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国学 悟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辞气

“出辞气”是一门艺术,是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说话的时候,只有注重措辞和语气,讲究方式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和激励效果。

1.言而有度

孔子认为:“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还没到说话的时候就先说,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言,叫做隐藏;不看别人脸色就随便说话,那是瞎眼。一句话,管理者要做到言而有度。

“言未及之”的一层含义是,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比如,召开一个会议,发言有个先后顺序,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谁先发言、谁后发言却有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此时,却偏偏有人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地跳将出来,很容易被别人扣上爱出风头的帽子,实在不是聪明之举。“言未及之”的另一层含义是,有些时候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必要,说的效果还不如不说。比如,在思想分歧很大、众人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抛出某项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即便这一计划经过周密的设计,也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以失败而告终。

“言及之而不言”的现象在企业中经常发生,原因可能各异。有些人因为事前缺乏认真的准备,害怕出丑,只好放弃发言,错过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人因为内心软弱,心里明明知道其他人所提出来的想法不对,却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无形中成了错误意见的帮凶;有些人则故作姿态,假意推让,结果被别人“假戏真做”,在关键时刻丧失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机。

“未见颜色”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所讲的杨修之死的故事,教训就极为惨痛。曹操的行军主簿杨修本是聪明之人,一次,曹操视察一个新完工的花园,当时没做任何评价,只是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别人不解其意,杨修道出原委:“‘门’内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园门太宽了。”又有一次,有人从塞北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顺手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取了勺子让众人分食。曹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修回答道:“‘合’即‘人一口’,丞相让大家一人吃一口,我们岂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兴兵进攻刘备,久攻不下,夏侯惇向他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出了“鸡肋”两个字。杨修知道后,让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不解,杨修说道:“鸡肋这个东西,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现在进攻不能取胜,退却又怕别人笑话,待在这里已没什么好处,不如尽早班师回朝。”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由于杨修没有洞悉统治者的忌才之心,特别是不明智地卷入了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中,结果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处死。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说话前需要注意察言观色,否则也可能沦为“睁眼瞎”。

2.注重口德

所谓口德,就是通常所说的“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正如俗话所说,“人活脸,树活皮”,中国人讲究面子,甚至经常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打人脸”和“揭人短”都是最伤别人面子的事情,很容易伤和气,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使同路人变成陌生人,使朋友变成仇敌。

在今天人们的眼中,曾国藩是一位不苟言笑的沉稳君子。但年轻时的曾国藩却是一个心直口快、爱出风头的人,他多言健谈,甚至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还有背后议论人短处的毛病,经常得罪人。有一次,曾国藩的父亲做寿,他的朋友小珊前来贺寿,席间两人观点不和,争论不休。他的父亲看在眼里,在客人都离开后,与曾国藩深谈了一番做人的道理。曾国藩意识到给人留面子的重要性,亲自去小珊家道歉,并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自己的过错,提醒自己今后应引以为戒。此后,给人留面子成为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在企业中,处于上位的人在话语权上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可悲的是,许多人却不珍惜这种权力,致使话语权滥用。对于一些管理者而言,职位越高,脾气越长,对下属动不动就是一副教训的口吻,说话从不留余地,一向保持非常决绝的态度。问题是,虽然下属迫于“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压力,对上级莫名的教训敢怒不敢言,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出工不出力”等各种方式进行无声的抗议。因此,越是处于上位的人,越需要谨慎地运用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多一分体谅,少一分随意,多一分尊重,少一分埋怨,在企业中营造宽松的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难办的事情也就因此变得顺利。

3.讷言敏行

管理者不仅要注意说话的言辞和态度,而且在说话前要对所说的内容进行认真的甄别,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做到孔子所主张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即说话应该谨慎、迟钝,行动则应该非常敏捷。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所谓言多必失,在竞争白热化、商业情报网无孔不入的市场环境中,孔子对君子的这一修身要求有助于使企业领导者在保守商业机密的同时,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面对某个突然出现的市场机遇,一些企业讨论得沸沸扬扬,结果可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竞争对手则可能闻风而动,最终反而是后发而先至。

孔子认为,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亦即先实行自己想要说的话,再把这些话说出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想在员工面前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行动的效用远远胜过语言。光说不练,光想不做,或者嘴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必然形成“两张皮”,使企业拥有两套完全不一样的价值体系,导致员工思想涣散,阻碍企业发展。

有鉴于此,“讷于言而敏于行”也隐含着承诺的兑现机制。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她去。于是她便哄儿子道:“乖孩子,你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做肉吃。”傍晚,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孩子喊着要她杀猪。曾子的妻子不肯,孩子哇哇大哭。曾子闻声而来,知道原委之后,捉猪准备杀掉。妻子制止他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曾子很认真地回答她:“对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跟随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他的母亲,也就无法进行教育了。”于是,把猪杀掉烧肉给儿子吃。

在一些管理者看来,曾子的举动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但关键在于,在管理者一举一动的背后,可能正隐藏着员工无数双眼睛。尤其是处在矛盾焦点的关键时刻,管理者的任何举动都能引发巨大的示范效应。某些表面上看来是小题大做、事倍功半的事情,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往往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当然,对于员工来说,并非管理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良好的应验机制。为了培养员工对自己的信任感,聪明的管理者善于在那种容易考核的指标上确保自己言行一致,兑现自己的承诺。当年,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S.McNamara)荣任美国国防部部长时,曾约法三章,一切会议都准时到场,并且说到做到。麦克纳马拉在小事上的可靠性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推而广之便提高了他在难以验证的承诺上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