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

——王阳明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发出这样的感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后汉书·杨彪传》中谈道:“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言外之意就是,在贫富与仁义不可兼得时,他是宁可受苦受穷也不愿放弃仁义的。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个圈,无论你的人生多么辉煌壮丽,到最后终究还是要回到原点。这样看来,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反而体现出一种和谐有度的生活哲学来。

王阳明在《初至龙场至所止结草庵居之》中说:“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意思是说,上古时候的尧舜都住过茅草棚,他们一样讲究礼仪,一样喜爱音乐。王阳明以尧舜为榜样,迎接困难的起点很高。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第三首有这样的诗句:“藐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诗中引用了颜回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王阳明说,颜回虽离我们很远,但我愿意像他那样安贫乐道。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也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在佛家看来,能够安贫乐道,独守一份内心的清净,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如做人也能够如此的话,必将有所收获。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深受楚庄王倚重,功劳卓著,但他非常俭朴。庄王几次封地给他,他都推辞不受。

后来,孙叔敖得了重病,临死前他嘱咐儿子孙安说:“我死后,你就回到乡下种地,千万别做官。如果大王非要赏你东西,你就要那块没人要的寝丘。”寝丘位于楚越之间,即今河南省固始县内。地方偏僻,地名也不好,而且是一片贫瘠的薄沙地,楚人视之为鬼地,越人认为其不祥,所以很久以来都没人要。

不久,孙叔敖去世,楚王十分悲痛,便打算封孙安为大夫,但孙安百般推辞,庄王只好让他回家去了。孙安回家后,靠打柴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后来,楚王听从优孟的劝说,派人把孙安请来封赏。孙安想起父亲的遗命,就要了寝丘那块薄沙地。

figure_0085_0027
孙叔敖临终教给儿子长久保全之道。

按楚国的规定,封地延续两代,如果其他功臣想要,就改封其他功臣。因为寝丘太贫瘠了,功臣们在请赏的时候,都忘了那里,于是,孙叔敖的子孙十几代拥有这块光彩夺目的金子会引起人们激烈的争夺,金光大道上挤的人太多了,反倒不如独木小桥幽静和从容。孙叔敖的不争未必是不思进取,反而是一种和谐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王阳明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明代施惠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说:“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还不如在宁静中享受简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