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全书架构与主要内容
1.4.1 现有研究的不足
尽管西方学者从需求、知识和协同演化的视角围绕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运用数理模型、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第一,需求视角下的现有文献注重需求空间给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机会,以及如何利用需求条件发展新技术并推动产业演化,忽视了需求结构的存在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需求结构的差异及其潜在影响,没有考虑需求结构对于一国产品结构和在全球价值链定位中的作用。尤其是后发国家如何突破需求结构约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而且,围绕需求因素的研究以静态分析为主,应将其纳入产业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特别体现为需求规模、消费者偏好和需求条件的改变对于产业演化作用的模型化表述。
第二,在知识视角的研究方面,知识流动过程的显性化表示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但主要围绕知识生成、知识传播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关于知识溢出规模与速度的衡量及其决定条件的文献并不多见,知识边界的分析也没有将产业内水平边界和产业间垂直边界两种情况同时考虑,无法得到有关知识边界对知识溢出效果、纵向关系影响的全面性分析。同时,知识视角下的文献过多集中于知识本身,应该把技术纳入,如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约束和条件的分析,知识流动与新技术形成、产业演化关系的分析,并将社会网络等新理论和新方法应用于研究中。
第三,关于协同演化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协同演化所具有的“互为因果关系”、“多层级与嵌入性”、“正反馈效应”和“路径依赖”等特征,而且现有研究主要为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可以将更多因素考虑其中,当然这意味着需要考虑更多的内生变量,会加大理论建模的难度。随着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问题的研究需要更多地融入自然选择、路径依赖等演化经济思想,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演化博弈等方法,并尝试使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对更多产业演化与技术进步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得到更具普遍意义的研究结论。
1.4.2 全书架构
全书共分为11章,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以演化经济学的范畴、假设、研究工具为依据,从理论上探索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演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分别从企业异质性、需求规模、需求结构、买方特征、市场势力和溢出效应等角度研究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而,基于创新模式的划分,提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建议;最后,从技术和制度协同演进的视角讨论了产业演化的过程(如图1—7所示)。


图1—7 全书的逻辑结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在逻辑关系上,前三章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的关系、研究视角的阐述,探讨了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演化的机制,从而确定了技术创新在产业演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第4章至第9章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围绕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了如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产业演化的结构性方案。第10章从制度层面考察了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问题,提出了公共政策设计的思路与建议。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通过对技术创新、产业演化相关概念的界定,讨论了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的理论关系,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的必要性。
第2章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视角,对演化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基本假设、分析框架及工具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演化经济学在技术创新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第3章提出了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演化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异质性的内涵与衡量方法,借鉴现有研究的有益思路,提出一个分析异质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演化的理论框架,讨论了成本差异和产品多样性条件下异质性驱动产业演化的过程,考察了技术创新在生产成本降低和产品质量提升中的作用。进而,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1997—2007年间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异质性和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产业演化的结论。通过对我国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认为促进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演化的核心因素,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应该在更为合理的理论框架下研究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问题。
第4章“异质性与技术创新”。选择修正后的欧氏距离法对我国工业行业中企业的异质性加以测算。以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就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企业异质性对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异质性程度越高,产业创新能力越强;控制变量方面,研发投入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比较显著,研发强度越大,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分析了消费者异质性偏好的特征,讨论了异质性偏好下的市场细分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
第5章“需求规模、需求结构与技术创新”。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为背景,从开放经济的视角扩展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概念,分析需求规模驱动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对有效需求规模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同时,考察产业演化过程中需求规模与技术创新激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分析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典型行业的双重需求结构特征及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第6章“买方特征与技术创新”。在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代表的典型产业中,由于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无法准确预知,业主具有强烈的风险厌恶倾向,由此表现出的买方特征将影响其购买决策。因此,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对象,通过构建风险厌恶约束下的买方购买决策模型,分析买方特征对企业需求规模的影响,讨论了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市场失灵问题以及第三方介入的时机与方式。进而,考察了作为突破买方风险厌恶主要方式的政府采购驱动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创新取向。
第7章“市场势力与技术创新”。通过构建由技术创新、广告强度和市场力量三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模型,从产业层面对市场力量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力量与技术创新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创新能力的增强能够加剧行业竞争程度。同时,以纵向关联度较强的汽车工业为例,对买方市场势力、资产专用性与上游厂商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技术创新行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规模和所处的市场条件,还与作为买方的下游行业市场竞争状况有关,买方市场势力的增强有利于上游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企业资产专用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固定资产比例越高,研发投入越少。
第8章“产业间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基于两部门模型”。技术创新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某行业的技术进步将溢出到相关行业并带动其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整个工业分为装备制造和非装备制造两类部门,把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纳入非装备制造部门的生产函数中,通过构建两部门模型,研究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其他工业部门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以2000—2007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对非装备制造部门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装备制造业对整个工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9章“技术溢出与研发策略”。研发利益主体进行研发(R&D)投资时,不能排除其他利益主体通过自由使用研发投资产生的技术知识获得收益,且获得收益者不必为研究与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技术知识的使用支付费用,从而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作用于企业研发决策。本章构建了纳入水平和垂直技术溢出的三阶段古诺竞争博弈模型,根据逆向归纳法求得的均衡解考察了不同合作研发模式下技术溢出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发现除了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企业研发投资总是随着垂直溢出的提高而增加;当采取混合与水平合作时,研发投资随着水平溢出的提高而增加。进而,根据研发投资的外部性,就不同合作研发模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当技术溢出水平较低时,垂直合作能够最大化研发投入;当技术溢出水平较高时,混合合作是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最优选择.
第10章“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设计”。以研发投入—市场化收益为标准,将产业技术创新划分为自发型、实验型、应用型和系统型四种基本模式。针对不同产业创新模式下市场失灵的成因与表现,揭示市场失灵产生的关键环节,进而提出公共政策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自发型创新应实行公开招投标机制与税收政策激励,实验型创新应促进创新成果与需求的有效连接,应用型创新应推动合约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网络建设,系统型创新应构建研发联盟与公共创新平台。
第11章“产业演化中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进”。在协同演化框架下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成本和收益,扩大制度安排的选择集,构成制度创新的选择机制;制度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先期的诱导与激励,为技术创新提供约束与保障,推动技术扩散,从而促使技术创新上升为产业创新。在互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技术和制度协同提升的产业演化过程,并以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考察了技术与制度的互动性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