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西进趋势分析

产业转移的最根本动因即利益驱使,产业转移最基本的条件是两地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是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国际的产业转移可以概括为四次转移浪潮一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美国向日本和德国转移。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日本向东亚“四小龙”转移。四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从日本、东亚“四小龙”和美国向东盟国家及中国转移。参见舒适、李国疆:《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规律及趋势》,《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其共同的规律是每次产业转移都是发达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能源化工等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向外转移,而产业承接国家或地区则通过承接产业,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由此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转移实现了双方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互惠互利的行为。

东部产业西进趋势既表现出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征。

1.产业西进一般规律

西部大开发期间,我国东部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这是由于东西部区域差距所造成的势差给区域间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资源环境、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房租、地租、原材料价格、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产业主动或被迫向低成本地区流动。邹篮、王永庆:《产业转移:东西部合作方式和政策研究》,《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受西部低生产成本驱使,东部较发达地区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将电子信息产业、钢铁工业、服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西部地区。陈建军:《区域产业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中华书局2002年版。同国际产业转移相似,我国东部产业西进也表现出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即产业由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转移到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产业西进特殊规律

由于西部地区独特的经济环境,产业西进也表现出特殊规律。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行业还处在从产业扩散到产业集聚的阶段,因此现阶段的产业转移总体上是一种集聚式的转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区域性推进,西部地区在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的动力的驱动下,有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趋势。

3.产业西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西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学中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信息和技术六大类,区域生产要素不同将对地区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西部地区疆域辽阔,自然资源、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丰裕,但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成本低于其他地区,资本、企业家、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均稀缺,因此仅仅依靠西部优势生产要素只能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果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能源产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生态环境被破坏。而通过产业西进,带动资本、企业家、信息、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流入,与西部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要素结合,形成特色优势产业,进而带动金融、服务等产业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加,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产业西进促进了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有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主要是为了利用欠发达地区的廉价资源及劳动力,抢占消费市场。由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产业转移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其实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总体而言利大于弊。目前我国四大区域的产业梯度势差明显,已经具备了转移的基本条件,东部地区除采掘业外其他产业均据有相对优势,是产业转出的活跃区位,而西部地区原材料加工业和轻工纺织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是产业转入的活跃区位。当然,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有选择性,即选择能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产业,切忌引进污染严重的低端产业。“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将继续承接产业转移《发改委就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国家发改委网站,2012年2月20日。,引入资金、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西部地区内生产业发展趋势

1.重点城市和产业带的集聚和带动作用

纵观近年来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西部重点城市和产业带的集聚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如2012年重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5年形成千亿纺织产业集群。云南省通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将形成七大矿业开发基地。云南七大矿业开发基地:滇西北国家级铜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滇西金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滇东南钨矿资源基地、个旧锡金属资源基地、昆明—玉溪铁铜资源基地、保山—镇康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澜沧—景洪铁铜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参见《云南到2020年预期探获钨资源量60万吨》,全球金属网2012年5月14日。内蒙古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推动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升级,以延链、扩链、补链的方式发展煤基产业。《内蒙古煤炭产业链工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国市场报告网2012年5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新闻网2011年8月31。

2.农牧林业的市场化战略

“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继续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稳步提高的态势,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发展马铃薯、啤酒大麦、油菜、特色粮油、优势良种、棉花、甘蔗、苹果、葡萄、柑橘、核桃、蔬菜、天然橡胶、花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而西南一些丘陵山区可因地制宜搞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为了进一步推动农牧林业的市场化发展,内蒙古《内蒙古:2011年农牧民收入增长20.1%,实现历史性突破》,内蒙古新闻网2012年2月23日。区政府提出统筹规划农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畜产品流通网络,扶持建设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确保农牧林市场稳定。而云南地区针对农业基础薄弱这一现实,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因为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主体,既是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2011年,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10户,实现销售收入87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种植面积达4500万亩,饲养牲畜6400万只,带动1170万农户实现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20%。参见《213亿专项贷款支持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华网2012年4月11日。

3.资源城市的转型升级

西部资源型城市大多数是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于某一资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随着资源枯竭和城市发展,西部资源城市逐步致力于转型升级。而资源城市的成功转型升级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央政府制定政策,鼓励西部企业改善资源开采加工环境,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严厉禁止破坏西部生态环境的生产行为;二是为资源城市提前制定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一切机遇推动转型升级;三是研究发展最新能源开采技术及初级产品深层加工技术,提高能源产品附加价值,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能源产业。预计“十二五”期间,西部资源城市将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如老工业城市广西柳州近年来开始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调整产品结构,使“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进而向“柳州智造”转变。岑炜鑫:《制造→创造→智造,柳州企业“走出去”战略布局全球》,人民网2012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