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统考2007年研]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的考查。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统考2007年研]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考查。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新题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老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克服绝望感。
3.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统考2007年研]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是,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图式的符号化和语言迅猛发展;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和进行群集运算。“守恒”是指无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形式运算阶段,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这时儿童的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4.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统考2007年研]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展并行
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认识的考查。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塑造着发展、促进着发展。“教学跟随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皮亚杰等人的观点。“教学等同于发展”主要体现的则是桑代克等人的观点。
5.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 )。[统考2007年研]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加涅的学习分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加涅的学习分类的考查。连锁学习是指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辨别学习指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指能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一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规则学习也称作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原理的学习就是规则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也称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
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统考2007年研]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7.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统考2007年研]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考查。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知识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统考2007年研]
A.认知发现理论
B.认知接受理论
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考查。有意义接受理论也称为认知接受理论,它高度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认为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则应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组织框架,“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呈现现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理论和最近兴起的认知建构理论都不强调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运用。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统考2007年研]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动机类型。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的考查。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其中,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另外,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成: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第三种,就是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因自己的学业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10.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统考2007年研]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的类别的考查。根据知识的表述内容,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实质是“有关……的知识”,同时属于在程序性知识当中。
1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统考2007年研]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重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已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12.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主要是( )。[统考2007年研]
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技能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技能分类的考查。根据技能的特点,技能可分为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两类。吹拉弹唱、写字绘画等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运算、写作、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策略技能是心智技能与运动技能的合成,是一个人造的术语。拓展开来理解,虽然运算,写作也要运动,但在整个活动中并不处于主要地位,最重要的还是头脑中的一些劳动运动。
13.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统考2007年研]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动作特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14.学生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来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统考2007年研]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编码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策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学习策略的含义的考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添加、构建和生成,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其中,记忆术是适用于简单知识学习的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注意策略指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选择性地指向重要内容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告知目标、使用标识重点的线索等;复述策略指为了促进信息保持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各种方法,包括画线,复习策略等;编码与组织策略指用某种结构将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的各种方法,包括列提纲,画图表,流程图,网络关系图等。
15.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统考2007年研]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中各个理论的研究点。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社会规范学习的各种理论观点的考查。道德品质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班杜拉等社会学习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行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认知发展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认知,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道德意志或道德情感。
16.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统考2008年研]
A.勤奋感
B.亲密感
C.自我完善感
D.自我同一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埃里克森的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D
【解析】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⑤青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体验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因此,答案选D。
17.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统考2008年研]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知识建构的方式。
【答案】A
【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因此,答案选A。“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名词考的几率非常大,2010年和2009年、2008年连续三年涉及。
18.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的气质类型是( )。[统考2008年研]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气质人的特点。
【答案】D
【解析】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胆汁质的学生行动迅速,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控制等。多血质的学生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表现明显,但易变。粘液质的学生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等。抑郁质的学生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因此,答案选D。不同人的气质特点是在人格差异与教育这部分的。
19.“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统考2008年研]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几乎是一样的题目在2007年考试中也考到了。
20.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统考2008年研]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答案】A
【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包括,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相关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错误概念。第二,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第三,在开放性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讨论分析,是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形成新的观念。因此,答案选A。
21.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统考2008年研]
A.摇头
B.系鞋带
C.心算
D.作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运动技能。
【答案】B
【解析】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系鞋带等技能。心算、作文属于心智技能。摇头不属于技能。要好好对比,书写和心算的不同,看似很像,但却一个是运动技能,一个是心智技能。因此,答案选B。
2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统考2008年研]
A.元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策略。
【答案】A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答案选A。对于每种学习策略都要适当展开去记忆,2012年考试就有一道关于学习策略的简答题。
23.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统考2008年研]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对强化程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答案】D
【解析】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快,但消退也快。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也可以说是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例如表扬和恭维。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慢,但消退也慢。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强化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根据间歇强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固定,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定数强化)是指当个体的行为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才能得到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变数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着。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定时强化)是指行为在前一次强化之后,需要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后再次发生才给予强化。这是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的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变时强化)是指每次给予强化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在间歇强化程式中,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而言,可变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要慢。
24.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统考2008年研]
A.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因此,答案选D。
25.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统考2008年研]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
【答案】C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26.按照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统考2008年研]
A.言语信息
B.具体概念
C.定义概念
D.问题解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案】A
【解析】加涅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运动技能;⑤态度。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因此,从学习过程的模式来看,认知策略就是控制过程,它能激活和改变其他的学习过程。态度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被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它也是技能的组成部分。智力技能是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言语信息不属于智力技能。言语信息不属于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包括具体概念,定义概念和问题解决。因此,答案选A。
27.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统考2008年研]
A.派生类学习
B.相关类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同化学习方式。
【答案】A
【解析】派生类学习是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例如,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派生类学习来进行。相关类学习是指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例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总括学习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例如,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总括学习。重力的概念是力的概念的派生物。因此,答案选A。
28.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临不同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 )。[统考2008年研]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D.最高或最低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以防止自尊心受损和产生心理烦恼。而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成功概率是50%的事情,也就是中等概率。因此,答案选C。
29.以掌握为目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统考2008年研]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B
【解析】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而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所以,他们会把成败归因于能力的好坏。因此,答案选B。
30.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这种迁移现象是( )。[统考2008年研]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普遍迁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的迁移。
【答案】B
【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因此,答案选B。对于迁移的分类一定要弄清楚,理解透彻。
31.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统考2009年研]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教育心理学历史的发展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并将其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强调利用儿童的自然兴趣和活动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32.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统考2009年研]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已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33.下列各种个别差异中,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统考2009年研]
A.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B.冲动型与沉思型
C.内控型与外控型
D.分析型与综合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的认知方式。
【答案】C
【解析】认知方式也称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它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认知差异的不同类型:依据人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依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依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依据认知策略选择的不同分为分析型与综合型。
34.下列术语中,含义不同于“认知结构”的是( )。[统考2009年研]
A.统觉团
B.认知地图
C.学科基本结构
D.编码系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认知结构的实质。
【答案】C
【解析】与认知结构概念相同的有四个,图式、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按照皮亚杰的理解,个体是在先天遗传所获得的最初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统觉团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吸收新观念的统觉过程。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在布鲁纳看来,是指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编码系统则是通过复述、强化等编码方式,将各种信息组织、编码和存储起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都是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方面的概念,而学科基本结构不属于这一范畴。
35.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统考2009年研]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36.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统考2009年研]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皮亚杰理论
D.信息加工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学习的理论。
【答案】D
【解析】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学习是信息的接受、贮存和提取的过程;第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第三,知识以命题网络或产生式被表征;第四,学习的重点是信息的编码。就是说,信心加工理论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是被动地,所做的只是将外部的东西移到脑袋中去。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建构主义则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即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37.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统考2009年研]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表征方式。
【答案】A
【解析】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表象表征的往往是事物的知觉特征,使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图式表征的是对某个主体的知识所具有的综合性质,通常组合了概念、命题和表象;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38.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统考2009年研]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特殊迁移
D.一般迁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迁移理论。
【答案】D
【解析】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记忆知觉想象和判断等,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增加力量,如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就从这个学习中得出一个态度观点,所以认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所以,可见迁移本质上是说一般迁移。
39.学生在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及面积的可加性原则后,生成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按照加涅的学习分类标准,这种学习属于( )。[统考2009年研]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高级规则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加涅学习分类理论。
【答案】D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将学习分成了八类。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是能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规则学习也称为原理学习,主要是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也称为解决问题学习,是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先决条件,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先决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累积的学习层次。高级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指人把若干以前学到的法则(规则)组合成为若干原理(新规则或高级规则)去解决以前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40.“学会如何学习”的实质是( )。[统考2009年研]
A.学会在适当条件下使用适当策略
B.掌握科学概念与原理
C.掌握大量言语信息
D.形成学习兴趣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策略的实质。
【答案】A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41.研究表明,专家棋手在扫视实战棋局5秒之后,能准确再现20多个棋位,而新手仅能记住4到5个棋位。对于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 )。[统考2009年研]
A.专家的观察力敏锐
B.专家的记忆力敏捷
C.专家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D.专家贮存了大量有关棋局的知觉模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案】D
【解析】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决。相关于新手来说,专家就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能够有效地思考该领域的问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使人们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一般能力(如记忆力或智力)上,也不是一般策略应用的差别。相反,专家获得了宽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影响到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到他们在环境中如何组织、再现和理解信息。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受一系列环境的制约;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即事实和言语信息,而且以自己的方式存储着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即知道如何去做的策略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选择有效地途径和方法。
42.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统考2009年研]
A.习得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的行为。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观察学习有三种行为效应:抑制效应、扩散效应和促进效应。其中,抑制效应是指当学习者观察到某榜样因某一行为而得到了令人厌恶的后果,此时效仿的体验会增强对这一行为的抑制,那么抑制效应也就发生了。
43.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统考2010年研]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的实质。
【答案】B
【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在理解“学习”的含义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ACD三项虽然都有行为上的变化,但A和C属于生理的本能使然,视觉适应属于生理适应,青春期男孩变声属于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变化。D项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行为变化。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梅子的颜色形状本来是中性刺激,梅子被放入口中产生了唾液就形成了无条件反应,多次刺激过后,颜色和形状这个中性刺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这样,看到梅子就能产生唾液,也就止渴了。
44.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统考2010年研]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他认为: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45.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统考2010年研]
A.联结理论
B.认知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学习理论派别的核心观点。
【答案】C
【解析】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联结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出动地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任务;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论、自我实现理论及“患者中心”出发,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46.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统考2010年研]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策略的含义。
【答案】A
【解析】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缩写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等。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主要有画线、复习策略等;编码与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之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主要有列提纲、系统结构图、网络关系图和列表格等。计划监控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47.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 )。[统考2010年研]
A.命题
B.语义网络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系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知识技能和运动技能之间表征方式的不同。
【答案】D
【解析】表征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通常,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命题、语义网络和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是指构造知识型系统和建立认知模型时常用的知识表示的形式系统。产生式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行行动Y”,即当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一个产生式,而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若干个产生式,这些产生式组成了产生式系统。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在掌握某种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后实现的,是把相应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活动方式的过程。
48.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意指( )。[统考2011年研]
A.最新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
B.超出目前的解决问题水平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解决问题水平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维果茨基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依靠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在此基础上,一是要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二是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理解最近发展区为一座桥,但是我们现在只是在桥的一边,要走到另外一边去,而A是说达到的水平,是过去时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最近发展区是将来时,A错误.B选项,超出目前的解决问题水平,这个又太广泛了,凡是未来时的水平都是超出目前水平的,但是却只有跟现在最靠近的才是最近发展区,所以,B错误。C选项是正确,正处于掌握边缘,说明是离现在最近的将来时的那个桥,C正确。D需要在下一个阶段达到这个显然是度过最近发展区之后的那个水平,所以,不是最近发展区的范畴,所以,也是错误的。
49.面对问题时,总是把问题考虑清楚后再作反应,看重问题解决的质量。具有这种特点的认知方式是( )。[统考2011年研]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不同的认知方式。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不同的认知方式的掌握理解程度。分类标准不同,则认知方式不同,根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影响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深层加工型和表面加工型。从这道题的题目可以看出来,考查的既不是是否受环境影响也不是信息加工的深度而是认知的速度,题干表明说的是认知速度比较慢的用更多时间思考的,所以,排除ABC。
50.心智技能区别于运动技能的主要特点是( )。[统考2011年研]
A.流畅性、简缩性和适应性
B.简缩性、展开性和流畅性
C.简缩性、内潜性和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特点。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特点的区别不同处的掌握情况。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内部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等特点。运动技能又叫做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51.认为学业求助是缺乏能力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构成威胁的学生,其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 )。[统考2011年研]
A.掌握目标
B.学习目标
C.任务目标
D.表现目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中的目标定向理论的掌握程度。通常,在教育实践中,当儿童面对学业的失败和困难时,通常有有两种反应,一种表现出无助取向,把困难视为失败,看做自己能力低下的表现;另一种,表现出进取取向,进取者则把困难视作暂时的挫折和进一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将难题看做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解决的挑战,德韦克发现,这是因为这两类儿童有着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掌握目标定向,叫做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消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成绩目标定向,也叫做自我卷入目标定向。由此可见,ABC是同样的意思,是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这道题说的是消极取向的孩子,所以,应该选择D。
52.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一种以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 )。[统考2011年研]
A.学习准备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思维阻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中的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理解掌握程度。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惯常的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53.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 )。[统考2012年研]
A.连锁学习
B.信号学习
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
D.解决问题的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加涅学习水平的分类。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加涅学习水平分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加涅根据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分为八类,由简到繁分别为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其中,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一个刺激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还要及时强化。这道题算是简单中透露着难度,看明白了就非常简单,对于BCD选项,都是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的,而对于游泳,更多的是肢体的运动,所以,可以很快将BCD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54.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采用将课文内容以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统考2012年研]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学习策略。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学习策略基本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复述策略是通过画线、复习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加工,以利记忆的过程;精细加工策略一般通过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组织策略通常采用列提纲、画网络关系图、流程图和表格等形式,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等。2012年充分考查了学习策略这个方面,不但选择题中有涉及,还出了一道简答题,足见学习策略这个考点的重要性。考出来简答题,应该不用感到意外,前几年的选择,几乎年年都有,根据教育学考试的规则,选择题出现的题目再考出来大题的频率是很高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5.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列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统考2012年研]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得寸进尺”
C.“入乡随俗”
D.“吃小亏占大便宜”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桑代克“效果律”。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桑代克“效果律”基本观点的把握情况。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反之,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简言之,满意的结果会促使学习者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其放弃某一行为,“得寸进尺”就是因结果满意而使个体积极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的典型表征。对于题目题干的正确理解是很重要的,这道题还同样考查了对选项的理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6.场依存性认知风格者偏好的学习方式是( )。[统考2012年研]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有意义学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认知方式理解。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认知风格者所偏好的学习方式之不同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较多地受其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型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认知风格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偏好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偏向于自主学习。如果对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理解透彻,这道题选择正确还是非常简单的。虽然认知方式在往年考题中出现过,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还是第一次。很有新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7.某学生因对“必须坚持每天一定量运动达半年以上”的要求感到自己落实困难而放弃了瘦身计划。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表明其对瘦身的( )。[统考2012年研]
A.结果期望低
B.结果期望高
C.效能期望低
D.效能期望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考点】班都拉期望理论的理解。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班杜拉提出了与传统的期待概念不同的效能期待概念。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只是对行为结果的期待,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某学生能预测到每天一定量运动达半年以上就能瘦身,则可能去坚持运动;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活动。某学生虽然明了每天一定量运动能达到瘦身的结果,但他觉得“每天必须坚持”,且要“达半年以上”,这一要求自己无法做到,这表明其对瘦身的效能期望较低,只好放弃瘦身计划。这道题对题目的理解程度要求很高,只有对题干理解清晰才能做对这道题。另外还不能混淆四个选项分别对应的意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8.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从而掀起60年代以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概念与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统考2013年研]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结构主义教育
D.永恒主义教育
【答案】C
【解析】结构主义教育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5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统考2013年研]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答案】B
60.学习单词basket(筐子)有助于学习basketball(篮球)。这里所产生的迁移是( )。[统考2013年研]
A.顺应性迁移
B.低路迁移
C.水平迁移
D.特殊迁移
【答案】D
61.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统考2013年研]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老马识途
【答案】B
62.某学生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这位学生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统考2013年研]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影响称为场独立性。题中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容易受老师的影响,应是场依存性。
63.某学生很怕猫,老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与他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帮助他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统考2013年研]
A.行为塑造法
B.系统脱敏法
C.松弛训练法
D.认知疗法
【答案】B
【解析】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64.下列选项中属于结构良好任务的是( )。[统考2014年研]
A.写命题作文
B.为班级设计网页
C.诊断电脑故障
D.完成考试单选题
【答案】D
【解析】结构良好问题的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②答案的明确性。
6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统考2014年研]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中年级
C.小学高年级
D.初中
【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66.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 )。[统考2014年研]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B
【解析】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主要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不准看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当儿童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时,家长就取向了这个厌恶刺激来增加幼儿以后认真完成作业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67.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种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展出的优秀品质是( )。[统考2014年研]
A.“胜任力”
B.“忠诚”
C.“希望”
D.“意志”
【答案】A
【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68.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嘘声失败归结为“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统考2014年研]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外部、稳定的归因
C.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们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69.教育测验运动和实验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了( )。[统考2014年研]
A.人本主义取向
B.科学主义取向
C.解释主义取向
D.历史主义取向
【答案】B
【解析】教育测验运动,是指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先的考试制度已不适应当代的教育,所以对教育测验方法进行改革及对提高测验的客观性进行研究的运动,如智力测验、学力测验。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可见,教育测验运动和实验教育学都是追求用科学、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
1.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统考2007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可以使人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②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而不进行别的尝试,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认为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错误的。
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统考2008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3.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统考2011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错误。
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但两者的建立过程则完全相对。在建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如食物)有时又称为强化刺激,往往需伴随着条件刺激(如铃声)而出现,或与其同时出现;在建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如食物)则需伴随着反应出现。
4.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统考2012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错误。
(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因为师生长期相处衍生出某种私人关系。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关键既不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冲击和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关系会在教育上导致对学生的放任,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
(3)“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把教育实践的要求等同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得出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也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结论,失之简单、机械。
5.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统考2013年研]
答: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我作努力不够的归因。在韦纳归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特别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因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教师在强化学生作努力归因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已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失败再次归因于能力缺乏而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失望感。另外,过分强调持续的刻苦努力对于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也会使学生认为他难以达到目标,从而导致放弃努力。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就”,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则更可能提高学习。因为学习方法和努力一样是内部的、可控的非稳定性因素,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把失败归因于它,既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增加认知技能,掌握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是不对的。
6.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统考2014年研]
答: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根据人在认知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习风格较多地受其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型学习风格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学习风格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偏好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偏向于自主学习。
可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有优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1.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统考2008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依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裴斯泰洛齐主张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的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唯心论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毕竟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之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2.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统考2009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不是把课程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建构主义强调帮组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惊醒意义建构。
3.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统考2010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及其提高措施。[统考2011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2)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措施
①获得成功经验:个体在成败上的直接体验是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授学习策略与方法,使个体获得直接成功的体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获得替代经验:个体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此,观察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说服:重要他人对个体能力给予的积极评价,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④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功的预期水准。因此,创设宽松的氛围,降低焦虑水平,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⑤合理的归因:鼓励个体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也就是将成功归因于个体的能力,而对失败进行努力或运气等的归因,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5.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统考2012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6.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统考2012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7.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统考2013年研]
答:(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8.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统考2014年研]
答:(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9.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统考2014年研]
答: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已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1.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统考2007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对实践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其内容有:
①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②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第一,内外维度。内外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原因,其他因素则属于外部因素。
第二,稳定性维度。稳定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的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和工作难度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因素则属于不稳定因素。
第三,可控性维度。可控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在这一维度上,只有努力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因素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③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第一,成败归因的内外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第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稳定性因素时,他对未来工作的成败就会有一个较高的预期;反之,如果一个人将归因于运气、身心状况等不稳定性因素时,则对未来的成败缺乏信心,觉得成败难以预料。
第三,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当个人认为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则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他很可能希望下次再度有好运气,也就不会努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同时要避免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失助。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2.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统考2008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订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做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做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以及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是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你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便于寻找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某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答的难度,甚至导入歧途。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反应定势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人们通常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类似事物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启发法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酝酿效应是指搁置问题对问题解决所起的作用。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的现象。
(3)举例说明(6分)
据说,大科学家牛顿很喜欢猫,他自己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但因猫经常出入屋门,需要他开关房门,影响他的工作。于是他就在门上开了一个大洞和一个小洞。为什么要开两个洞呢?牛顿想:大猫应从大洞进出,小猫应从小洞进出。免得自己去开关屋门。牛顿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思维定势对他的影响。这个例子说明了思维定势可能有的消极作用。
3.阅读下述案例,请分别用3种学习动机理论,对小明厌学、弃学的行为作出解释。[统考2009年研]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铆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37名。寒假中小明没有休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小明厌学情绪、弃学行为可以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来解释: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次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小明进入高中后由于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体验到更多的紧张、焦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3)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价值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小明进入高中后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水平低。此时如果继续努力学习而成绩仍然不能提高,小明就不得不因承认自己“无能”,而面临丧失自尊的威胁;如果放弃学习,便可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没有学习”、“没有努力”,从而避免了自尊的丧失。因此,放弃学习是小明保护自我价值、避免自尊丧失的一种策略。
4.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统考2010年研]
下面是5个实例:
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地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上述5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消退法。依据行为主义学习观点,一种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消退。他对学生“做鬼脸”的行为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最终使其消退。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作过激的反应,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化。
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隔离法。他对学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将违规学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防止其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
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质较严重,予以忽略是不恰当的。教师采用严肃批评、写检查等惩罚性措施,使其错误行为受到禁止,或使其发生的概率降低。
例四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地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
例五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5.论述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统考2011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赫尔巴特的兴趣观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是一种智力活动的特性,并具有道德的力量。他把人类所具有的多方面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类的兴趣和同情类的兴趣;把兴趣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2)兴趣观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①培养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是赫尔巴特为教学所确立的直接的、近期的目的,教学又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②兴趣观是赫尔巴特设置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根据经验类的兴趣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类的兴趣设置外国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课程。
③兴趣观是赫尔巴特确立教学形式阶段的重要依据。兴趣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进程之中:在教学的明了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注意;在教学的联合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在教学的系统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探求;在教学的方法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行动。
6.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大量知识经验。其中,有些经验与科学的理解相一致,可以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有些经验与科学的理解相违背,并有可能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转变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请根据有关的研究成果,论述错误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统考2011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影响因素
①概念的性质:先前概念的不合理性;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②学生的特性: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学生的动机和态度。
(2)教学策略
①创设开放和安全的课堂气氛。
②洞察和揭示学生的原有观念。
③引发新旧经验的认知冲突。
④鼓励相互讨论以解决冲突。
7.某教师试图采用榜样法与当众表扬的强化方式培养儿童形成利他习惯。试回答:[统考2012年研]
(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3)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哪些强化?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最初易引起学生选择习得的行为是受到老师表扬的具体的利他行为,这种选择学习源于替代学习及替代强化的作用。
(2)要使学生将这一行为发展为利他行为习惯所需的外部条件是,让学生多次看到榜样行为及其后果,并对学生本人所表现出的利他行为作出强化,将有助于增加学生利他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
内部条件是学生逐步形成利他的信念。利他行为是个人自愿而不计较利益地去帮助他人的行为,从一次行为到利他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模仿、认同到内化的过程;信念的确立是利他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实质,并成为稳定而自觉行为的强大动力;以信念为基础的行动通常能带来一种自我满足感,获得一种“内部奖励”的自我强化。
(3)需要使用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三种。
8.信息加工模型是以心理结构以及对这些结构执行的运作同所谓的认知过程,来描述人的学习与记忆的。阅读下图,并按要求答题。[统考2013年研]
(1)在答题卡上写出名字母所代表的术语。
(2)按照图中的字母次序,分别对所写出的术语作出解释。
(3)阐述这一信息加工模型对知识学习的重要启示。
答:(1)A复述;B提取;C编码;D精致、组织;E编辑
(2)复述:指为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这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提取:指从长时记忆中激活或回忆知识的过程。对陈述性知识而言,提取可使知识在工
作记忆中活跃起来;对程序性知识而言,提取可使某些行为自动执行。
编码:指准备将信息存入长时记忆中的过程,包括对信息进行精致与组织。
精致与组织:精致指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促进理解与记忆;组织指
以某种符合逻辑的方式将信息按一定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促进学习和记忆。
编辑:指通过练习使工作记忆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3)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再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在重要啊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
9.某小学低年级新学期开学不久,班上来了一位插班生。这天数学课学习“8加1”的计算,她没有学会。课后,老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一遍又一遍地连续重复了多个“8加1”的例题,她似乎会了,担当换成“7加1”、“9加1”等其他计算题是她有算错了。老师越讲越生气,不知这学生到底怎么了?
试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就如何改善这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给该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并思考该教例对教学的启示。[统考2014年研]
答:(1)根据学习层次理论,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
①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②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③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④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⑤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同样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习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⑦规则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该学生处连锁学习与言语联想学习阶段,老师只是不断对其进行强化,让其通过练习得到反应。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引导。具体教学策略:
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力求使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③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
④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认知策略中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在复述策略的基础上,要学会精细加工策略,它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