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胡风

马蹄疾

胡风,原名张名桢,又名张光莹、张光人,笔名胡风、古因、谷音、谷非、张果、谷风、顾风、胡丰、孟林、秋明、陈乔、马荒、高荒、顾纷等,别名古斐、张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二)生于湖北蕲春赤东乡中窑村。父张翊泰,母胡氏,家境贫寒,父母长年做豆腐以维持生计。胡风从五六岁起就帮助家里牧牛、砍柴、拾草、捡粪、看护庄稼。苦难的童年,虽然未能得到及时启蒙,学习文化知识,却目睹了旧中国农村黑暗悲惨的生活,饱尝了贫困儿童遭遇到的种种苦难,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反抗和斗争的火种,养成了刚毅和倔犟的性格。胡风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贤惠的农家妇女,给胡风以深远的影响,后来为了继承和发扬母亲崇高而圣洁的风范,他起笔名胡风。

胡风十一岁时才上学,他的学习成绩十分出色,受到老师和同族长辈的称赞,父兄很希望胡风成为一个读书人,以振兴家族的声誉,决定让胡风继续升学。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胡风在村塾读了六年古文之后,考入了县城公立小学。1921年高小未毕业,跳级考入省城武昌启黄中学。这时五四运动的浪潮已席卷到武汉,《新青年》和《晨报副刊》给胡风影响很大。中学时代的胡风就开始新诗和小说的创作。1922年暑期,胡风和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的胡缄三通过互相通信联系,发起成立“新蕲春学会”,编辑出版年刊《新蕲春》,揭露黑暗,抨击时弊,出至第三期(1925年)被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查禁。

1923年,胡风转学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文学作品。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湖畔诗社的《湖畔诗集》和《春之歌集》中潘漠华、冯雪峰和应修人的诗作,也给他许多启迪和教益。

在新思潮的推动下,胡风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1924年在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中,胡风奔走于街头和工厂之间,积极参加学生和工人运动。1925年夏,胡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春转入英语系,秋季又转入清华大学英语系,数月即退学,应同学方翰之邀请回到处于北伐胜利浪潮中的故乡——蕲春,出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蕲春县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参加家乡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不久,国共分裂,白色恐怖笼罩蕲春,胡风无以立足,由武汉中学校长刘树仁介绍,去武昌省立第二女子中学任教,未果。后经友人介绍到武昌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干事,参加《武汉评论》编辑工作,由于刊物倾向进步,仅出两期即被禁停刊。是年秋天,胡风去南昌,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金汉鼎部,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上任二十八天即遭撤职。随后,胡风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民国日报》编辑副刊《野火》和《长天》。因在刊物上经常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被怀疑为共产党而两次拘捕审查,幸得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周璧光保释,免遭厄难。这一期间,胡风创作了不少抒情诗,后收入他的第一本诗集《野花与箭》里。在一切理想濒于破灭之际,胡风决定东渡日本留学,开辟新的途径。

1929年9月,胡风到达日本东京,先入东亚日语学校学习日语三个月,翌年1月改入奥平定世私立补习学校的“日语补习班”继续进修。为维持生活,同时在该校的“支那语补习班”任汉语教师。其间边学日语,边从日语转译苏联小说。1931年春,他考入东京庆应大学英文系,所学虽然是英文学科,但主要精力却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参加实际的革命活动,加入了普罗文化联盟领导下的普罗科学研究所新艺术学研究会,结识了日本著名普罗作家江口涣、小林多喜二等。是年秋,加入日本反战同盟和日本共产党《赤旗报》读者小组。后《赤旗报》读者小组被日本共产党组织批准为日共党员小组,胡风集体加入日本共产党。不久,又和谢冰莹等一起加入中国“左联”东京支盟。1932年3月,在日共《赤旗报》读者小组和国内“左联”的双重领导下,胡风与中国留日学生方翰、聂绀弩、王承志、邢桐华等发起组织新兴文化研究会,下设社会科学研究会和文学研究会。胡风主持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出版《新兴文化》。1933年3月,因在聂绀弩住处被警察搜查出日本《赤旗报》追悼小林多喜二专号,胡风连累被捕,经过严刑拷打,不屈不供,因警察当局得不到确凿的罪证,关押三个月后被宣布驱逐出境,勒令退学回国。

1933年夏,胡风由日本到上海,在鲁迅的领导下,投入“左联”的工作。8月接任“左联”宣传部长,领导成立了理论研究会、诗歌研究会和小说研究会,创办“左联”内部油印刊物《文学生活》。10月,任“左联”行政书记。在这同时,胡风为了维持生活,通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盟员陈彬龢的关系,到孙科主办的中山文化教育馆任《时事类编》编译,每月翻译日文新闻资料两三篇,得月薪一百元。1934年10月,由于韩侍桁的告密,暴露了“左联”领导人的身份,胡风被迫同时辞去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译和“左联”行政书记职务,专业从事创作和评论,并应吴奚如邀请,担任中共中央特科和鲁迅之间联系工作的交通员。其间,他为鲁迅转递了鲁迅捐助军委的经费,为鲁迅转递了中共高级将领方志敏在狱中给党中央的信等密件。1936年,在鲁迅的创议和支持下,胡风与萧军、聂绀弩、吴奚如等创办地下刊物《海燕》,仅出两期被禁停刊。同年5月,他和鲁迅、冯雪峰共同分析和讨论了文艺运动的形势,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共同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一左翼作家的创作口号,以补救“国防文学”口号在政治上的不明了性和理论上的不科学性。同年10月鲁迅逝世,胡风为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之一,参加值班守灵,负责接待记者采访等工作,并为扶柩起灵、抬棺入穴的几名青年作家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胡风全力投入抗日洪流,创办《七月》旬刊,以诗人的激情写下了《为祖国而歌》、《血誓》等鼓动抗战的爱国诗篇。在上海沦陷前,他撤退到武汉,将《七月》旬刊改为半月刊,继续出版。1938年初,胡风在武汉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二十一人组成的筹委之一。“文协”成立后,胡风被推选为常务理事,任“文协”下属研究股副主任、主任职务,多次主持召开小说座谈会、戏剧座谈会和诗歌座谈会,讨论和评述抗战期间的文学作品,推动抗战文艺创作。在抗战八年中,胡风辗转于武汉、重庆、香港、桂林之间,除主编《七月》外,后又创刊《希望》,成立南天出版社,编辑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他在颠沛流离的艰难环境下,以披荆斩棘的精神,为革命队伍和文学战线扶植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发展开拓疆域。后来成为文坛骁将的小说家张天翼、欧阳山、艾芜、端木蕻良、丘东平、罗俶,诗人艾青、田间,木刻家曹白、黄新波等,都是胡风独具慧眼加以扶植和奖掖的青年作家。抗战八年所出版的三十五期《七月》中,胡风先后发表了三十九位诗人的作品,其中十之七八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的作者。《七月》不仅团结了如萧军、萧红、田间、艾青、端木蕻良、欧阳山、吴组缃等一大批已在30年代中期成名的作家,而且扶植和培养了如贺敬之、邹荻帆、鲁藜、陈垅、绿原、冀汸、路翎、方然、天蓝等一群崛起于40年代的七月流派的作家。许多“新人”是来自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和地区,形成一条与时代洪流同一方向的潮流,冲破了文坛过去的陈腐浮嚣习气,向着开拓“新生的时代”的目标迈进。

1949年1月,胡风得到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通知,与周建人、许广平等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文化界人士,陆续北上,经大连、沈阳、天津、石家庄,到达河北平山县李家庄。北平和平解放后,胡风进入北平。7月,出席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时的胡风,充满无限的欢乐,写了长诗《时间开始了》五个乐篇。1950年,胡风列席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会,采访各条战线的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写成特写、报告文学集《和新人物在一起》。

自1936年胡风的第一个评论集《文艺笔谈》问世以后,到解放前夕,胡风先后出版了《文学与生活》、《密云期风习小记》、《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即《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现实主义的路》等共九个评论集,为文艺理论建设、推动文艺创作、培养作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3月至7月,胡风就我国文艺战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写成《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几年来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四)作为参考的建议,就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改造和与工农兵相结合,艺术典型的塑造,创作方法和创作题材,民族形式等理论问题,以及文艺组织领导,文学运动,话剧和电影管理等实际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个报告于7月通过正常组织手续程序,面交国务院文教委员会主任习仲勋转呈中共中央政治局,被错误地定为对党和政府的反革命的猖狂进攻,在全国开展了错误的批判。1955年7月,胡风以“反革命”罪,被撤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人民文学》编委等职务,开除中国作协会籍;8月被批捕审理,1965年始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后又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改判为无期徒刑。他的案件影响甚大,牵累了许多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风一案得以平反,1979年1月15日胡风获得了自由。在与世隔绝的二十五年中,胡风在极其困难的生活环境下,如同他在《我的小传》中所云:“精神世界经过了身外的天崩地陷,也经过了身内的火烧冰冻,但总是在被对党的原则的信心引导下的感情劳动拯救了过来。”他仍坚持写作,二十五年中写出了很多诗歌和回忆录。

1980年,胡风由四川成都迁回北京定居,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5年6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参考资料

胡风:《我的小传》,《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

鲍光前:《胡风传略》,《晋阳学刊》1985年第3期。

石丹:《胡风文艺思想研究资料索引》,《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年第6期。

绿原:《悼念为艺术真理而献身的胡风同志》,《人民文学》1985年第2期。

路翎:《哀悼胡风同志》,《文汇月刊》198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