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套装7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咏贫士七首(选三)

其一

万族各有托[1],孤云独无依[2]

暧暧空中灭[3],何时见余晖[4]

朝霞开宿雾[5],众鸟相与飞[6]

迟迟出林翮[7],未夕复来归[8]

量力守故辙[9],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10],已矣何所悲。

【注释】

[1] 万族:万类,万物。托:依托。

[2] 孤云:孤独的浮云,喻贫士。

[3] 暧暧:昏暗的样子。

[4] 余晖:残存的光影。

[5] 宿雾:夜雾。

[6] 相与:相偕,相伴。

[7] 翮:鸟儿的翅膀。

[8] 夕:天晚。

[9] 量力:量力而行。故辙:旧路。

[10] 苟:假如。

【串讲】

万物都有所依靠,唯独孤独的浮云没有依托。暗淡地在空中悄然消失,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它剩下的光影?早晨的霞光拨开了夜雾,众鸟儿欢鸣着结伴高飞。只有那一只迟迟飞出林中的鸟儿,天没黑又飞了回来。按着自己的力气守靠着旧日的道路,日子过得怎能不又寒又饥?世上假如已没有知音,也就算了吧,有什么可悲哀的呢!

【点评】

这是一首相当凄苦的作品。开篇即以孤云为喻,写出贫士的孤苦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无牵系的生命就像浮云,瞬息之间就可能黯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接下去又以飞鸟为喻,写出贫士的势单力弱,不合时宜。“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按生活的常轨行事的人,不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样可怜吗?在这句话里,陶渊明好像写入了无限的幽愤。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这里所谓“贫士”,并非泛泛的穷人,而是特指那些安贫乐道的人。而《咏贫士》七首所要做的,就是向历史寻找知音,寻找可以帮助他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的人。

这首诗开头就长叹一声:“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用浮云比喻贫士,既孤且独,无依无靠。《孟子·梁惠王下》说:“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可见孤、独二字连用,具有深刻的感情分量。屈原《九章·悲回风》:“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王逸注曰:“相羊,无所据依之貌也。言己放弃,若浮云之气,东西无所据依也。”浮云无依无靠,实在可怜巴巴。唐人马戴《落日怅望》诗云:“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游子仰望孤云、归鸟,意象沿袭陶翁,也令人有无可把握之感。元末饶介参与张士诚义军,义军败亡后入狱,自号华盖山樵,作《梦中》诗云:“流水无心竞,孤云与我同。坐深明月下,行尽乱山中。花落闻啼鸟,松凉爱御风。悬知皆梦境,一笑万缘空。”这片介入乱世政治的孤云,诉说的是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绝非陶渊明所望。

其二

凄厉岁云暮[1],拥褐曝前轩[2]

南圃无遗秀[3],枯条盈北园[4]

倾壶绝余沥[5],窥灶不见烟[6]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7]

闲居非陈厄[8],窃有愠见言[9]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10]

【注释】

[1] 凄厉:寒凉的样子。岁云暮:岁暮,年终。云:语气助词。

[2] 拥:穿着。褐:穷人的短衣,用粗毛或麻制成。曝:晒。前轩:前廊。

[3] 南圃:南边的菜园。秀:草木之花。这里指菜苗。

[4] 盈:满。

[5] 倾:倒。余沥:残剩的酒滴。

[6] 窥:看。灶:锅灶。

[7] 日昃:太阳西斜。不遑:不暇,无心。研:研读。

[8] 陈厄:指孔子被困于陈的事。

[9] 窃有愠见言:典出《论语·卫灵公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窃:私下。

[10] 赖:依靠。此贤:指安贫之士。

【串讲】

凄凄惨惨又到了一年的尽头,裹上粗褐衣到前廊下晒晒太阳。南边的菜圃里已没有一点剩下的菜苗,干枯的枝条遍布了北边的果园。倾一下酒壶没有一滴残酒,看一看灶下不见生烟。诗书塞放在座席的外边,到太阳西斜了也无心去研读。我这是闲居在家,不是孔子被困于陈,私下里却也想说子路愠见时说的那些语言。拿什么来宽慰我的怀抱,全靠古代也多有这样的贤士。

【点评】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这是怎样一幅贫穷的图景啊!陶渊明选择归隐,是付出了代价的。菜园里没有一棵菜,果园里只有枯枝,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有多么饿。酒是可以消忧的,陶渊明嗜酒如命,然而酒壶是空的,灶下也不见生烟。在这又饥又寒的时分,他怎么能有心思去研读诗书呢?穷到这个分上,真要让人生出怨天忧人的情怀来。“窃有愠见言”,也就是自问:“君子亦有穷乎?”这其实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一种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宽慰他的,也只有那些历史上的前贤。

这位古贤就是在陈绝粮而坚持操守的孔子。陶渊明潇洒时想到的古贤是庄子,困顿时想到的古贤是孔子,他的精神世界是有许多支撑点的。

其三

荣叟老带索[1],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屦[2],清歌畅商音[3]

重华去我久[4],贫士世相寻[5]

弊襟不掩肘[6],藜羹常乏斟[7]

岂忘袭轻裘[8],苟得非所钦[9]

赐也徒能辨[10],乃不见吾心。

【注释】

[1] 荣叟:指荣启期。古代传说中的贤人。典出《列子·天瑞》:“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带索:是说以绳索代衣带。

[2] 原生:原宪,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隐居安贫。《韩诗外传》卷一载:“原宪居鲁,子贡往见之。原宪应门,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宪曰:‘宪贫也,非病也。仁义之匿,车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子贡惭,不辞而去。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返。声沦天地,如出金石。”纳:穿,着。决屦:破了的鞋子。

[3] 清歌:清亮的歌声。畅:响亮。商音:指原宪唱的《商颂》。

[4] 重华:舜的号。《庄子·秋水》篇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这里是思念圣世的意思。

[5] 世:世代。寻:连续。

[6] 弊襟:破衣服。不掩肘:遮不住胳膊肘。

[7] 藜羹:野菜汤。藜:野菜名。斟:通“糁(sǎn)”,米粒。

[8] 袭:穿。轻裘:轻暖的皮衣。

[9] 苟得:不当得而得。钦:慕。

[10] 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善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辨。”

【串讲】

年老的荣启期用绳子当衣带,高高兴兴正弹琴。原宪穿着破鞋子,清亮的歌喉畅送着《商颂》。大舜的时代离我们太久了,贫穷之士一代代紧相随。破烂的衣襟掩不住胳膊肘,野菜的汤里找不到一点米粒。难道是忘了穿轻裘的好处,苟得的东西不是我所钦慕的。端木赐啊也只是徒然能巧辨,竟然一点都不懂我的心。

【点评】

这首诗以九十高龄仍然贫穷而快乐的荣启期和穿着破衣吟读《商颂》的原宪为榜样,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志气和决心。“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既是对世道的遣责,也是自我安慰。“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这就是说,他也并非不知道富贵的好处,但却不愿因此牺牲了做人的原则。末句“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借着对子贡的批评,也向那些劝自己出仕的人做出了辩解。

围绕着孔子,存在着一个故事群,除了孔门弟子所记,还有庄子、列子所作的寓言。陶渊明择取其中安贫乐道的故事,以表达连聪明如子贡也不能窥透的“吾心”,也就是那一种坚持“苟得非所钦”的品节、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