30%。这个看似公平合理的决定,结果会怎样呢?

搜狐公司副总裁张雪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段时间,一位与她私交甚好的朋友——一家大型网站的人力资源总监找她诉苦说:“我们公司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并不打算裁员,所以就给所有员工集体降薪到原薪的80%。然而这个决定下达后没多久,公司里很多优秀员工纷纷辞职,加剧了公司的困境。”

张雪梅从员工的角度帮她做了分析:“如果我是你们公司的员工,我肯定觉得,公司给我降薪是对我能力的不认可,觉得我的付出不值得原来的薪水,但我出去之后,就算随便找一个工作,收入也不会低于原来的薪酬,所以才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公司里的中流砥柱一走,自然军心不稳、士气下降。如果让我在降薪与裁员之间做出选择,裁员才是最好的办法。”

大规模裁员是经济下行环境下的一种极端现象。2017年,国外的IBM、微软、思科、雅虎、西门子,以及国内的联想、华为等老牌企业先后公布财报,由于一些部门的利润下滑严重,他们开始大规模裁员,以精简机构,保存生存实力。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公司的裁员情况。

IBM:在IBM,裁员已经是员工们习以为常的事情。2017年4月,IBM 的员工在Facebook上发文称,员工报告出示了新一轮的裁员方案。文中写道:今天早上,我接到了经理的电话,被告知,虽然我已经在IBM待了29年9个月的时间,但是仍将在30天内被裁掉……

微软:2017年7月,CNBC 报道一条消息,微软公司准备大规模裁员3000人。这次裁员的目的是更好地与亚马逊竞争,所以不得不做出重组销售部门、聚焦云计算业务的改变。

思科:思科是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2017年5月,思科宣布计划裁员1100人,同年9月,思科再次追加裁员人数,裁掉了总部的310人。

雅虎:2017年6月,雅虎公司宣布裁员2100人,这个比例几乎占据了员工总数的15%。因为雅虎和 AOL(美国在线)之间存在业务重叠,所以需要借助裁员来加以调整。

西门子:2017年11月,西门子宣布全球公司裁员6900人,涉及电力和天然气部门、传动部门、发电服务部门和制造业部门。这次裁员是出于应对能源和大宗商品行业变化的考虑。

联想:为了进一步精简机构,联想在全球范围内也进行了裁员,主要是针对移动业务方面的冗余员工。

在人们的观念中,裁员往往是在企业效益下降、面临危机时的被动应对方式。事实也往往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情况下才能进行裁员: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在评论上面这几家大公司的裁员举措时,很多人都认为是这些公司遇到经营危机,不得已实行裁员。这确实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并不是全部。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裁员及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具体来说,合理裁员具有以下好处:

1.裁员可以配合企业的变革

市场本身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企业的变革也是一种常态。作为企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战略的转型、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重组,都是必需和必要的。通过裁员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便可以在这种变化中寻求更大的发展。

2.裁员可以提高人均效率

人均效率低下是目前国内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提高人均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企业从资源消耗型转变成资源集约型。裁员是完成这种转变的必经途径。

3.裁员可以完善人力资源淘汰机制

裁员,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竞争淘汰机制的内在要求。经过裁员,员工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淘汰机制下的竞争压力,内在动力也因此得以激发,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裁员既是一种特殊的“请不合适的人离开”的方式,也是一种企业优化组合方式,是出于行业重新洗牌的需要。

经济寒流其实并不可怕,在危机面前,最忌讳的就是有病乱投医,不加思考地胡乱裁员、一刀切,那样只会让“病”越治越严重。企业进行裁员就像瘦身减肥一样,不是该裁掉身体哪个部位的问题,而是要讲求瘦身之道,胖的地方要减掉一部分,瘦的部分也要增加一部分。换言之,裁员是为了增效,不考虑增效的减员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企业危急时刻,管理者的当务之急不应是降薪裁员,而是要集中精力做好彻底的战略梳理。一方面,管理者需要保持冷静,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像减掉多余的肥肉一样,剥离非关键业务,并且以核心业务单元为中轴,增加欠缺的肌肉;另一方面,管理者需要着手启动核心人才的长期激励计划,逐步构建起能够支撑核心业务的精英团队,保证企业的中流砥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发挥作用。

绩效考核是人才管理的重要依据

要不要进行裁员?依据什么来裁员?这些都要做到有据可依,不是老板的一句话就能决定的,也不是部门主管的个人喜好能决定的。

在某公司部门年度企业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中,销售部没有达标。按照公司规定,没有达到预期指标的部门,要么降薪,要么裁员。销售部经理很为难:降低工资,手下肯定不愿意——“部门没有达到指标,又不是因为我个人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假如只凭年度企业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结果就决定裁员,这样盲目草率地做决定,也会让员工心里不服气。

但迫于公司压力,销售经理最终还是选择了裁员。他经过仔细审查,裁掉了部门里的6个人,并承诺多发几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裁掉的原因只是部门岗位调整,或者是工作量不够。事实上,工作量的大小是主管的安排问题,与员工的关系不大。岗位调整也应该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来进行。由于理由不充分,这6个人心里不服气,最后投诉到集团高层领导那里。这件事在整个集团搞得沸沸扬扬,销售经理也是焦头烂额……

我们知道,每到一个财政年度结束,企业裁员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其实裁员没有那么难,只要我们做好个人绩效考核,裁员就会变得有理有据了,因为绩效考核也是裁员的重要法律依据。

很多人认为,部门的月度或季度绩效考核只是一个形式,平时都不在意,觉得只要工作称职就万事大吉。比如说像案例中的销售部经理那样,没有制订部门内部的个人绩效考核,导致裁员缺乏最重要的依据,又怎么能让被裁掉的人心服口服呢?

绩效考核是团队在确立了既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作为衡量手段,对员工以往的工作行为、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估,再依据评估结果,对员工以后的工作行为、工作业绩进行正面干预。

但是,千万不要只将绩效考核结果做职级升降、奖惩的依据之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更应该在绩效改进方面发挥作用。借助绩效评估和诊断,管理者很容易找到一直以来影响绩效的根本性问题,并据此制订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这个过程中,绩效沟通辅导和绩效激励等行为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让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执行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以让管理者的系统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提高,如此一来,便可以上下一心地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因此,管理者不能在绩效考核上敷衍塞责、偷工减料,这容易给后期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月度或季度的绩效考核程序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制订一个大家都认可的部门绩效考核标准。这样才能使管理者在考核中对待不同问题时,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运用绩效考核结果预测员工的未来绩效表现时,以下两点需要着重考虑:

1.考虑员工的工作稳定性

在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某个特定时期的考核分值很可能时高时低,员工的工作状态不稳定,也会导致这一结果。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管理者最好能参考多年或多期的绩效评估结果,加以综合比对,这样才能使最终评估结果更接近客观真实情况。

2.考虑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执行力度

无论管理者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如何科学严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之间,因为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定位不同、执行力度的差别,最终结果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若仅凭借考核的最终分值去区分谁绩效高、谁绩效低,都是片面的。

什么样的员工是高绩效的员工?他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管理者可以从考核期间的定期绩效面谈记录中获取相关信息):

员工是否可以在业绩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及时提出合理的行动方案。

员工是否能够严格执行行动方案,并在执行期间与上级充分沟通。

若行动方案需要调整,员工是否可以与上级开展新一轮的计划、执行、审查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管理者在评估员工是否为高绩效员工时,更应该关注该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动态表现,也就是对计划的执行力度和及时纠正偏差的反应速度。

裁员期如何做才是好老板?

无论是在经济高涨的时期还是经济低迷的时期,要当个好老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想要当个好老板很难?这是因为老板和员工之间始终都是一种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一方面,老板们身居高位,做出的决定往往出于主观意愿,而忽视了员工的感受和想法;另一方面,被“统治”着的员工时时处于命运被掌握在别人手中的危机感中,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紧盯着老板的一举一动,试图尽早发现一些会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端倪。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这种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会进一步激化,并凸显出很多矛盾。

再加上裁员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于上下级关系的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引发了舆论危机,则反而会让企业迎来一场更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在传递裁员等负面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取得员工的谅解和获取向心力。

那么,作为管理者该如何进行沟通、避免矛盾出现、在裁员期做一个体恤员工的好老板呢?

1.通过沟通,为员工提供可预见性

对成熟的企业而言,裁员难免发生。当公司发生裁员时,管理者应尽可能地告诉员工,公司将会发生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会发生,让员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减少可能带来的打击。当没有接到裁员警告之前,员工也能根据这些信息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自我预测,并且保持情绪稳定和工作热情。

2.开放、坦诚地进行沟通

在以往的认识中,让员工知道太多公司的负面信息,对公司发展有害无益,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有些消息必须进行内部封锁。

然而,不管是为了稳定军心而特意在裁员之前盲目吹捧公司业绩有多好,还是为了让员工甘心接受裁员而故意夸大公司所面临的困难,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早晚有一天,员工会发现自己受到了蒙蔽,一旦管理者变成了信口雌黄、言而无信的人,那么想要再次换回曾经被欺骗过的员工的信任,就会变得很难。

而且,在网络四通八达的时代,即使你刻意去粉饰太平,员工们仍会发现公司出了问题。纸包不住火,与其这样,还不如尽早让大家知道真实情况,以便可以共同面对并解决问题。

所以在不得不进行裁员时,比起搞神秘、搞封锁,公司更应该拿出开诚布公的态度,主动与员工、媒体、客户进行信息沟通,并务必保证沟通内容真实可信。

3.简单、具体、重复地进行沟通

管理者需要将员工关心的“为什么一定要进行裁员、裁员会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详细地加以解释,尽可能地精心设计管理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保证管理者的想法能够没有偏差地传递给员工。而且,这种沟通不能是一次性的,只有多次、深入、持续地沟通,才能让员工对公司这些做法的现实意义与正确性有深切体会和认同。简言之,管理者应该遵循“简单、具体、重复”的原则进行裁员沟通。

4.裁员决定要讲究通知艺术

裁员通知也是要讲究艺术的。如果发生的是大规模裁员,传递信息需要做好时间规划、主要人员安排,传递信息的顺序最好是由内到外、从上层到基层。

比起直接当面通知,管理者可以采用更私密、更含蓄的方法来告诉员工这个坏消息。在很多企业里,管理者习惯用E-mail来向员工传递一些重要信息,在某些情况下,管理者也可以通过E-mail来通知员工本人被辞退的消息。亚马逊在进行裁员通知时,一般会通过现场会议告知当事人,不过总有一些工作人员因为各种原因缺席,所以在进行会议的同时,每一个被辞退员工的邮箱里都会收到公司的裁员信息。

总的来说,如果想让自己不被列入“坏老板”的行列,必须学会以清晰、开放、真诚的态度进行充分沟通,稳定好离职员工的情绪、留职员工的士气,这样公司才可以平稳地度过裁员的危险期,也会给被辞退员工多一些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