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神秘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秦国君主的祭祀活动

秦襄公是春秋初年秦国国君,姓嬴,名已失传。《六国年表》中记录了秦襄公有关的祭祀事宜。《史记·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祭祀天地是天子才能做的事情,诸侯只有资格祭祀领域内的名山大川。这是祭祀天地的礼仪,也是等级森严的制度。这里通过对秦襄公僭越等级名分的祭祀行为,体现出秦国“先暴戾,后仁义”的特点,因而用四个字点出要旨:“僭端见矣。”司马迁以祭祀大事上的僭越行为,生动地展现出秦国自襄公起就开始产生的僭越之心。司马迁并不否定天命的存在,但是他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德行与道义,借祭祀天地的仪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体现出司马迁思想的进步性。

秦宣公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德公长子。《史记·秦本纪》:“四年,作密畤。”密畤是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之所。秦宣公四年,秦国修建密畤。始于秦襄公的祭祀天地事宜到了秦宣公这里得以延续,秦宣公继续了秦襄公的“僭端”,修建了密畤。

秦缪公又作“秦穆公”,姓嬴,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秦本纪》:“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吾将以晋君祠上帝’。”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国却发动军队攻打秦国。而此役秦缪公的胜利也离不开他早先做的善事。当初,秦缪公丢了一匹良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把它抓来吃了。官吏捕捉到他们,秦缪公不仅不将他们加以法办反而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都主动跟着去。在作战时,他们发现秦缪公被敌包围,这三百人都高举兵器,争先死战报恩。秦缪公俘虏了晋惠公,向全国宣布“人人斋戒独宿,我将用晋君祭祀上帝”。周天子听闻此事,替晋惠公求情。此时的秦国正在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秦缪公打算祭祀上帝的工具是晋君。秦缪公时代秦国不仅自然而然地公开祭祀上帝,而且宣称要拿晋惠公作为祭祀工具,但他最后还是放了晋惠公。从秦缪公上承秦襄公的僭越祭祀天地与秦宣公的建造祭祀天地密畤可以看出,秦国振兴之决心可见一斑。

秦孝公是战国时秦国君,姓嬴,名渠梁。秦孝公即位后,实行商鞅变法,秦国日益富强。《史记·秦本纪》:“二年,天子致胙。”胙,祭祀用的肉,祭后分送给有关的人。秦孝公之前,秦国势力尚弱,不被中原诸国所重。秦孝公二年,周天子送来祭肉。

秦惠文王是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惠文君、文王、惠王,名驷,孝公之子。《史记·秦本纪》:“四年,天子致文武胙。”秦惠文王四年,天子送来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史记·秦本纪》:“十二年,初腊。”张守节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故云初腊,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秦惠文王十二年,效仿中原各国,初次举行十二月的腊祭。(腊祭,古时岁终祭祀。)《礼记·月令》:“腊先祖五祀。”唐孔颖达疏:“以欲腊祭之时,暂出田猎以取禽。”秦惠文王举行岁终祭祀腊祭是在效仿中原各国祭祀。秦孝公之前,秦国势力尚弱,不被中原诸国所重。到了秦惠文王任人唯贤,举行腊祭实际是在文化层面向中原诸国学习。

秦始皇是战国时秦国国王,秦王朝的创立者。秦庄襄王之子,姓嬴,名政。《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封禅是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是祭天,禅是祭地。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三十七年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外出巡游。十一月,巡行到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路过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于是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颂扬秦朝的功德。秦始皇的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虞舜、大禹祭祀场所包括泰山、九疑山、会稽山。祭祀天地的地点是泰山,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祭祀虞舜的地点是九疑山,《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葬于江南九疑”。祭祀大禹的地点是会稽山,《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秦始皇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地山川以及舜、禹,是受命于天的象征。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封禅时“风雨暴至”,祭祀舜、禹时又遇“水波恶”。秦国君主祭祀包括秦襄公、秦宣公、秦缪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以及秦始皇等六位君主的祭祀活动。秦国君主的祭祀活动随着秦国国力由弱到强,展现出秦国不同时期的祭祀特征。秦襄公僭越祭祀天地,秦宣公修建密畤,秦缪公欲拿晋惠公祭祀天地,秦孝公接收周天子送来的祭肉,秦惠文王效仿中原诸国举办腊祭,秦始皇泰山封禅遇暴雨。这些不同时期的六位君主的祭祀活动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即秦人自始至终具有的思变图强的毅力以及僭越等级的野心。联系秦国涉及祭祀记载的六位君王僭越祭祀的事宜,可见司马迁对于秦国的态度之褒贬。从《六国年表》对秦襄公的描述开始,司马迁对于秦王朝最后的结局已经埋下伏笔。秦的灭亡并不是上天的厌弃,而是由于仁义道德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