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详解

商阳

【穴位一找准】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功效】清热利咽,开窍救逆。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左取右,右取左。

穴位详解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属金。别名绝阳,而明。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等。配少商、中冲等主治中风、中暑;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肿痛。

figure_0111_0103
◎商阳穴。

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即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内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即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

临床上常用的配伍有:

配少商、中冲、关冲,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中暑。

配合谷、少商,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配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等。有发汗泻邪热的作用,主治热病汗不出。

配少商穴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商阳穴是男性性功能保健的重要穴位,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角旁,刺激该穴具有明显的强精壮阳之效,可延缓性衰老。其按摩方法也简便易行,可在上下班乘公共汽车或地铁时,用食指钩住车内的扶手或吊环,或在闲暇时两手食指相钩反复牵拉,也可利用伞柄等按摩食指等。

二间

【穴位一找准】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桡侧前缘,当赤白肉际凹陷处;微握拳取之。

【功效】解表,清热,利咽。食指屈伸不利疼痛;热病,腮肿,咽喉肿痛,颔肿,鼻衄,齿痛,口干,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肩背痛振寒;嗜睡,目痛,目翳,目黄,食积,便秘。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米粒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别名间谷,周谷。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

临床上治咽喉肿痛,牙痛,二间配鱼际、合谷,有清热泻火作用。治嗜睡,二间配三间,有提神解困作用。治目翳,二间配合谷,有散目翳作用。

合谷

【穴位一找准】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取穴时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

(2)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症,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4)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5)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等。

(6)其他:呃逆。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figure_0112_0104
◎合谷穴。

穴位详解

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又名虎口、荣谷、合骨、含口。为大肠经原穴。

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阳溪

【穴位一找准】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时在手腕桡侧,拇指上翘,当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腕关节桡侧处取穴。

【功效】清热散风,通利关节。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3)其他: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1~0.2寸,局部酸胀。

(2)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figure_0113_0105
◎阳溪穴。

穴位详解

别名中魁穴,是大肠经经穴。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偏历

【穴位一找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上,腕横纹上3寸;或以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

【功效】清热利尿,通经活络。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衄,结膜炎,耳聋,耳鸣,牙痛。

(2)其他: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前臂神经疼。

【刺灸法】

刺法: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入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

大肠经络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温溜

【穴位一找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取穴时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取穴。

【功效】清热理气。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2)其他: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

本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又名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是大肠经郄穴。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该穴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

figure_0114_0106
◎温溜穴。

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下廉

【穴位一找准】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取穴时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4寸处取穴。

【功效】调理肠胃,通经活络。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肘关节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腹痛等。

(3)其他:急性脑血管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手臂及手指发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穴位详解

别名手下廉穴,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下廉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气。

figure_0115_0107
◎下廉穴。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腹痛。

上廉

【穴位一找准】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取穴时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3寸处取穴。

【功效】调理肠胃,通经活络。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

(2)其他:肠鸣腹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不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上巨虚。《圣济总录》称手上廉。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

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手三里

【穴位一找准】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取穴时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取穴。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2)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

(3)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等。

figure_0116_0108
◎手三里穴。

(4)其他: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

(5)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可向手背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详解

又名三里、上三里、鬼邪穴。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该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此穴同。

鬼邪穴。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曲池

【穴位一找准】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功效】清热和营,降逆活络。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2)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

(3)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牙痛,睑腺炎,甲状腺肿大。

(4)其他: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2)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或“齐刺”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穴位详解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五行属土。为强壮穴之一。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疗荨麻疹;配肩髃、外关等治疗上肢痿痹;配十宣、大椎治高热;配血海、三阴交治下肢瘙痒。

figure_0117_0109
◎曲池穴。

肘髎

【穴位一找准】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针灸甲乙经》:“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就骨略上一、二分陷中。一法:曲池外一寸罅中。”《类经图翼》:“与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取穴时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

【主治】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肘关节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

(2)沿肱骨前缘,进针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臂放散。

(3)治肘部痛时可用“齐刺”或“恢刺”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肘尖。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做出快速的调整。

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他意。

手五里

【穴位一找准】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针灸甲乙经》:“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循经考穴编》:“肘髎当在曲池斜外些,若五里又向里矣。”

【功效】理气散结,通经活络。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咯血,肺炎,扁桃体炎,胸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恐惧症,嗜睡,肋间神经痛。

(3)运动系统疾病:偏瘫,上肢疼痛。

(4)其他:腹膜炎,颈淋巴结核。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传至肩部、肘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20分钟。

figure_0118_0110
◎手五里穴。

穴位详解

别名尺之五里、五里、臂五里。

手,指上肢;里,意指“寸”。原意指穴在天府下五寸(见《素问气穴论》王冰注),又说尺泽之后五寸(《类经》张介宾注),但与定位寸数有出入。原名五里,为与足五里相区分,《针灸资生经》冠以“手”字;《圣济总录》冠之以“臂”字。

臂臑

【穴位一找准】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取穴时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功效】清热明目,通经通络。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2)其他: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灸法:艾烛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针灸甲乙经》:“在肘上七寸,肉端”;《针灸资生经》:“在肩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中”;《循经考穴编》:“举肩平肩有凹,不能努力,努则穴闭。”

穴位详解

手阳明络之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手阳明络之会。”《外台秘要》无“之”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圣济总录》无“之会”二字,不作交会穴。《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作:“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类经图翼》作:“手阳明络也,络手少阳之臑会。一曰手足太阳、阳维之会。”但足太阳膀胱经并不至上臂,似误。阳维脉交会穴,《十四经发挥》中未提到臂臑,《奇经八脉考》将它增入,似无据。

肩髃

【穴位一找准】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也可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

【功效】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2)其他:高血压,乳腺炎等。

【刺灸法】

刺法: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figure_0119_0111
◎肩髃穴。

(2)治冈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周炎向三角肌等方向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穴位详解

又名中井骨、尚骨、中肩、偏肩、肩尖。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同,扁同偏。

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巨骨

【穴位一找准】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穴时正坐垂肩,在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取穴。

【功效】通经活络。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

(2)消化系统疾病:吐血,胃出血。

(3)其他: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4~0.6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下方斜刺,深1.0~1.5寸,肩关节周围酸胀。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巨,大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

figure_0120_0112
◎巨骨穴。

天鼎

【穴位一找准】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功效】清利咽喉,理气散结。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甲状腺肿,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2)其他: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向咽喉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

扶突

【穴位一找准】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取穴时正坐,头微侧仰,先取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的廉泉穴,从廉泉向外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之间处。

【功效】清咽消肿,理气降逆。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哑,咽喉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膈肌痉挛,唾液分泌异常。

(3)其他:喘息,低血压等症。

(4)为甲状腺手术常用麻醉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

figure_0121_0113
◎扶突穴。

(2)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灸法: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口禾髎

【穴位一找准】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鼻孔旁开0.5寸,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功效】祛风清热,开窍。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鼻出血,嗅觉减退,鼻息肉,咀嚼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3)其他:腮腺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

(2)向内平刺0.5~0.8寸,透水沟穴,局部胀痛。

灸法:本穴因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禁灸。

穴位详解

又名长频、长髎、长颊。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禾髎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figure_0121_0114
◎口禾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