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3 自主开发对于工业竞争力的意义

综上所述,进行自主开发的企业能够发展出通过合资模式所无法获得的产品开发能力,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利用通过技术引进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那么,这种能力具有什么意义?事实证明,较强的组织能力必然导致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主开发的中国企业在早期阶段看上去都弱小,却能够迅速成长。从现象上看,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切入被外国品牌所主宰的汽车市场,首先是因为它们的产品价格更低。价格低并不必然意味着质量低,所以奇瑞的销售量在3年中能够连续以70%~80%的速度增长,而且这种高速增长是发生在与外国品牌头碰头的细分市场中。那么,自主开发企业为什么具有竞争力?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

第一,自主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这句话或者应该反过来说: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仍然比依赖购买外国产品技术更便宜。中国研发工程师的人工成本较低是一个不用多说的因素,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至少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汽购买大众的某项产品技术花了大约1.8亿欧元,而当一个中国自主开发企业与德国最好的汽车设计公司商讨委托设计时,那个德国公司为这个中国企业开发一个全新车型的报价才7000万欧元。这个例子反映的事实是,自主开发企业比受制于合资外方的合资企业具有更大的选择自主权,所以同样是引进外国技术也会付出更小的代价。

第二,自主开发企业的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当基本建设的总体安装方案都是自主控制时,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本就会比合资企业大幅度地下降。自主开发企业在基本建设中倾向于使用更高比例的国产设备,所以上海大众连货架都从德国进口的现象不可能在自主开发企业中出现。哈飞以不到9亿多元的投资在2002年建成了新的轿车生产线(包括厂房),业内专家在参观之后普遍认为这套设施起码价值30亿元以上[1]。根据哈飞总工自己的解释,之所以能够节约投资,“因为是自己控制总体安装、控制价格,仅仅招标给了韩国一家专业公司具体承担。若是等着别人告诉你怎么布线、怎么调试,恐怕30亿元也下不来”。吉利集团的宁波生产基地只花了5亿元投资,而据一位在一汽长期工作过的管理人员说,一汽建设一个同样规模的项目要花25亿元。同样,一汽大宇的年产发动机和变速箱30万台套的生产线需要投资57亿元;而吉利建年产5万台套的生产线,只需要1亿元的投资。

控制权的关键是能力,因为没有对技术的理解和付诸实施的能力,控制权只能流于形式。合资企业存在大量不恰当引进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中方缺乏能力而只好被外方牵着鼻子走。例如,德国本土的汽车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连零部件在车间内的搬运都使用机器人,主要原因是德国工人的工资水平非常高。然而,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也使用搬运零件的机器人,尽管这样的设备抵得上几百个中国工人的成本。所以,缺乏能力导致引进在经济意义上属于低劣的技术。

这些例子恰恰反映了中国技术引进中的误区:以为外国的技术总是先进,或者完全按照技术先进性来决定引进标准。但技术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条件,或者说,技术的发展具有内生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轨道。技术从来不仅仅是个水平高低的问题,还有适应性或可行性的问题。只有自主开发,才能根据中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企业自身的条件来选择技术轨道。因此,虽然中国自主开发企业也都购买外国的技术设备和零部件,但那种“冤大头”式的引进,在事实上没有出现过,在理论上也不可能出现。原因首先在于,这些企业比合资企业更理解产品技术以及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关系,何况还具有在能力基础上的控制权。因此,自主开发企业的技术在某些方面看上去不那么先进,却具有经济合理性。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情况是,当经历了10~20年合资的企业仍然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时,诞生不到10年的自主开发企业已经进逼到“知其所以然”的门槛了。这进一步说明,自主开发是能力发展的源泉。

第三,如前所述,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而不仅仅体现在静态的价格上。在这样一个汽车市场上,靠多年一贯制的老产品就能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所以竞争优势将转向具有较快更新和改进产品能力的企业。在这方面,自主开发企业的优势有可能超过合资企业。

不仅如此,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原因仍然在于技术的社会经济性质。产品概念从来不仅仅是由技术能力所决定的,还必须由对市场需求特点的理解来决定。对一个又一个工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中国企业在理解本土市场需求特点方面比外国企业更敏感、更准确。只要具备产品开发能力,这种理解就能够形成符合中国市场需求条件的产品概念,并通过开发活动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许多工业的发展经验证明,只要掌握了能力,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总是比外国产品的成本低。这种现象与劳动力成本低有关系,但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比较优势论”的谬误之处就表现在这种推论上: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所以中国产品的成本低。事实并非如此。当中国企业缺乏能力时,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甚至可能比外国产品还高——中国汽车市场的高价格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没有能力,劳动力便宜并不为中国企业带来任何优势。被事实所证明的结论是:使中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的关键变量是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成长;只有在技术与生产等环节都建立起有效的组织载体,“比较优势”才真正转化为“优势”,否则这种“比较优势”永远都只能保留在经济学家的皮包里。无论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还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经验事实和理论逻辑都是如此。

第四,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可以概括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即自主开发企业不仅能够发展出产品开发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出把握汽车生产全过程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选择零部件、设备和材料供应的能力,以及改进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能力。我们在前面(第2.1节)将这种综合能力称之为战略决策能力,并指出这种能力是合资企业难以发展出来的。我们强调的是,这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技术、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力量源泉。

技术学习的方式和路径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的特性。日本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技术学习主要是通过反求工程(Freeman,1988)。由于通过反求工程进行学习要求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这种学习方式使日本企业发展出“系统”思维方式,习惯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系统的改进(这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动力)。当欧美企业的官僚结构造成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严重脱节时,反而是从落后地位出发进行赶超的日本企业更习惯于把工厂当作一个实验室,创造出把研发与工艺、采购、生产及市场营销紧密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丰田生产方式就是积极学习的日本企业为克服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约束而创造出来的。

与这种国际经验相一致,中国汽车工业中的自主开发企业也正在生成新的组织模式。无论是吉利还是奇瑞,在开发车型的过程中都必须把设计和制造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使二者完全成为同一个过程。这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从这种“组织基因”出发,这两个企业都发展出使设计部门和制造部门之间、战略决策者与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密切互动的体制和文化。

虽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更深入的研究来分析,但可以肯定,自主开发企业正在形成不同于传统体制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而它们在技术、组织和管理上的创新潜力也是可以预期的。因为这些企业具有战略决策能力和积极学习的动力,所以它们一定能够根据中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结构进行产品开发、资源配置和组织改进,而创新就会在这些过程中出现。因此,自主开发导致更强的组织能力,而更强的组织能力必将导致更强的竞争力。

国际经验进一步支持这个判断。丰田和日产曾经长期是日本两个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习轿车制造技术的过程中走了很不同的道路:日产更多地依赖外国技术,曾经采用过CKD方式组装英国奥斯汀轿车;而丰田从来都是坚持自主学习,没有采用过CKD方式,虽然不得不大量依靠模仿和反求工程。两条道路的结果是,丰田发展出比日产更强的组织能力,并创造出风靡世界的丰田生产方式(即精益生产方式);而日产不但越来越追不上丰田(Cusumano,1985),还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引入外资进行重组(1999年由法国雷诺买下日产公司36.8%的控股权,并由法籍人士卡洛斯·戈恩担任总裁)。韩国的现代和大宇也曾经是韩国两个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也都是通过CKD方式组装外国产品开始技术学习的。但在后来的年月里,现代始终坚持自主学习,不允许外国企业控制自己,而大宇却长期依靠与美国通用合资来获得技术。两条道路导致在技术学习上的努力程度不同:1979—1981年期间,大宇在改进产品和工艺技术上的投资仅为现代的19%,虽然大宇的规模相当于现代的70%。尽管自主开发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但更高程度的学习努力最终导致更强的能力:以1982年的数据为例,现代人均生产8.55辆汽车,而大宇人均生产2.61辆,所以现代获得73%的韩国轿车市场份额,大宇却只有13%(金麟洙,1998:126—128)。今天,现代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商,大宇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陷入困境,于2002年被美国通用收购。认真读过本报告的人都不会对这两条道路的不同结局感到迷惑不解。

因此,虽然中国自主开发企业的规模还不大,但已经发展出那些大集团所不具备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第一个出口汽车整装厂的企业是小弟弟奇瑞,而不是看上去貌似强大的“骨干”企业。


注释

[1]据说国家有关领导人在考察哈飞时看到这条生产线后说,哈飞偷偷干了一个大工程。(周丽娟.自主开发为哈飞带来了什么.中国汽车报,200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