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理论及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次产业的重大发展都是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契机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之后产业革命深入到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使主导产业从农业转变成工业;以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和内燃机技术的全面突破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原有重工业部门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形成了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资本密集型工业;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高分子合成、电子计算机、核工业、半导体、生物工程等新工业部门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由重工业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说,产业发展归根到底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技术创新是决定产业演化的根本性因素。

一般来说,产业演化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和内容不断变化及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数量上提高了经济规模和总量,在质量上改进了经济效益和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产业演化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演化已拓展为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广义上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内容不断变化的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变化、更替;二是狭义的单个产业进化过程,即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数量的变动情况。本书中的产业演化主要为后一种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我国三次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后半阶段,并跻身世界工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的行列,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生产主要以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低价生产要素为核心竞争力,出口贸易多以中低档次产品为主,这虽然带来了大量贸易顺差,但在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中处于微利化和边缘化地位,始终无法攀升到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中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依靠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开始遭遇储蓄率与劳动力红利的瓶颈,产业竞争力逐渐消退和丧失,亟须向依靠技能和科技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而技术创新则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根本途径。那么,探讨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和研发动力不足的现状,研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而探求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追赶甚至技术赶超的途径和机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将以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理论为依据,探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演化的内在规律,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分别从异质性、需求规模、需求结构、买方特征、市场势力和溢出效应等角度研究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选择,希望能够对目前多数产业普遍存在的创新激励不足问题给予有力解释,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科技和产业政策,以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及产业升级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理论及实证”(10FJL011)的研究成果,在书稿的完成过程中,我的硕士研究生田晓芳、杨彬、郑辉、周玲玲、秦川、王昀和周旭参与了资料收集、数据处理、部分章节写作和校对工作,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孙晓华

2012年5月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