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研究: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 林立身,江亿,燕达,等.我国建筑业广义建造能耗及CO2排放分析[J].中国能源,2015,37(3):5-10.

[3] 胡姗.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建筑节能路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7.

[4] Building Energy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Building Energy Use 2016.

[5] 彭琛.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建筑节能路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6] 江亿,杨秀.在能源分析中采用等效电方法[J].中国能源,2010,3(32):5-11.

[7]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8]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DOE). Buildings Energy Data Book, 2000-2011.

[9]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Annual Energy Review, 2011.

[10] 江亿,朱安东,郭偲悦.消费领域用能特征探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8):122-131.

[11] The Energy Data and Modelling Center(EDMC),The 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 Handbook of Energy & Economic Statistics 2013.

[12] 余娟.不同室内热经历下人体生理热适应对热反应的影响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13] 曹彬.气候与建筑环境对人体热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14] 谢艺强.适应性及“五脏应时”理论与室内环境构建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15] 丁秀娟,郑庆红,胡钦华,李奎山.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调查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7,26(5):82-85.

[16] NICOL J F, HUMPHREYS M A. Adaptive thermal comfort and sustainable thermal standards for buildings[J]. Energyand Buildings, 2002, 34(6): 563-572.

[17] 王昭俊,李爱雪,何亚男,杨威.哈尔滨地区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现场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44(4):48-52.

[18] 李哲.中国住宅中人的用能行为与能耗关系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19] 李兆坚,江亿.对住宅空调方式的综合评价分析[J].建筑科学,2009,25(8):1-5,38.

[20] 胡平放,江章宁,冷御寒,等.湖北地区住宅热环境与能耗调查[J].暖通空调,2004,34(6):21-22,71.

[21] 任俊,孟庆林,刘娅,等.广州住宅空调能耗分析与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3(4):34-37.

[22] LONG W D, ZHONG T, ZHANG B H.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environment services in Shanghai[C]. Proceedings of the 2003(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ngand Air Conditioning).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493-498.

[23] 武茜.杭州地区住宅能耗问题与节能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4] CHEN S Q, LI N P, GUAN J, et al. A statistical method to investigate n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ector of China[J]. Energyand Buildings, 2008, 40(4): 654-665.

[25] 马斌齐,闫增峰,桂智刚,等.西安市节能住宅夏季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查和分析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8):53-56,60.

[26] 李兆坚,江亿.我国城镇住宅夏季空调能耗状况分析[J].暖通空调,2009,39(5):82-88.

[27] 陈焰华,祁传斌.武汉香榭里花园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6,36(3):82-85.

[28] 程洪涛,张钦,王永红.从朗诗·国际街区看今日住宅节能[J].暖通空调,2007,37(9):123-126.

[29]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0] 江亿,燕达.什么是真正的建筑节能?[J].建设科技,2011,11:15-23.


(1) 本章内容参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著。

(2) 尽可能单独统计核算电力消耗和其他类型的终端能源消耗。当必须把二者合并时,采用供电煤耗法对终端耗电量进行换算,即按照每年的全国平均火力供电煤耗把电力消耗量换算为用标煤表示的一次能耗。全国火电石供电煤耗值选用2014年的数值,为319gce/kWh。

(3) 本节内容参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4》,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著。

(4) 此处中国、美国的能耗为供电煤耗计算得到,其他国家限于数据可得性仅获得发电煤耗系数。考虑到这一差异占全部能耗的10%以内,对本节的比较不产生实质影响,忽略这一差异。

(5) 本章内容引自《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7》。

(6) 对中国建筑能耗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的目标及分析过程的详细论述可参见《中国建筑节能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