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如何高效率地面试?
面试是为了识别应聘者对拟聘岗位的胜任能力。
传统面试以问与答的形式来进行。问是第一个环节,能否问出高质量的问题,直接决定了对应聘者胜任能力判断的准确性,这叫效度;答是第二个环节,能否保证候选人的回答真实可信,决定了判断依据本身的科学性,这叫信度。
3.6.1 围绕招聘条件分步设计面试环节
如前所述,招聘条件包括很多方面,学历、知识、技能、经验、人格特质、价值观、内驱力,甚至个人爱好等。
不同维度的考核,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技能、经验的考核相对容易一些:知识的考查通过一张试卷就可以解决了;技能通过现场实操即可识别;但对人格特质、价值观的考核则比较难。正因为如此,面试应将几个维度的因素分开来考查,所以面试也要分几个步骤,不能指望一次面试就解决所有问题。
举例来说,某企业要招一个外贸业务员,招聘条件是:大专以上学历、了解产品知识、熟悉外贸业务的作业流程、外语沟通能力强、掌握外语信函写作、能基本准确地判断汇率波动趋势、有较强的商业敏感性和团队精神。
针对这些因素,面试可分五轮进行:
第一轮:机考。对于产品知识、外贸业务基本流程、英语写作能力等,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机考来考查,既快又准。不及格者直接淘汰。
第二轮:电话面试。由HR专员进行,核实应聘者的应聘动机及其真实性,同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做初步判断,筛选出初试名单。
第三轮,初面。由人力资源部会同业务部门的骨干进行,重点考查应聘者的外贸业务实操能力、汇率判断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等。
第四轮,群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组织一次群面来考查应聘者的商业敏感性、团队精神。这些素质很难通过常规面试来考查,群面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时候它也被称为无领导小组面试。
第五轮,终面。由业务部门主管来组织,重点考查应聘者与团队的匹配性,并最终拍板。这就像谈对象,一个能力强、品行好的人,不一定就适合结婚,还要看脾气、秉性、爱好。招聘也一样,一个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员工,也不一定就适合你的团队。所以,在这一环节的面试中,主管可能会“天马行空”,随意地聊一些无关的话题,比如业务爱好、未来的理想、喜欢什么运动之类的,但主要是考查应聘者与团队的匹配性。
思考3-5:招外派软件工程师,面试应分几个环节?
某公司要招一名系统软件开发工程师,并准备派驻印度班加罗尔工作3年,该公司在班加罗尔已有5个人的工作团队。您认为,任职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进一步地,为测试应聘者的这些条件,面试应分几个环节进行?分别测什么?
答疑参见封底微信号。
3.6.2 根据招聘条件问有效度的问题
异常有效的面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效度,即面试官问的问题要有效,通过对它的回答,能判断应聘者的胜任能力。二是信度,即应聘者的回答要真实可信。
首先来看效度。面试是个技术活,面试官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上阵,因为“问”是个大学问,问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面试效果就无法保证。
那么,怎样才能问出有效度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围绕招聘条件来问。而招聘条件来自岗位职责,一个岗位有什么样的职责,就会对候选人提出怎样的要求,比如,秘书有个职责是记录会议纪要,这就要求他有速记的能力,那么面试时就要考查其速记能力,要询问他是怎么做速记的或速记秘诀。
如果要招一个采购员,采购员有一项职责是预测原料价格,这就要求他有一定的价格预测能力,那么面试时就应该问他是怎么做价格预测的,或模拟一个场景,让他现场做价格预测。
如果招一个培训专员,他有一项职责是分析培训需求,那么面试时就应该问他是怎么分析培训需求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岗位职责不清晰,招聘条件就不清晰,面试时就会失去方向,乱问瞎问。
3.6.3 如何识别应聘者回答的信度?
面试是一场心理博弈,应聘者总想“装得”很优秀,面试官则试图看穿真相。即便面试官问的问题有效,应聘者回答不诚实,也会造成误判。今天很多应聘者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甚至能猜到面试官想听的答案,带着答案上考场,这样的回答是毫无价值的,如果面试官识别不出来,就会造成误判。
面试官“听”的技巧就是识别应聘者回答真伪的技巧,为提高这种技巧人们设计了很多新的面试方法,比如STAR面试法。过去是预测未来的最好的钥匙,面试不能只局限于应聘者所说的“结果”,还需要他还原“过程”,即让应聘者把故事的过程完整地复述出来,打破砂锅问到底,据此检测回答的可信性。
所以,在STAR面试法下,面试官不只是问“你做过什么”,而是问“你是怎么做的”,应聘者的回答也不再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要完整地展示事件的各主要节点,比如,事件发生的背景(situation),他所承担的任务(task),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采取了哪些行动(action),最后达成的结果(result)及证明材料。在这种方法下应聘者很难撒谎。撒谎容易圆谎难,如果他没有做过,上述各环节都可能会穿帮。
面试的第二个利器就是弗洛伊德口误,意思是指,让一个人放开了说,说的时间长了,很多他本想隐藏的东西就会藏不住,据此就能识别出他的真实想法。“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很多面试方法都是依据这个原则来设计的。
为确保应聘者说的时间足够长,面试时间不能太短,面试人数也不能太多,否则每个应聘者分得的时间太少。另外,面试时要尽量让应聘者多说,面试官的主要任务是抛出好的问题,把他们说的欲望勾起来,然后多听。
面试官最忌多说,更忌讳引导应聘者,那样应聘者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3-10:打破砂锅问到底,让她露馅
3.6.4 从登记表和简历看疑点
面试时,登记表和简历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它是识别应聘者的一个重要窗口,凡是发现疑点的,都应该发问,所以也是问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源头。一般来讲,登记表和简历中如下一些信息应该引起关注:
1. 行文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缜密的,那么他写的东西也应该是流畅的,逻辑上通顺、条理清晰。反之,如果他写的东西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那么他不太可能是一个思维清晰的人。
登记表或简历中最好预留手写的部分,因为从笔迹上能看出来这个人的些许品质。如果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乱涂乱改,那么此人多半是个不讲究的人。应聘材料是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做事认真的人一般都会工工整整地写,就算要涂改,也会小心翼翼地用涂改液。
2. 空白处
多数登记表和简历都是模板化的,各项内容都应该认真填写,如果有空白处不填写,就要引起注意,是忘了写、不愿写,还是不便写?
3. 工作经历
这里有两个信息要格外关注:一是从竞争对手处来,这是很敏感的。为什么抛弃他们而投奔这里?今天在商业竞争残酷激烈的背景下,有些企业会不择手段地窃取对手的信息,借应聘名义向竞争对手输送经济间谍也是常有发生的。应聘者为何不顾这一嫌疑而来应聘?还是简单地被竞争对手所抛弃?
另一个要关注的信息就是人往低处走。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大公司而奔向另一家实力更差的小公司,谋求的职位也不高,那就值得推敲了。是被淘汰的,还是遭遇排挤,或其他难以言表的原因?
4. 薪资要求
一般来讲,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更愿意在一个熟悉稳定的环境下工作,除非薪资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比如30%以上,才会产生跳槽的冲动,这叫风险溢价。如果应聘者薪资期望与上一份工作的薪资相比没有明显上涨,那就是不正常的,他可能是被动淘汰的,实属无奈,因此能力存疑。
5. 履历间断或重叠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从事两份以上的工作,因此当存在履历重叠时,应该了解其中的原因。履历间断则更要引起警惕,在此期间应聘者究竟做什么了,为什么不填写,可能有一些难言之隐。一些忠诚度不高、工作不踏实、老是脚底抹油的人,在这一方面通常会露出马脚。一般来讲,超过6个月的履历断档就应列入异常情况。
6. 跳槽频率与原因
这是重点要看的。每个企业都害怕招到那些“养不住”的员工,动不动辞职,跳槽成性。过去是预测未来的最好工具,我们从他过去的跳槽频率可以推断他的职业忠诚度和企业黏性。如果在一个单位的平均工作时间短于3年,说明这个人的流动性较大,将来抬腿走人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当然,有些辞职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企业迁往异地等原因,这些可以通过背景调查来核实。
7. 更换过职业或工作性质
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是明确的,那么他是不太可能轻易改变职业路径的,比如从销售员变成行政内勤,或从研发人员变成会计,如果履历表中存在这种情况,就可能是没有定力或能力不够,这需要进一步核实。当然,在相关岗位间的工作变动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比如在销售与客服、研发与销售之间轮换。今天随着轮岗的普及,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
3.6.5 弗洛伊德口误与面试法创新
正如前面的冰山模型所描述的,一个人对某一岗位的胜任力不仅取决于学历、知识、技能、经验等显性因素,更取决于人格特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内驱力等隐性因素,后者被统称为胜任力素质,素质很重要,但又很难测试,这构成了面试的最大难点。
一个人是外倾的还是内倾的?敢为性如何?宜人性高还是低?这些都很难通过常规方法来识别,甚至相处很久也难以看清,“知人知面不知心”。
面试时测试一个人的胜任力素质,就不能再靠传统的问答方式来进行,它要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弗洛伊德口误为我们提供了指针。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每个人在与人沟通时都处于戒备状态,会选择性地说话,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样说出来的全是片汤话,而真正能反映他本性和真实想法的话,他一个字也不会说。这样的沟通就毫无意义。但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让他变得安逸并放松戒备,同时拉长沟通的时间,让他自由地说,畅所欲言,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忘乎所以”,把一些“不该说的话”也在不经意间倒出来,这些脱口而出的“错话”能反映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真实想法,也是判断他的人格素质的重要突破口,所以按弗洛伊德口误,对于别人不经意间说的错话、笑话、疯话、梦话,千万不要不当回事,一定要认真对待。
实际上弗洛伊德口误并不局限于语言,还可以推广到动作,特别是毫无戒备情况下的细微反应,比如不经意的肢体语言、应激反应等,都是洞悉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窗户。
基于这一原理可以设计出很多新的面试方法,比如内部评价中心、场景模拟、群面等。以群面为例,它让一群应聘者通过集体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再结合其他一些场景设计来识别各应聘者的秉性特征,今天这一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再比如场景模拟,它通过“偶然”“不经意”地创设一个环境,来观察应聘者的应激反应,并据此推断他的特征。
如果要招一个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要做的工作就是内引外联、对接协调,那么招聘条件中沟通能力和求助能力就很重要。关于求助能力,可以在电梯中“面试”,在拥挤的电梯中他应该请别人代按按钮,相反,如果他拨开人墙自己伸手去按,就说明他没有求助意识和合作意识。
如果要招一个情报员,他就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来搜集信息,而不是循规蹈矩,即具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面试结束可以请他带一份信封敞口的“重要资料”给档案室,如果在递送途中他偷看,并按下一步指令行动,就说明他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相反,如果他循规蹈矩地把资料原封不动地送达档案室,而未执行规定动作,就说明他没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也不适合这个岗位。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这些行为会通过各种细节展示出来,据此可反推其人格特质,所以细节很重要。
面试中的细节,是识人的重要依据。细节越小,信息量越大,“明察秋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也是弗洛伊德口误的核心所在。
3-11:“我怕我会喜欢上你”
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也是如此。通过细节来观察人,在招聘中大有用武之地。有的企业为了测试应聘者的办事效率,会设计一个场景,比如对几位意向人搞一次招待午餐,美其名曰答谢,实则是观察行事风格。那些吃饭慢吞吞、唠唠叨叨的人,很可能就是做事节奏慢的人,就可能会被淘汰。
思考3-6:如何测试一个人的敢为性?
场景模拟既适合招聘,又适合内部选拔。比如老板要从A和B两个人中选一个人来担任某分公司的总经理,这个岗位对任职者的决断力和敢为性有很高要求。A和B两人其他条件都差不多,唯有决断力和敢为性方面,老板希望任用一个更强的人。你能帮老板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测试一下他们的决断力和敢为性吗?
答疑参见封底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