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主题
本项研究以地方政府行为为核心,以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为主线,重点研究两大问题:一是中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二是中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1978年,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核心无外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前者的关键在于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以及政府干预的合理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后者的核心则在于完善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级政府职能优化,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毫无疑问,一个科学合理的政府间关系是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构建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与基础。正因如此,30多年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以及激发地方政府竞争活力、推动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及其财力保障之间的错位与不对称性矛盾突出,致使地方政府行为扭曲日趋严重,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如何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解决政府间财政关系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明晰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责、权、利,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促使各级政府更好地转变职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就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注1
近十多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还远未形成一致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分权化改革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在纵向政府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励地方政府更好地保护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因此有利于经济增长(Ma,1997;Lin and Liu,2000;Jin,Qian,and Weingast,2005;朱恒鹏,2004;张晏、龚六堂,2005;云鹤、舒元,2005;温娇秀,2006;高鹤,2006;周业安、章泉,200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过度分权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垂直化的行政管理架构、过分强调GDP的政治晋升机制以及制约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地区竞争中的保护主义和掠夺性行为,不利于经济增长(West and Wong,1995;Zhang and Zou,1998;周业安,2003;姚洋、杨雷,2003;殷德生,2004;周黎安,2007)。由此可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的经济影响,关键在于能否全面厘清分权化改革带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深刻影响。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业已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这些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但无疑会对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本项研究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注2,以地方政府行为为核心,以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为主线,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以及更为微观化的视角(省以下财政分权视角)出发,力求在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内揭示财政分权及其制度安排对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希望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可靠的结论,提供关于中国财政分权经济影响更为全面的评价以及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体系,为下一阶段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为此,本项研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特点,着重考察如下两个主要问题,即中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中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作用机理。首先基于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实践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刻画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目标定位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理提出核心理论假说;其次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以及省以下财政分权视角出发,考察财政分权和纵向财政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剖析财政竞争机制和公共池机制在决定我国地方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揭示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宏观经济稳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两个角度考察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波动效应和包容性增长效应,对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影响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探求目标兼容和激励相容的财政收支责任安排、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优化措施,提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建议。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本项研究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1)揭示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的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理;(2)构建中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