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社会治理
外来务工人员对志愿服务需求的调查报告
——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
2014年7月至9月,传播系两名学生骨干发动多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暑期实践调研活动。调研小组运用课上所学的调研方法,选取学校周边突出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同学们走进金盏乡东村街道、小商品市场、居委会、社区青年汇,在外来人口聚集地发放调查问卷,倾听外来务工人员心声,实地参与社会调查,取得了预期的调研效果,现将调研过程及成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
1.金盏地区外来务工人口较多
金盏地区位于北京城市东部温榆河畔,东部、北部与顺义区、通州区接壤,西部与五环路相邻,距首都机场仅6公里。区域面积50.1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金盏地区作为城乡接合部,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常住人口约28600人,外来人口24000多人,占到了常住人口的84%。在进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问题研究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外来务工人员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务模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生活在乡村且收入微薄的青壮劳动力不甘于延续父辈们的生活模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迫于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外来务工人员只能在城市周边或城乡结合地聚集。近年来,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社会服务和保障措施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益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权益保障、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但这些措施在受到普遍欢迎的同时也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服务难以保证可持续性,供需不匹配,志愿服务重形式、走过场,从而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对服务的实效期待逐渐降温。如何更好地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帮助,需要研究和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急需的社会服务类型,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积极探索校地共建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模式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校区是朝阳区金盏乡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校师资有着较强的社会服务带动力,在校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意愿,特别是在社会工作、青年服务等领域,学校有着较强的专业优势与社会服务传统。更好地推动属地服务研究,提供可持续的长效对接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共享服务资源,既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发展与生活的需求,有利于金盏乡的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得到实践与锻炼,可谓双赢。
为此,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态度,秉承学校优秀的志愿服务传统,调研小组由此命题,试图丰富有关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需求的研究成果,建立校地共建的双赢服务模式。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现场采访、实地走访、个别交谈、网络查阅资料等方式,以问卷、实地走访方式为主。结合地缘因素,调研组将金盏地区划分为五大块,分别是蟹岛度假村(经济繁华地段)、长店(城中村建设地)、北岗子(人口流动性较强地段)、南皋(城郊过渡地带)、雷庄(外来务工人口居住地),并依次开展调研,重点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商业街、菜市场、小商品市场、公交站等地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从家庭基本情况、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与需求三个方面展开,共发放问卷178份,收回问卷170份,有效问卷110份。
另外,课题组还先后走访了东村村委会、社区青年汇、私营商铺,了解到了相关部门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保障的情况,以及外来经商人员的实际诉求。调查对象以青年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也访谈了部分中老年和孩子群体。调查结果较为充分地反映了金盏乡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现状和接受志愿服务的一般诉求。
三、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小组发现,金盏地区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当地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介绍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总的来看,接受调查的外来务工群体普遍不了解什么是志愿服务,很少想过也从未接受过来自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当调研小组介绍了可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时,绝大多数群体表示期待,极少数人不看好。另外,从调查对象的实际生活状况看,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了文化偏低、情感孤独、物质匮乏,以及职业技能不足等特征,凸显了开展有效志愿服务工作的必要性。
1.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工作技能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以中学水平为主,占受访者的82%,小学水平的有14%,而上过大学的仅有4%。其中,专科院校占3%,本科院校占1%(图1)。通过深入走访发现,他们的住房大多是出租屋,占到42.5%,住在单位指定宿舍的约占32.5%,租住地下室的约占23%,只有很少一部分务工人员(约占2%)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处平房(图2),但环境恶劣,条件很差,设施残缺,缺少家庭的温馨与归属感。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缺少工作技能,职业以酒店、餐饮服务员居多,其次是装修建筑工人,然后是零散工作人员和小买卖从业者。在谈到工作时,绝大多数人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孩子是他们奋斗的最大动力。

图1 学历层次对比

图2 住房条件
2.孩子上学困难,课余没人辅导
由于调查期间,很多外来务工子女都已放假,接受采访的外来务工人员都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一边照顾孩子。有65%的外来务工人员担心孩子的学业,他们觉得孩子入学难,加上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补习班的价格又负担不起,所以即使进入学校也担忧孩子的课后辅导。他们说:“不想俺们家的孩子也像俺们这样受苦受累,希望他能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不用吃苦。”
3.缺乏归属感,文化生活匮乏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普遍渴望工作与生活稳定,能够被接纳、被认同。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5%的外来务工人员感觉到情感孤独、工作无趣,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希望能融入社区、融入北京,但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其愿望。同时,还有一些外来务工者提出没有机会参与文化活动,加上缺乏职业技能,薪酬很低,入不敷出。这些问题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4.不了解志愿服务但又普遍期待
在问及是否接受过志愿者服务的时候,97.5%的务工人员表示没有接受过,其中89%的务工人员表示愿意接受志愿服务,只有8.5%的务工人员婉言拒绝,问其原因,则表示“不靠谱”。在仅有的2.5%的接受过志愿服务的务工人员中,有2%的务工人员表示比较满意并愿意继续接受志愿服务,其余0.5%的务工人员不愿再接受志愿服务,问其原因,同样表示“不靠谱,没常性”。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调研小组经过入户走访调查,了解了外来务工人员真实生活状况,在与调查对象长时间的接触和交谈中,参与实践调研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经过认真讨论,调研小组本着依托校内资源、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措施的可操作性的原则,特提出以下具体的工作对策和建议。
1.对接当地政府和公益组织,搭建服务平台
在走访当地相关政府组织时,工作人员十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在子女入学、生活保障、就业服务等多方面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但苦于工作事务繁多,人员较少,对于政策的宣传、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显得力不从心。当地社区青年汇虽然做了较好的工作规划,青年工作者也接受了较好的岗前培训,但工作的开展受场地限制,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迫于生活压力,整日劳作忙碌,无暇顾及。学院东校区应组建多支大学生服务团队与当地政府和公益组织无缝对接,做到岗位固定,人员流动。按照工作部署,创造性地开展政策宣讲和文化活动,努力成为金盏地区的青年服务之星和精神文明使者。
2.整合校内资源,推出多种服务模式
围绕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联合团市委继续开展青檬夜校活动,为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发挥各专业优势,开放校内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计算机、财会、养老服务等多项技能讲堂,提高其从业技能;组建打工子女课外辅导小组,发动更多青年团员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组建帮扶对子,解决其后顾之忧;拓宽继续教育途径,组织流动青年积极报考,提高学历水平;将多种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模式进行打包,形成基于大学生专业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效与长效。
3.广泛宣传动员,提升社会影响力
在校内以传播系为主体,组建宣传团队,在当地政府的协同配合下,深入外来务工人员生活一线,拍摄宣传纪录片;联系相关媒体记者驻点采访,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宣讲团,呼吁社会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关爱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带动更多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搭建更多社会共助平台;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坚持梦想,自立自强,增强苦练内功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受助的同时学会感恩,为社会和谐做出努力。
4.建立共信平台,健全服务机制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志愿者服务不信任的情况,需要志愿服务团队积极改善重建,从校地共建的模式出发,根据志愿服务的类别和属性,由共建单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在团队管理、激励机制、服务保障、服务评价和成果转化上,探索联动模式,积极回应服务对象的信息反馈,增强互信,实现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诚信是美德,常性是品德,双方互评互测,更有利于增加共信。
五、调研感受
调研小组深刻地感受到,外来务工人员背着沉重的生活包袱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内心极易感到空虚与孤独。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归属感,只有被动的从属感,他们极度渴望尊重和心灵的呵护。
他们容易被标签化,如“素质低”“脏乱差”,但值得反思的是这些标签背后折射的问题。据调研小组调查,在问及愿不愿意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时,他们100%都表示愿意接受教育,只是没有机会。有65%的务工人员为自己孩子的学习焦虑,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他们内心的梦,几乎成了唯一支撑他们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的动力。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我们不过是这庞大系统下的一枚小小的齿轮,可正是因为齿轮与齿轮间严丝合缝的运转,才能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尤其是中国正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最后的疲软期,正准备大跨步向前发展之时,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作用更为显著。对于他们来说,志愿者的关怀与帮助是一剂精神药物,即使不能缓解物质上的匮乏,但每天以饱满而积极的精神状态工作,至少幸福感、归属感会得以提高。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我们一同在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着贡献,他们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怀与呵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与认同。
附件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问卷
您的年龄:
性别: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来北京____年
1.您现在的住房属于:
A.租房
B.自建房
C.商品房
D.单位宿舍
E.住亲戚朋友家
2.家属生活工作情况:
A.留守在家
B.与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
C.与您一起生活,但无收入
D.配偶与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
E.其他
3.您外出务工的目的是(可多选):
A.养家糊口
B.出来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C.换个环境,施展才干,发展自己
D.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发展
E.跟着他人一起出来,没有什么目的
4.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
A.建筑、装修等
B.生产一线工人
C.生产线领班或负责人
D.公司管理人员
E.餐饮、酒店服务员
F.销售业务等
G.IT技术等
H.个体工商零售业
I.零散用工
J.其他
5.您现在每月的收入(包括各种奖金、补贴)大约为:
A.1000元以下
B.1001元~2000元
C.2001元~3000元
D.3001元~4000元
E.4001元~6000元
F.6000元以上
6.进城务工后最大的困惑与困难是:
A.工作及生活条件恶劣
B.工作太辛苦
C.工资待遇低,生活费用高
D.工资被拖欠或克扣
E.怕失业找不到工作
F.小孩入托入学难
G.没有社会保障,生病没钱医治
H.遭本地人歧视、排挤
I.缺少朋友、感情孤独
7.您所在的单位为您提供了哪些保险(可多选):
A.养老保险
B.住房公积金补贴
C.医疗保险
D.工伤保险
E.失业保险
F.没有任何保险
8.您接受过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吗?
A.接受过
B.没接受过
9.如果志愿者想对您进行志愿服务,您希望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
10.对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措施您觉得满意吗?您希望政府在哪方面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