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读《离骚》
今欲读楚辞,须先读《史记·屈原列传》。
司马迁之作《史记》,不似后人之著书,乃自成一家之言,有所为而作,有可感始书;无感,虽名人不传。班固以下则为史而史矣,体裁整齐。《史记》为某人列传,即对某人有感,多为学者,或儒家,或兵家。管仲、晏婴二人皆齐人,故合传;孟子、荀卿皆儒家,诸家附其后。
司马迁《史记》之传,仍为“传”之意。读某人作品前,须先读某人传。立贾谊[15]传者乃同情其不得已,故录其重要政见甚少。为屈原立传,乃为《离骚》而作。
班孟坚《离骚序》曰: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
古人不以抄书为耻。古有“言功”篇,古人以立言为功,乃公有。《屈原列传》抄淮南王安[16]《叙离骚传》,自班孟坚序所引淮南王安《叙离骚传》可知。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屈原赋廿五篇,所谓廿五篇自《离骚》至《卜居》。
屈原所处之时代,正值神话传说盛行,且楚国时为富饶、文化发达之大国。此为屈原赋楚辞提供了神话、想象之基础。屈原信鬼神。
神话、想象不仅与时代,与地域亦有影响。(热带最富幻想,如印度作品多梦境。)《列子·说符》云:“楚人鬼而越人禨。”昔所谓华夏,但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虽周之旧都,而时为西秦。楚则以蛮夷观之。越成为国,其君称子。楚最先见于春秋,吴越更晚。楚衰而吴兴,吴亡而越兴。民族文化低者多迷信,故曰:楚人鬼越人禨(禨,祥也,预兆)。圣君王不仅以鬼神行政(傩坛,周之祭祀地,打鬼),虽仍祭祀而言人事,如汤之贤臣巫咸,所以姓巫者,盖咸即巫也。(男女巫总名为巫,男巫单称觋。)
屈原被放,就世俗看是不幸的。但就超世俗看来,未始不是幸,否则没有《离骚》。再如老杜,值“天宝之乱”,困厄流离;老杜若非此乱,或无今日之伟大亦未可知。在生活上固是不幸,但在诗上说未始不是幸。
屈子之诗: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之诗: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
屈原是热烈、动、积极、乐观;杜甫是冷峭、静、消极、悲观,而其结果都是给人以要认真活下去的意识,结果是相同的。
《离骚》中心思想:
一篇作品均有一中心思想,如以石投水,一点为中心,圈圈扩大,而成一篇。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即是屈原《离骚》之中心思想。屈原要实现其理想,但如何实现其理想,怎样促成新的诞生、旧的死亡,却一筹莫展。
《离骚》有奋斗精神而又太有点伤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百篇”无此等句子,《离骚》比“三百篇”有战斗、奋斗精神。
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诗》《骚》、曹、陶、李、杜其作品今日仍存在,其作品不灭,作风不断。作品,即篇章;作风,乃情,风者,精神之表现于外者。后世作伪诗之诗匠,即因其作品不能“常”,精神不能不断。
[1]《昭明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2]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编撰《别录》《楚辞》等。
[3]《别录》:刘向所著分类目录书,著录图书603家,计13 219卷,分6大部类、38种,每类前有类序,每部后有部序。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别录》唐代已佚。
[4]淮南小山:一说,淮南王部分门客总称。淮南王与诸门客八公山吟诗作赋,形成“淮南小山”之文学集体。又一说,淮南王刘安门客中雅称“淮南小山”者。
[5]宋玉: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长于辞赋,著有《九辨》《高唐赋》等。
[6]王逸(89?—158):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文学家,长于辞赋,著有《楚辞章句》。
[7]《醒世姻缘》:明末清初长篇白话世情小说,西周生辑著。全书以山东中部方言写成,叙写浪荡子晁源及其转生的狄希陈的两世姻缘故事。
[8]皮簧戏:皮簧,又称皮黄,西皮与二黄之简称。因皮黄是京剧两大主要声腔,故京剧亦称“皮黄”或“皮簧”。
[9]谭鑫培(1847—1917):原名金福,字望重,湖北武汉人。京剧演员,初工武生后改老生,谭派创始人,有“伶界大王”之美誉。因其父谭志道有“叫天”之艺号,故称谭鑫培为“小叫天”“谭叫天”。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捉放曹》《定军山》等。
[10]余叔岩(1890—1943):原名第祺,字小云,湖北罗田人。京剧老生,“新谭派”代表人物,世称“余派”,代表剧目有《搜孤救孤》《捉放宿店》《乌盆记》等。
[11]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12]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初期辞赋家,著有《七发》等。
[13]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思想家、文学家,时人亦尊称荀卿。现存《荀子》32篇。
[14]陆贾(前240?—前170):汉初楚(今江苏徐州)人,有辩才。著有《新语》12篇,大旨为崇王道、黜霸术。
[15]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汉书·艺文志》记载其散文有58篇,收录于《新书》。曾为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
[16]淮南王安: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奉汉武帝命作《离骚传》,又招宾客编撰《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