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也是鄂温克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鄂温克族最多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鄂温克族先民生活岁月最长的地方之一。清朝政府在鄂温克族集中生活的地方建立了军事化社会组织“索伦部”。清政府把索伦部的一部分鄂温克族将士派遣到呼伦贝尔去保疆卫土,以鄂温克族为核心的索伦部军团到呼伦贝尔后,将城址定在海拉尔,命名为“呼伦贝尔城”,也就是今天海拉尔河东的呼伦贝尔旧城。东北沦陷后,1932~1933年,伪满政府将索伦八旗、布利亚特旗、厄鲁特旗合并建立了索伦旗,隶属兴安北省,当时的索伦旗辖区除了包括现在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所有土地面积之外,还包括免渡河镇、牙克石市市区、特尼河苏木、海拉尔区建设街道和哈克镇等地区。
到了1945年,这些地方一并划入呼伦贝尔自治省;1948年呼伦贝尔自治省改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在此后的10年,索伦旗辖区的某些地方又被重新调整,其中包括1948年划出的海拉尔建设街道、1949年划出的特泥河苏木、1950年划出的哈克镇、牙克石市市区、免渡河镇;1958年8月1日索伦旗改称鄂温克族自治旗,行政辖区有辉、伊敏、锡尼河东、锡尼河西、南屯、巴彦嵯岗6个苏木和1个公私合营牧场;1961年,由锡尼河东苏木分出孟根楚鲁苏木,南屯苏木分出巴彦塔拉苏木。
1968年2月,自治旗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8月1日,鄂温克族自治旗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文革”期间,鄂温克族自治旗苏木这一级行政单位均改成人民公社。1973年,巴彦嵯岗人民公社分出大雁办事处,1975年大雁办事处改名为大雁镇。这时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辖有大雁1个镇和辉、伊敏、锡尼河东、锡尼河西、孟根楚鲁、南屯、巴彦塔拉、巴彦嵯岗8个人民公社,以及1个公私合营牧场。1978年南屯人民公社改为巴彦托海人民公社。
1979年7月1日,随着呼伦贝尔盟从黑龙江省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也重新隶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年12月,鄂温克族自治旗撤销旗革委会,完全恢复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当年,巴彦托海人民公社改称巴彦托海镇,旗内各公社革命委员会也被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取而代之。这使鄂温克族自治旗管辖范围主要包括巴彦托海镇和大雁镇,以及辉、伊敏、锡尼河东、锡尼河西、孟根楚鲁、巴彦塔拉、巴彦嵯岗7个人民公社。1984年10月18日,旗人民政府撤销巴彦塔拉人民公社,成立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撤销孟根楚鲁公社建置,恢复苏木建置,分别设立锡尼河东苏木和孟根楚鲁苏木。同年10月25日,旗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苏木人民政府。1985年2月,还筹建了红花尔基镇,同年成立伊敏河办事处。1986年12月1日,红花尔基镇人民政府成立。1988年4月,伊敏河镇人民政府成立;5月27日,新成立阿尔善诺尔苏木人民政府;9月,旗人民政府将辉苏木所辖乌日切希、额格都宝龙、伊拉拉塔3个嘎查划归阿尔善诺尔苏木,并将阿尔善诺尔苏木更名为北辉苏木。1990年6月,改大雁镇为大雁矿区,至此,鄂温克族自治旗行政管理辖区包括1个矿区3个镇、1个乡、7个苏木,具体讲,就是大雁矿区和巴彦托海镇、伊敏河镇、红花尔基镇,以及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和伊敏苏木、辉苏木、北辉苏木、锡尼河东苏木、锡尼河西苏木、孟根楚鲁苏木、巴彦嵯岗苏木。经过1993年和1997年以及此后多次对旗界问题的磋商,确定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与牙克石市、海拉尔、陈巴尔虎旗之间的界线,废止了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划定的旧界限。
2001年4月,鄂温克族自治旗撤销北辉苏木,其行政辖区并入辉苏木管理范围;撤销孟根楚鲁苏木,并入锡尼河东苏木管辖。2001年10月,呼伦贝尔盟撤盟设市后,鄂温克族自治旗自然划归该市管辖。2005年,全旗辖1个矿区、3个镇、1个民族乡、5个苏木,即大雁矿区和巴彦托海、伊敏河、红花尔基三个镇,以及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和伊敏、锡尼河东、锡尼河西、辉、巴彦嵯岗5个苏木,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巴彦托海镇。2006年,大雁矿区和巴彦嵯岗苏木合并为巴雁镇,锡尼河东苏木和锡尼河西苏木为锡尼河镇,红花尔基镇并入伊敏苏木。结果,鄂温克族自治旗辖4个镇、1个乡、2个苏木,即巴彦托海、巴雁、伊敏河、锡尼河4个镇和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以及辉、伊敏2个苏木。2010年,并入伊敏苏木的红花尔基镇又分了出来。2011年5月,合并不久的巴雁镇又分成大雁镇和巴彦嵯岗苏木;锡尼河镇被撤销,划分为锡尼河东苏木与锡尼河西苏木。那么,经过多次的调整和重新规划,现在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行政辖区内包括5个苏木、1个民族乡、4个镇,4个镇指巴彦托海镇、大雁镇、伊敏河镇、红花尔基镇,5个苏木指巴彦嵯岗苏木、锡尼河西苏木、锡尼河东苏木、伊敏苏木、辉苏木,1个民族乡就是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另外,还有44个行政嘎查。
鄂温克族自治旗东边与牙克石市接壤,南与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这里除了主体民族鄂温克族之外,还有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20多个民族。旗政府设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南方向9公里的巴彦托海,距呼伦贝尔市机场有10公里。不过,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过去一直被称为南屯。该旗使用语言除鄂温克语索伦方言,还有汉语东北官话、达斡尔语,以及巴尔虎蒙古语和布列亚特蒙古语等,使用文字蒙古文和汉文,旗广播电台使用鄂温克语、蒙古语、汉语三种语言。旗内有普通中学11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10所,幼儿园20所。其中,有蒙古文授课的学校和汉文授课的学校,鄂温克语作为民族语言特色教育来授课。
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除了偏远边境地区的牧场、山林之外,可以说交通四通八达、通信网络已经覆盖,还有大雁火车站和伊敏火车站。畜牧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是该旗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加工业会服务性产业是第三产业。旗内兴建了伊敏华能煤电公司、大雁煤业公司、红花尔基林业局三大企业。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辉河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以及红花尔基樟子松自然保护区,辉河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
鄂温克族自治旗有树木茂密的大兴安岭,辽阔无边的绿色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泉眼。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经济突飞猛进,牧业立旗、工业富旗、生态兴旗、科教强旗和旅游旺旗成为当地人的重要发展战略,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工业化、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和城镇建设步伐。在此基础上,鄂温克族自治旗树立了工业大旗、奶业大旗、生态大旗、文化大旗和旅游大旗的奋斗目标,有力推进了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牧业工业化、牧区城镇化、牧民知识化、整体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旗所在巴彦托海镇已发展成为灯火辉煌、楼群林立、商业发达、现代公路纵横交错的美丽富饶的现代化小城市。所有这些再一次说明鄂温克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民族。他们用不灭的信仰、不屈的精神、永不放弃的信念与追求,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建立自己美丽的家园。
总之,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用全新的精神面貌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从而使这片土地更加充满活力,变得更加灿烂辉煌。同时,他们的社会制度建设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进步,社会建设更加全面,下面分别阐述该旗辖区范围内的镇乡情况。
1.巴彦托海镇
巴彦托海镇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占地总面积为546.82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456.42平方公里左右,位于该旗北部位置,伊敏河下游,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9公里,总人口约有2.4万人。这里春秋风大凉爽,雨水多,冬季下雪大而时间长,年积雪期约180天。
巴彦托海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族语言共同使用的词语,主要表示“富裕的河湾”或“美丽的河湾”之意。早时,此地不叫巴彦托海,而是叫胡济日托海,意思是“碱性河湾”或“碱性大的河湾”。起初,这里的居民不多,所以也称胡济日托海艾里,是指“建兴河湾小屯”,日伪时期在这里还建过胡济日托海苏木,1946年索伦旗临时政府把这里改为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根据人们当时的习惯叫法,又改称南屯人民公社。这是因为,巴彦托海苏木位于海拉尔正南9公里处,因此人们习惯把它叫作海拉尔的南屯。当然,这种叫法也符合当地人们把这里称作“小屯子”“屯子”的习惯。197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巴彦托海人民公社。
巴彦托海镇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也是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根据我们现已掌握的资料,巴彦托海镇包括12个居民委员会,6个嘎査和1个牧场,镇内有纵横交错的柏油公路,完美系统科学的交通设施,以及网络通信系统,还有十分完善的现代化供电供水供暖系统,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00吨/日。巴彦托海镇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等十分齐全。全镇建有5所中学、4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敬老院、3座医院,还设有政府综合服务大楼、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电影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干部活动室、计划生育辅导站、兽医站、农牧业机械服务站等机构。巴彦托海镇的乡镇企业主要有乳品厂、皮革厂、砂石厂、机械修造厂工程公司等。畜牧业经济同样是该镇的主体经济。
2.伊敏河镇
伊敏河镇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中部,东至伊敏河畔,北与锡尼河西苏木毗邻,南靠伊敏苏木。行政辖区总面积为207.6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
伊敏河镇原属该旗伊敏苏木伊敏嘎査和永丰嘎査的牧草地,这里曾经还有过一个美丽的湖泊,曾是水草丰美的牧场。1973年,国家地质勘探队在此发现了储量十分可观的地下煤炭资源。1976年,一座现代化露天规模化新型矿区开始筹建,经过5年时间,伊敏河露天矿区于1981年建成。1985年4月,鄂温克族自治旗在矿区设立了伊敏河矿区办事处。1998年4月,该旗将伊敏河矿区升级为镇一级行政辖区,并命名为伊敏河镇。
全镇辖有团结、新建、牧场、建材、矿泉、创业、兴安和友联8个居民委员会。居民除了主体民族的鄂温克族,还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壮族、藏族、锡伯族、土家族和俄罗斯族等。1979年海拉尔到伊敏镇的铁路,以及1984年海拉尔到伊敏镇的公路交通的建设完成,给该镇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活力和生命力。与此同时,现代化供电供水供暖设备的健全,通信网络系统的普及,使这里的人们过上了现代化的城镇化生活。
国家大型煤电联营企业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就坐落在伊敏镇,自1976年7月开发建设以来,历经多次公司化改造,现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全资拥有。公司现下设发电厂、露天矿等21个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确立起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集中管理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形成了以煤电一体化生产为主,物业管理、多种经营、企业办社会互为依托,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伊敏河镇以由伊敏现代化露天矿区发展而来的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实现了快速、健康、环保、稳步、可持续长期发展,成为伊敏富饶辽阔草原上的一个美丽的小镇,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伊敏草原牧区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中心。这里还建有1所技术学校、2所中学、4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以及职工医院、劳动服务中心、福利院等。尽管伊敏镇已经步入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阶段,但还是没有丢掉畜牧业经济这一传统支柱产业。近些年来,该镇的畜牧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畜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为本地区经济社会进步贡献了力量。
3.大雁镇
大雁镇,也叫大雁矿区,因为该镇是以煤炭生产为主业的新兴城镇,因此人们习惯于叫它大雁矿区。大雁镇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东部的大兴安岭西坡,以及海拉尔、牙克石和陈巴尔虎旗交界的三角地带,滨洲铁路和301国道线上。该镇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75公里,总面积为433平方公里。
大雁镇,起初属于索伦部左翼镶黄旗和正白旗牧场,索伦旗成立之后,被划入当时的莫和尔图苏木辖区。1948年2月,特尼河苏木、莫和尔图苏木合并为巴彦嗟岗苏木,大雁镇同时划归巴彦嗟岗苏木。1957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在此地另设了一个国营种马场——大雁种马场。1961年,巴彦嗟岗苏木与大雁种马场合并,可是刚过两年,又于1963年分开。在大雁建矿前,这里水草丰美,是非常理想的牧场,也是南来北往的大雁歇脚栖息的地方。后来,人们在这发现了储量可观的优质煤矿,开始建设煤矿。建设者们在煤矿建设的初期阶段,经常看到丰美的水草边成群成群的大雁栖息,就把这里叫成了大雁。然而,伴随该地区煤矿开发和煤炭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煤矿工人和本地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社会管理需求也不断加大。
该镇管辖范围涉及雁中、雁东、雁南、雁北4个社区,总人口达到7万多人,其中除主体民族的鄂温克族外,还有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满族等16个民族。在这里,不仅有极其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还有6万亩的林区及22万亩的牧场,还有自治区一级的泉水潺潺、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五泉山自然风景保护区,被誉为鄂温克草原上的“黑珍珠”。镇里除煤炭矿区经济优势,还有已成一定规模的农区农业经济、牧场畜牧业经济及林业经济。另外,还以煤炭这一地方性强势产业为依托,发展了9家集体企业、8家联营企业、786户个体企业,共803家乡镇企业,主要从事服务业。
大雁镇有完善齐全的医疗卫生、社保及教育机构,是周边地区和牧区的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中心。该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现已有1所高中、6所初中、7所小学和若干个学前班幼儿园和普通幼儿园。在汉语教学方面,在该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给全国各地的大学输送了不少优秀大学生。
4.红花尔基镇
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东南部,处于大兴安岭西坡中低山区与呼伦贝尔草原的接合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115公里。全镇总面积291.98平方公里。红花尔基镇建于1985年,下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头道桥村村委会。红花尔基樟子松林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而且是唯一集中连片的樟子松林,所以这里素有樟子松故乡之美誉。该镇对樟子松林实施封育培植计划,以此扩大樟子松森林面积、提升樟子松森林覆盖率,2003年,该镇晋升为国家级樟子松自然保护区。镇内河流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伊敏河、红花尔基河、辉河、奎腾河,主要流向为自西向东。
红花尔基镇经济以林业为主,以牧业为基础产业,还有以个体经营的农业。这里虽然处于山林深处,但同样实现了交通电信电网畅通,现代化供电供水供暖。红花尔基镇的居民有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总人口有4000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鄂温克族和蒙古族、汉族。镇内有1所中学、2所小学、1座医院及设备完善的金融、商业、邮电、运输服务部门。毋庸置疑,红花尔基镇的主要产业是林业,同时也有个体农业、牧业、加工业、木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小型产业。其中,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发展较快,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山林特色旅游业也给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定活力。红花尔基镇现已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山林美丽城镇、独具特色的樟子松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山林旅游理想胜地。
5.辉苏木
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南部,距巴彦托海镇120公里,南与兴安盟科右前旗为邻,西与新巴尔虎左旗隔谢沃特河相望,北部与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接壤,东与锡尼河西苏木和伊敏苏木交界,总面积2955.6平方公里。这里为平原和丘陵相间地貌,南部和东南部都是森林,并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辉河、辉腾河、希贵图河,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湖泊。辉河两岸有丰富的芦苇塘和碱性牧草地。草原牧场十分辽阔,并盛产草原白蘑。辉苏木因辉河而得名,辉河由南向北穿越辉苏木美丽富饶的草原牧场流向下游。由于辉苏木湖泊较多,湖泊里又有许许多多的天鹅,所以鄂温克族人民把辉苏木称为乌日切之乡。乌日切(Uriqie)是鄂温克语,指“天鹅”。
1932年,辉苏木的草原牧场属于索伦右翼镶红、镶蓝两旗管辖。1933年7月,八旗制社会管理体制被取缔以后,兴安北省建索伦旗的同时在辉苏木辖区内新设了南辉与北辉两个苏木。1948年3月,南辉苏木和北辉苏木合并成立辉苏木。1958年,辉苏木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辉人民公社撤销,恢复了原来的辉苏木。1988年9月,辉苏木辖区北部的乌日切希、额格都宝龙、伊拉拉塔3个嘎査分离出来,设立了阿尔善诺尔苏木。然而,到了2001年,辉苏木辖区内的两个苏木又合并为一个苏木。这里除主体民族鄂温克族之外,还有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满族等民族。辉苏木辖有完工托海、辉道、哈克木、乌兰宝力格、喜贵图、巴彦乌拉、伊勒利特、嘎鲁图、乌兰图格、查干诺尔、阿尔善诺尔11个嘎查小学,还有卫生所和辉河林场。该苏木交通、电网已经覆盖,并有中心学校、幼儿园、医院、文化站、邮局、银行、商业服务设施和机构。畜牧业经济是这里的主要产业,除此之外,个体性质的畜牧业机械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粮食加工、奶食品加工、肉食品加工、皮毛服装加工及地方特色饮食产业发展较快。
6.伊敏苏木
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中南部,地处大兴安岭北坡,南与扎兰屯市和牙克石市相界,东与锡尼河东苏木为邻,北为伊敏河镇、西与辉苏木接壤。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其中,主要有伊敏河、维特根河、红花尔基河、维纳河、塔日气河、牙多日河、桑多日河等,伊敏河纵贯该苏木和嘎查,将伊敏苏木分成河东河西两大部分。该苏木的草原牧场十分辽阔,牧场占地面积有2606.24平方公里。这里春季风大雨水少,秋季也是风很大雨雪不大,夏季温和而短促,有一定雨水量,冬季雪多雪大十分寒冷,严寒从深秋开始会一直延续至初春,也就是说,到了立春季节还保留冬季的严寒,秋天还未结束就会地冻飘雪。
伊敏苏木因敏河而得名,伊敏苏木所在地于1732年建厄鲁特旗,到了1934年兴安北省撤销厄鲁特旗,建立阿贵图苏木和毕留图苏木,隶属当时的索伦旗管辖。1948年3月,这两个苏术合并为伊敏苏木。1958年,伊敏苏木改为伊敏人民公社。然而,1984年又恢复了伊敏苏木的名称。伊敏苏木政府所在地,距鄂温克族自治旗巴音托海镇有120公里。苏木辖区内有吉登、红果勒吉、毕鲁图、巴彦塔拉、阿贵图、维特很、伊敏、永丰8个嘎查。该苏木尽管有8个嘎查,但每一个嘎查的人口都不多,总人口加起来也就是5000人左右。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有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苏木所在地设有中心小学、医院、商场、邮局、兽医站、银行、文化站等,交通和电网设施比较完善,也有牧业机械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副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肉食品加工、乳制品加工、民族特色服饰加工,以及小饭店、小旅馆、肉店、个体运输等服务性第三产业。伊敏苏木的主体经济是畜牧业,与此相配套的农业、林业、旅游业的发展也很快,进而给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7.锡尼河西苏木
该苏木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中西部,伊敏河的西岸,距旗政府所在地25公里,总面积为3165平方公里。该苏木政府所在地为穆兰德克德恩,原属索伦右翼正黄与正红旗牧草地。
1790年,一部分厄鲁特蒙古人迁至此地,并被原住民的厄鲁特蒙古人称作“锡尼很人”(shinehen),意思是“新来者”。后来,由于鼠疫等疾病的危害,厄鲁特蒙古人的人口大大减少。再加上山区盗匪经常骚扰和掠夺财物家产,迫使这一带的厄鲁特蒙古人南迁。1922年,布利亚特蒙古人迁入这一地区,很快成立了布利亚特旗。1934年,当时的政府将旗改为锡尼河苏木,隶属索伦旗。1948年,锡尼河苏木、哈日噶那苏木合并为锡尼河苏木。后来,又把锡尼河苏木分为东西两个苏木。1958年又将东西两个苏木合并成锡尼河人民公社。1960年,将锡尼河人民公社分为锡尼河东公社和锡尼河西公社。1984年,撤销锡尼河西公社,设立锡尼河西苏木。
该苏木辖区内有特莫呼珠、好力堡、巴彦胡硕、西博4个嘎查。苏木所在地设有蒙古语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医院1所,还有石油供应站、银行营业所、文化站、商店、机械管理站、邮局、兽医站等。全苏木共有人口4000多,主要为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和汉族。在蒙古族中,以布利亚特蒙古人为主。畜牧业是该苏木的主体经济,还建有小型乳品加工、肉食加工、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饮食加工,以及畜牧业机械服务、餐饮业服务、住宿服务、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8.锡尼河东苏木
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东南部,东北与巴彦嵯岗苏木相连,西北与锡尼河西苏木毗邻,东与牙克石市相邻,西南与伊敏镇和伊敏苏木为界。苏木土地面积5869.9平方公里,苏木所在地叫孟根楚鲁,距旗所在地巴彦托海镇约36公里。苏木南部有森林,林地面积1179.86平方公里。北部是辽阔的草原牧场,牧场面积为2288.07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2.4℃左右,积雪期约180天,年降水量350毫米。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锡尼河、维特很河、牙多尔河、维纳河、哲尔德河等。
1934年,锡尼河苏木成立。1948年春,锡尼河苏木与哈日嘎那苏木合并成锡尼河苏木,后来该苏木又划为锡尼河东和锡尼河西两个苏木。1958年这两个公社合并成锡尼河人民公社。1960年再次分为锡尼河东公社与锡尼河西公社。1984年将这东西分离的两个公社改为苏木,即恢复了原来的锡尼河东苏木说法。
该苏木总人口达到5000人,辖区范围内有布日都、罕乌拉、哈日托海等纯牧业嘎查和自然屯,居住着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汉族、锡伯族、满族、俄罗斯族等民族,其中布里亚特蒙古人口占优势。这里还设有学校、卫生院、文化站、粮站、供销社、兽医站、电视转播台、农牧机械站与畜牧业机械展等机构。锡尼河东苏木以物产丰富、土地优质而著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给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其优厚条件,使作为主体经济的畜牧业经济取得长期稳步、可持续的发展。另外,苏木地底下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十分可观,煤炭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锡尼河东苏木有完善而遍布的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电信、网络基础设施。2002年兴建的孟根楚鲁自来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该苏木建有8公里长的砂石路,对生存生活自然环境进行美化、绿化,修建了连接伊敏河两岸的孟根楚鲁大桥,进一步优化了外部投资环境,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经济及第三产业。这里有与法国维希矿泉能够相媲美的、具有治疗功效的维纳河矿泉。该苏木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理想,所以给煤炭、乳业、肉业、草业、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9.巴彦嵯岗苏木
巴彦嵯岗苏木北面与海拉尔市哈克乡接壤,东北方向同大雁矿区为邻,东与牙克石市为界,南和西南与锡尼河东苏木为邻,西靠巴彦托海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4′45″~120°52′22″,北纬48°43′57″~49°11′06″。苏木所在地叫莫和尔图,总面积为920.12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是721.7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有143.86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2.4℃,积雪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达到350毫米。
巴彦嵯岗苏木的“巴彦嵯岗”(bayin changan)一词是复合词,也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族语言的通用语。其中的“巴彦”(bayin)表示“富裕”,“嵯岗”(changan)含有“白的”“洁白的”“纯洁的”“无私的”等意思。作为地名的复合词“巴彦嵯岗”(bayin changan)应该表达“洁白的富裕”“纯洁的富裕”“无私的富裕”等意思。那么,作为该地区的乳名莫和尔图(mehertu)一词是鄂温克语,源于“莫和尔图河”,有关该河名的解释,一种说法是说同“蚯蚓”有关系,据说该河两岸潮湿的草地上有许多“蚯蚓”,鄂温克语里将“蚯蚓”就叫莫和尔图(mehertu),因此人们就叫该河流为“莫和尔图河”,意思说“有许多蚯蚓的河流”;另一种说法是说,在早期鄂温克语里莫和尔图(mehertu)一词还含有“弯曲的”概念,由于该河流是一条弯曲较多的河流,所以人们就叫它“弯曲的河”,用鄂温克语说莫和尔图河(mehertu doo),同时把莫和尔图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称为莫和尔图地区。
巴彦嵯岗苏木在历史上属于索伦左翼镶黄和正白两个旗的牧场地,1948年2月在此地建了苏木一级的行政辖区,并称为巴彦嵯岗苏木。1960年2月,该苏木与大雁马场行政辖区合并,可过了两年,也就是于1962年又各自分开,设巴彦磋岗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之称恢复了苏木的名称。巴彦嵯岗苏木辖区有莫和尔图嘎查、扎格达木丹嘎查和阿拉坦敖希特嘎查。据2010年人口统计,共有人口2万余人,以鄂温克族为主,另有汉族、蒙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这里有苏木小学、卫生院、文化站、粮站、供销社、兽医站、电视转播台、农牧机械站与畜牧业机械站、银行营业所、林业站等机构。畜牧业经济是本地区主要产业,其他有农业经济、林业经济、乳食品加工、肉食品加工、民族特色服饰加工、地方旅游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等服务性产业。
10.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
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北部,离旗所在地14公里,总面积418.48平方公里,其中,牧场地占388.2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有4.16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一般保持在-2.4℃,最高气温基本不超过36℃,最低气温在-46℃左右,积雪期约180天,年降水量保持在120毫米左右。不过,这些年降水量逐年下降。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早期属于巴彦托海的行政辖区,1961年以后才单独划分为乡一级行政部门,当时就叫巴彦塔拉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旗政府撤销人民公社,设立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该乡是鄂温克族自治旗辖区范围内唯一的达斡尔民族乡,辖区内有巴彦布拉尔、巴彦诺尔、巴彦朝格、巴彦温都尔、巴彦伊兰、巴彦纳文6个嘎查。
该乡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的民族乡,1984年建乡时达斡尔族占全乡总人口的69.4%,后来移来不少汉族和蒙古族,使该地区的达斡尔族人口比例有所下降。据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人口有3000左右。乡里设有小学、卫生院、文化站、粮油点、商店、银行营业所、兽医站、水文站、农机服务站和变电站等。主体经济是畜牧业,乡里经营农产品及畜牧业生产生活用品加工、乳食品加工、肉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原料加工、旅店、饭店等乡镇企业和服务型行业。由于该苏木所处的位置属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交通要道,所以这里的交通十分发达,也有完善的电力、电信、电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