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多民族交会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多重社会认同视角下探讨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其和群际知觉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既有一定程度相关,又存在显著差异,此次调查中,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2)本研究提出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二维结构具有合理性,所调查的汉族居民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两种类型的民族-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居民主要表现为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四种类型的民族-国家认同。(3)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双重认同类型,生活在和汉族人接触机会较多的社区中,少数民族居民更可能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4)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对于群体间印象的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民族-国家认同的调查对象的印象则最为消极。
(二)研究意义与未来研究方向
个体管理其民族和国家身份的策略不同,本研究所提出并验证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二维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复杂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双重社会认同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的民族工作也具有一定启示:首先,在开展工作前对于工作对象民族-国家认同模式的把握,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其次,增进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增加双重认同中的国家认同成分;最后,政策制定既要关注提升国家认同,也要增强民族认同,两者都有利于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需要注意的是消除模糊的身份认同感。
未来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扩大调查区域范围。本研究主要是对居住在云南省两个城市的社区居民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对于多民族交会地区具有一定适用性,但是否能推广至其他地区还有待未来研究验证,以确认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二维结构的适用范围。第二,深入分析影响民族-国家认同类型的个体、社会和情境因素,如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价值观、社会的结构、群体间相似度、群体威胁感知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改变民族-国家认同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第三,进一步寻求边界变量和中介变量,构建民族-国家认同影响群体关系的机制路径,并拓展研究思路,进一步分析双重认同类型对个体心理健康、文化能力、社会适应等的影响。
(高文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志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江平,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1] 初次分析时,考虑了性别因素的影响,将其作为被试间变量纳入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本研究中所考察的认同变量,性别没有任何显著效应。因此,在最终的分析中,不再考虑性别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