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明以前东莞城市之发展状况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宝安县治迁至“到涌”(今莞城),改名东莞。此乃东莞建城之始,从此开始了东莞长达1250余年的建城史。据《旧唐书》载,“东莞,中。本宝安,至德二载更名。”刘煦等撰:《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13页。《新唐书》亦载:“东莞,隋宝安县。至德二年九月,改为东莞。”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3上《地理志七(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6页。另据明代崇祯《东莞县志》载:“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东莞,县治移至‘到涌’(今莞城)。”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崇祯《东莞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东莞市人民政府印,1995年,第20页。

中国的古代城市城址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即:地形、地势、交通和区域经济等。《管子·乘马》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管子》虽然只就选择都城而言,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城市的选址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东莞县城位于东江、黄岭(今黄旗山)之间,背水面山,且东江南支流经其西北,护城河环绕莞城之东、南、西三面(参见图1)。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既省去了沟防之劳役,又保证了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一举两得。另外,南方多水,古代“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也大大影响着城市的选址,且水路运输又具有运量大、效率高的特点,东莞县城位于东江南支流江畔,增强了其交通的通达性,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图1 明代东莞县城及其周边形势图

(据《永乐大典》卷一一九〇五)

经过唐前期的开发,珠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的东莞南部因濒海而有渔盐之利,加之临近县治,其经济发展较好。至唐中期,由于军事防御和经济开发之需要,唐政府将当时的宝安县治迁至“到涌”(今莞城),并改县名为东莞。唐代的东莞城当为土筑,规模尚小,仅“东南循到涌为城”。到了宋代,因军事防卫方面的需要,东莞县城在原土城基础上改筑为砖城,历经元朝而至于明初,城市规模没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