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航标:15位美国华裔教授解读当代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言天才的学习建议

:您走过这么多不同的国家,又不仅限于访问,几乎都有一段时间的深度交流、讲座、开展项目的过程。那么语言畅通交流肯定是第一位的,想听听您在这方面对国内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跟我接触的人都觉得我这个人对语言还是比较敏感的,或者可以说比较有天赋吧。比如我当年从老家都昌到南昌去学习,首先要讲普通话,那么大概过了也就是一年时间,我就可以讲当地的南昌话了。

在我们同一代人里,我的英语算比较好的。我们高中没学过英语,ABC是从数学里面学来的。大学才开始学英语,那么这个反而是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大学老师教得都比较准,那个时代中学就学过点英语的人,反而就没那么准的发音。

我在南斯拉夫留学的时候,读的基本都是英文书。但当地社会通用的是马其顿语。我们先在学校学了四个半月的语言,然后就开始学习研究生的课程了。这么短的时间训练下来,我当时的口头表达基本交流也还凑合。有意思的是到了2005年,我以美国的Fulbright高级访问学者(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计划)的身份再去那里传播美国文化。18年我没讲过的话,一踏上那片土地,跟保加利亚人还能做一点简单的交谈。这可能就是个人学语言的兴趣了。

:听起来挺气人的。

:哈哈,天赋是一方面,但当年我到美国以后,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真的下了一点功夫。因为当年面临的问题是读书,慢慢读没问题,但是口语想真正讲好,还是比较困难。我刚来的第一年,至少一半时间是花在实验室里,跟美国学生在一起。就是跟着他们“混”,肯花时间跟当地人一起混,学语言就很快,主要是提高口语和听力。刚开始,我坐在那听,也跟不上,但慢慢地,效果就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学语言还是要尽量在年轻的时候抓紧时间,年龄大了还是不好学。如果早20年,像我最近时常到广东深圳做项目、搞讲座,那我在当地待一段时间肯定能学会粤语,但到了现在55岁的年纪,精力以及各方面都比年轻的时候要差一些。

:您对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似乎完全没有我们常常感到的那种畏难情绪。

:如果真正感受到交流需要,就应该积极去学习。我回国内到一些高校接触一些老师,有的人研究做得已经非常好,整体水平不亚于欧美同类科研项目里面的教授,但他的研究成果国外不知道,估计就是语言的问题。如果不突破,还是很吃亏。

我总结学习英语几个心得,“胆大、心细、脸皮厚”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人家开个玩笑你不要太当真,口语就是模仿的一个学问。到美国来了,人家怎么说你就模仿人家,能说一点就说一点,等逐渐能插上一句话两句话,慢慢就好了。“不好意思开口说”是学习英语的大忌。

:不会说的时候是不是也挺有心理压力的?

:压力更多来自紧迫感吧。我们当年身边的华人留学生,同一个系的同学几乎超过一半都是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生,像我这种小地方、小学校来的很少。那会儿年轻,本身心里就较着一股劲儿,平时在实验室尽可能多跟美国同学、老师讲话,跟中国学生也尽量讲英文。我们当年学习,还是更多为了生计,希望毕业找到好的工作,目的性更强一些。

:现在的留学生大概缺乏的也就是这种紧迫感。

:未必不好,看怎么看待了。现在的孩子来美国求学,要想学好,首先自己感兴趣非常重要,这往往被放在第一位。我们当年那一代特别多人喜欢学理工,因为那个时候觉得学理工比较实在嘛,是有点“被感兴趣”的感觉,有点像跟专业“先结婚后谈恋爱”。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求出路”并不是像我们以前那样显得迫切和重要,选择专业和工作可以更从容。还按我们当年安身立命,赚钱养家的思路,那么往往学经济、学金融都变成很多孩子的首选专业。其实学什么专业,关键还是看你怎么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能主动探索,积极利用现在的好条件,那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成功的概率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