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天下甫定
战松锦明军惨败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大举进攻明廷,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皇太极一鼓作气攻占了许多城池,但北京城的屏障山海关和山海关的门户锦州仍然在明军手中,要想顺利入关,山海关是必争之处。
1639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进抵锦州的屏障松山,企图攻占此城。松山守军在大将金国凤指挥下拼死抵抗,清军数次冲锋,伤亡惨重,却仍无法攻克。皇太极不甘心失败,一方面派人回沈阳调兵遣将,运来大炮、炮弹、火药,另一方面在松山城南穿地道,企图越过难啃的城门,直接插入明军腹地。但松山守军防守严密,皇太极屡攻不克,劝降也被守将金国凤等人拒绝。皇太极深感攻守两难,只好罢兵退回沈阳。
初战失利没有使皇太极灰心丧气,他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暂时放弃松山,直取锦州城。1640年,皇太极集中兵力进攻锦州城。这一战皇太极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在义州城修筑据点,作为围攻锦州的前线指挥部。义州距锦州只有几十公里,清军在义州一带修城筑室,给锦州明军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彻底击破明军的心理防线、促使明军阵营分化,皇太极命大将济尔哈朗为锦州前线总指挥,继续把阵营向前推进。
济尔哈朗比较好地贯彻了皇太极的作战意图:一是亲率四万余骑在锦州城外六里处安营扎寨,并在锦州城外沿壕筑垛口,在近城处设置卒哨探;二是调集几十门红衣大炮,不断向锦州城轰击,使明军陷于紧张混乱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在清军的强大压力和秘密劝降下,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并完成了对锦州的合围。锦州守将祖大寿慌忙向明廷求援。
由于锦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廷不敢轻视,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率步骑十三万出关解锦州之围。洪承畴部大军抵达锦州附近的乳峰山,与清军展开初次较量,清军背腹受敌,伤亡惨重。
虽然首战告捷,但洪承畴部不敢冒进,而是驻军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
皇太极见清军失利,心急如焚,带病亲临火线,并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打击援军上。他率重兵昼夜兼行,占据了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等战略要地,把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致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了三个孤立的据点,无法互相援救,清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明军被迫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决战。
洪承畴见松山四周险要之处都被清军占据,只好收缩兵力防御。趁明军调整部署之时,皇太极派兵夺取了笔架山上的粮草,这造成明军粮草紧张,进而军心涣散。此时洪承畴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兵力与清军决战,但此决定遭到许多将领的反对,将士们纷纷要求撤回宁远城,因为宁远粮草充足,大军可以休整后再战。洪承畴听取了众将的意见,决定分兵撤退,却给清军制造了机会。
清军利用明军企图撤退之机,加紧了对明军的围攻,明军各部统帅在撤退途中失去了统一指挥,他们各自为战,且战且闯,各路兵马都被冲散,损失惨重。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洪承畴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皇太极虽然取得松山大捷,消灭了明军援锦的主力,但是松山、锦州、杏山三城仍为明军占据,关外的宁锦防线尚未被彻底摧毁,发动此役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因此皇太极坚持兵贵神速的原则,调集大军围困松、锦、杏三城。
皇太极还加强指挥力量,命济尔哈朗、贝勒杜度等人专力围攻锦州,遣贝勒多铎、阿达礼等人负责围攻松山,同时还派郡王阿济格等人全力围攻杏山。这些人都是清军的著名将领。
此时明军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粮食缺乏,后来只能杀战马充饥,甚至出现人相食的凄惨景象。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许为内应。1642年,在内外夹击下,松山城陷。
祖大寿见解围无望,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后清军又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明廷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失,松锦大战结束。
松锦之战后,明廷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其倾尽国力组成的九万精锐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松锦之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后明廷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对清军的反攻。
就在明清双方进行关外决战之时,关内以推翻明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知识点思考 明军松锦大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明军兵力水分太多。名义上有十三万大军,实际上根本不到十万,其中还有留守后方的部队,投入一线的实际兵力较少,对围城的清军并不占优势。二是后勤压力太大。明军此次作战,朝廷花了血本,如果战争旷日持久,朝廷很难提供更多的后勤支持。因此,崇祯皇帝严令速战速决。由于操之过急,洪承畴的作战方略很难实行。加上后勤压力大,锦州城内吃紧,明军已无法坚持太久。种种因素,迫使洪承畴改变策略,集中兵力攻击围城的清军,导致后方兵力不足,被清军分割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