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陆纳杖侄
——关于茶的『素』精神
自汉而起的饮茶习俗,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玄学兴起,儒学家、道学家、清谈家相洽相融,各取所需。儒生饮茶而精行俭德,文士品茶清谈玄学,道人视茶为仙露,僧侣吃茶以静心修行。就这样,茶进入了人们的信仰领域,呈现出了更为深刻的茶文化精神内涵。
有一个关于茶的故事非常有名,是关于茶的廉洁精神的。说的是中国的两晋时期,出了一些行事做派上完全对立的豪门贵族,他们中有的人以奢侈为时尚,怎么奢侈怎么来。而此一时期贵族中还有一批儒家学说的践行者们,则承继春秋末期晏子的茶性俭精神,以茶养廉,以对抗同时期的奢靡之风。这个故事的典型例子,便要算是“陆纳杖侄”了。
说起这个陆纳,也是一个卓有声名的东晋大贵族,史书上说他是“少有清操,贞厉绝俗”,是个严肃正派的慎独之人。一路做官上去,人们对他的态度用一个词形容,叫作“雅敬重之”。因此,他就那么累迁,从黄门侍郎,直到尚书吏部郎,也算是中央主管人事部门中的重要官员。官员下派时,他就到江南做了吴兴太守。
他在吴兴做官做成什么样,我们具体不清楚,只知道他做官是不受俸禄的,光干活不要钱。他回中央部门去时,手下人问他需要几条船,他说:没有行装,一条载人的船就够了。船要开了,他一看船上还有些东西,就只选了被子和身上要穿的衣服,其余的全部还给公家。
这个杖侄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当吴兴太守的那个时期。
茶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素』(王宁\摄)
《晋中兴书》记载说:“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侄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这段记载是说,陆纳在当地方官员吴兴太守时,大名鼎鼎的江左第一风流丞相谢安要去拜访他。谢安也是个顶级大贵族,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他来了也没个接待方案,陆纳的侄儿陆俶就着急了,又不敢问叔叔怎么办,悄悄地就备了一桌子山珍海味。果不然,谢安一到,陆纳就上了清茶加果点,接待贵宾。侄儿这才一招手,“珍羞必具”,全了。陆纳看在眼里,不动声色。等谢安一走,立刻声色俱厉,上板子,“杖侄四十”,那架势我看和《红楼梦》中的贾政打宝玉也差不多。这四十大板,要是认真打,真能把人给打死的,而且边打陆纳还边怒斥说:“你已经不能够为我添光加彩了,为什么还要来玷污我的素业。”
这个掌故里面出现了一个关键词——素,这个“素”字,和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实,用一个字或就可以归纳茶的人文特性:茶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素”,茶的特质,就是茶的“素”精神。
何为“素”?从汉字的解析看,素本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部是个“垂”,下部是个“糸”。糸,就是丝的意思。上下加起来,是说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它的本义,就是没有染色的丝绸,也就是本白色。我们从古代许多诗文中可以看到同义的描述:如《礼记·檀弓》中的“素服哭于库门之外”;如中国古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丝绸的功能往外延伸,就不再仅仅为衣,更被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又延伸指用绢帛纸张写的书籍或信件,如古乐府中的《饮马长城窟行》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素”是有颜色的,白色,雪白色。素练就是白色的熟绢,素车就是以白土涂饰的车。元代的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写道:“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素”这种色泽象征着少,甚或没有。比如素纸,就是没有写过字的纸;素衣将敝,比喻人处境艰难,生活困苦。比如寒素,就是身份低微的意思。《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里的“素士”就是布衣之士,也就是贫寒的读书人;素门就是与世族豪门相对的清寒之家;素面朝天就是不加妆饰而去面见天子。由此字意延伸,“素”终于被赋予了这样一种品质:带根本性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比如“素怀”,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本心”;又比如“元素”,即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比如“因素”,即构成事物的本质成分;比如“要素”,即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而渐渐地,“素”这种本色又在精神上被美化了,用来象征美好的本质,或者本性。在《文选·张华·励志诗》中,诗曰:“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斫,终负素质。”歌颂梓这种树材,不需要华丽的外表装饰,又经历着人间磨难,但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而在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叙述,其“素琴”,正是不加装饰的质朴的情怀象征。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则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贵,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这里,“素”直接与“美”结合在了一起。
“素”又在本质的基础上,引申出“固本、不移,坚守”的意思。比如素故、素情、素结、素旧,都是老朋友、老感情的意思。唐代韦应物的诗《慈恩伽蓝清会》说:“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这个“素友”就是老友、旧友之意。又如素守,就是平素的操守;素抱就是平素的志趣和抱负;素衷就是平素的心意;素怀就是平素的情怀。中国人有“抱朴怀素”之说,道家由此出了一个炼丹家抱朴子,佛家中由此出了一个书法家怀素。
“素”是一个充满节制的字眼,内俭,含蓄,止禁,大概正因为如此,素相对于荤,代表了蔬菜瓜果等副食。如《墨子·辞过篇》中便说:“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
只有当我们对“素”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才能够理解“陆纳杖侄”这段茶之掌故中的茶意。这段掌故中出现了两个“素”:一为明素,即“素业”;一为暗素,即“茶果”。所谓“素业”,就是素王之功业。所谓“素王”,就是指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的人。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王充在这里,把孔子著《春秋》的事业,当作虽没有王者之位却在行王者之道的伟业,而陆纳在此也以为自己的事业是和孔子著《春秋》一样伟大的。对谢安这样被后人称为江左风流丞相的人,只有设上茶果,才配得上他的接待风格,显示出他不是王的王者风范;也只有谢安这样的人,才能够领会得了陆纳的那份素王之心。不曾想偏偏被这个俗人侄儿搅了,陆纳怎么能够不怒发冲冠,棒打四十还是轻的呢。
我们可以从“素业”这个概念中,推理出晋代儒家学说对中国人的核心教化作用。实际上,以陆纳为代表的中华茶人,是把客来敬茶当作最为重要的中华茶礼来实践的。以茶为敬意,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两晋时期有个名叫弘君举的人写过一篇《食檄》的茶餐食单,其中明确记载:“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意思是说:客来寒暄之后,应该用鲜美的茶来敬客。与陆纳同时期还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桓温,也是一个客来敬茶的实践者。《晋书》记载他说:“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校柈茶果而已。”说的是扬州太守桓温性情俭朴,每次宴饮客人,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桓温曾离帝位一步之遥,终究未篡。性俭之人,以茶养廉,培养克制自己的能力。在欲望翻腾冲动之时,这一步终究没有迈出去,也算是品茶人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吧。
这种在人间以茶为敬的习俗,甚至也被带往了另一个世界。古代中国人把死后的世界看作一个人间生活的翻版,以为人间一切所需皆在冥间再现。所以下葬时会把模拟的谷仓、牛羊,甚至房子和场院都一并带走。茶亦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洁物。
如果说,以茶祭祀之礼从周代已经开始,那么,茶到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时代已经成为公认的祭品。公元493年,南齐永明十一年农历七月,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崩,遗诏说:“我灵床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这里说要以茶为祭品,与其说是皇帝的节俭,不如说是奉行佛教的皇帝认为,茶是高洁的饮料,配得上他死后享用。所以特别要嘱咐灵床上不能少了茶饮。
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将茶纳入了生活礼仪,客来敬茶就这样被世代相传,成为悠久而又鲜活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