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考点难点归纳及预测试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物流概述

第1节  物流概念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1.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

(1)“第一利润源”——资源领域

通过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得利润的方式(即“第一利润源”)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条件,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

(2)“第二利润源”——人力领域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获得的“第二利润源”的潜力越来越小,获取利润也越来越困难。

(3)“第三利润源”——物流领域

物流领域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成为使企业获得利润的“第三利润源”。

2.物流概念的产生

(1)物流发展的早期阶段

1901年,格罗威尔在《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

1918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销售过程的物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概念进行了定义“实体配送是指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2)工业后勤(商业后勤)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物流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

3.物流概念演变

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管理的定义是“为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物流概念

1.物流的基本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结合”。

(1)“物”的概念

物流中的“物”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和物流服务,包括物资、物料和货物,物流服务包括货物代理和物流网络服务。

(2)“流”的概念

物流中的“流”是物的实体位移,包括短距离的搬运、长距离的运输和全球物流。

2.物流的经济价值

(1)时间价值

物从供应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是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通过物流活动获得的形式有以下3种: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尽量缩短物流的宏观时间和有针对性地缩短微观物流时间,从而取得较高的时间价值。

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物流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弥补和改变需要和供应的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在某些具体物流活动中,存在人为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现象。

(2)场所价值

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创造的价值叫做“场所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场所价值有以下3种形式: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3)流通加工附加价值

物流也可以创造流通加工附加价值。现代物流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一定的补充性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活动,这种活动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

3.物流的功能要素

物流的功能要素是为了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加工附加价值而进行的物流作业活动,包括:

(1)包装

包装被称为生产的终点,也是社会物流的起点。

(2)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环节。

(3)运输

运输是对物资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

(4)仓储

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其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上的效果,包括储存、管理、保养、维护等活动。

(5)流通加工

在流通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加工是改变物质的形状和性质,形成一定产品的活动;而流通则是改变物质的空间状态与时间状态。流通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生产过程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

(6)配送

配送是面向城市内、区域内、短距离、多频率的商品送达服务。

(7)信息

物流活动进行中必要的信息称为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物流与商流、生产和传统物流的关系

1.物流与商流的关系

流通分为商流和物流两类。流通首先是从商流开始,即通常的市场买卖活动:商品所有权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转移实现商品的价值效用,从而将生产与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物流在商流发生之后,商流的交易活动完成后,物流作为将商品有效地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职能,创造了流通的场所价值和时间价值。商流是物流的先导,物流是商流的物质基础。

商流和物流的活动内容与运动规律不同,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运输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商流与物流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情况:

(1)有商流而无物流,如产权交易;

(2)有物流而无商流,如企业内部调拨物流;

(3)有商流和输入物流(指采购过程的物流)而无输出物流(指销售过程的物流),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一些服务企业;

(4)有商流也有物流,但时间上不同步,如商品的信用交易;

(5)有商流也有物流,但流转路径不同,如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

(6)商流、物流合一,如商品配送。

2.物流与生产的关系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供应、半成品在加工点之间的流转、成品的运出,均依赖物流完成,物流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保障。物流对生产秩序和生产环境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物流状况往往最能体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对物流的要求不同。

3.物流与储运的关系

储运指物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各环节分散及单一经营,而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称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

四、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1.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

(1)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物流观念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活动,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运动空间,物流的各种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2)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

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物流网络的实时控制。

(3)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2.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

电子商务和物流相辅相成。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物流作保证,电子商务给供方和购方带来的便捷则等于零。

第2节  物流分类

一、按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1.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在我们常提到的物流活动中,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都属于宏观物流。

2.微观物流

一个小地域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具体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其中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

二、按物流活动空间范围分类

1.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2.区域物流

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间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下,受相同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之中,有区域特点。其研究重点是城市物流。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有赖于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三、按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1.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指超越企业物流,以社会为范畴的物流活动。

2.行业物流

行业物流是指同一行业中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

3.企业物流

企业物流是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系统。

四、按照物流过程分类

1.企业供应物流

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称为供应物流,也就是物资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

2.企业生产物流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称为生产物流。

3.企业销售物流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称为销售物流,也就是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到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物流。

4.企业回收物流

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称为回收物流。

5.企业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第3节  物流系统

一、物流系统概念

物流系统是指按照计划为达成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相互作用的各要素的统一体。

(1)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由所需要运转的物流产品、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运输道路、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等物质、能量、人员和通信网络(情报信息)等所构成的系统。

(2)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处在动态之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统一体。

(3)物流系统是具有包装、装卸、搬运、运送、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废弃物回收处理,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物流系统构成与作用

1.物流系统构成

(1)按结构划分

按物流系统的结构划分,企业的物流系统分为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

作业系统。作业系统是为了实现物流各项作业功能的效率化,通过各项作业功能的有机结合而增进物流整体效率化的统一体。作业系统包括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活动。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它是通过信息的顺畅传递与流动,强化库存管理、订货处理等作业活动效率化的支持系统。

(2)按组成内容划分

从物流系统的组成内容来看,物流系统的构成包括物流系统的范围、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物流系统的各种关系、系统的层次结构等。

2.物流系统作用

物流系统按市场需求来保证供应,其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商品要求的交货期内准确地向顾客配送。

(2)对顾客的订货要尽量满足,不能使商品脱销。

(3)适当地配置仓库、配送中心,维持商品的适当库存量。使运输、装卸、保管等作业合理化。

(4)维持适当的物流费用。

(5)使从订货到发货的信息流畅通无阻。

(6)把市场营销信息迅速地反馈给采购、生产和营业部门。

三、物流系统要素

物流系统的要素包括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和物流系统的支持要素。

1.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

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也就是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它是由人、财、物构成的,包括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物的要素。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核心要素(第一要素);资金要素是指实现物流交换的过程。物的要素既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还包括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和各种消耗材料。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的有效组合与连接,形成了物流的总功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包括包装、装卸、搬运、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控制等功能。

3.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就是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有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与网络管理等。

4.物流系统的支持要素

支持要素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和标准化系统。

第4节  物流管理概念

一、现代物流管理目标

现代物流管理就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借助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技术,通过运输、搬运、存储、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对物流系统各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优化配置,来解决物流系统中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为物流系统的各类客户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现代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为服务目标、快捷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库存控制目标、安全性目标。

1.服务目标

物流系统服务目标的衡量标准,主要有:

(1)用户的订货能很快地进行配送;

(2)受用户订货时商品的在库率高;

(3)在运送中交通事故、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少;

(4)储存中变质、丢失、破损现象少;

(5)具有能很好地实现运送、保管功能的包装;

(6)装卸、搬运功能能满足运送和保管的要求;

(7)能提供保障物流活动流畅进行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反馈信息;

(8)合理的流通加工,以保证生产费、物流费之和最少。

2.快捷目标

要求把货物按照用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及时地送到,这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

3.节约目标

节约目标指有效地利用面积和空间的目标。

4.规模优化目标

在物流系统中,考虑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是否适当,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如何合理利用,信息系统的集中化所要求的计算机等设备的利用等,都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

5.库存控制目标

必须按照生产与流通的需求变化对库存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中,正确确定库存管理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6.安全性目标

物流系统的各环节都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避免货运事故给企业和客户带来损失。

二、现代物流管理范围

1.现代物流管理的层次

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特点,企业物流管理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

(1)物流战略管理

企业物流战略管理是指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就企业物流的发展目标、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定位、物流服务水准以及物流服务内容等问题做出整体规划。

(2)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

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设计物流系统和物流能力,对物流系统运营进行监控,并根据需要调整系统。

(3)物流作业管理

根据业务需求,制订物流作业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对物流作业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并对物流作业的质量进行监控。

2.现代物流管理的内容

现代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

(1)物流基本活动管理

它包括运输管理、搬运管理、存储管理、保管管理、包装管理、装卸管理、流通加工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等。

(2)物流基本职能管理

它包括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计划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运行监控等。

(3)物流基本要素管理

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技术管理、物流设施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

三、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1.系统化

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2.信息化

物流的信息化是指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的应用等。物流的信息化可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

3.网络化

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主要指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实现计算机网络化。二是指组织的网络化,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化。

4.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

5.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6.柔性化

柔性化的物流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7.标准化

物流的标准化指的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分领域;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8.社会化

完善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流通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四、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1.服务化物流

从总体上来看,未来的物流将会呈现出多样化、全方位化和高度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讲,这种趋势将体现为如下几点:

(1)消费者物流机能的扩大

随着消费者物流机能的提高,呈现出替代零售业物流机能(如输送、保管等)的倾向,

(2)零售业物流机能的扩大

在消费者物流机能替代化发展的同时,作为商品销售者的零售商,其物流机能不仅没有被削弱,物流活动的范围反而扩大了。

(3)提供多样化的物流服务

在经济服务化发展的时代,各流通主体应以物流革新为契机树立追求市场创造的经营导向。

2.互联网物流

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综合物流活动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利益:

(1)通过应用互联网加强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甚至政府公共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相互合作。

(2)通过应用互联网,使供应链成员间的联系更紧密,使企业对消费者需要的把握更加准确和全面,从而推动产品生产的计划安排和最终实现基于顾客订货的生产方式,以减少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并避免出现产品过时或无效的现象。

(3)利用互联网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流沟通成本和顾客支持成本。

(4)利用互联网可以扩展市场和进一步开发新销售渠道。

(5)通过互联网的联系和交互作用,推动企业应用基于订货的生产方式,以便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3.物联网

物联网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1)物联网分类

私有物联网。一般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

公有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

社区物联网。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如一个城市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务。

混合物联网。是上述的两种或以上的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行实体。

医学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照护等领域。

(2)物联网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三项关键技术:

传感器技术;

RFID标签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

(3)应用模式

根据其实质用途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应用模式:

对象的智能标签;

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

对象的智能控制。

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第5节  现代物流产业与物流企业

一、现代物流产业构成与性质

1.现代物流产业的构成

根据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物流产业主要由以下领域构成:

(1)物流基础业

物流基础业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部门,这些部门的运力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是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何整合物流运力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是其重要的设计原则。

(2)物流装备制造业

物流装备制造业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大体可以划分为集装设备、货运汽车、铁道货车、货船、货运航空器、仓库设备、装卸机具、输送设备、分拣与理货设备、物流工具生产等行业。

(3)物流信息业

物流信息业主要由生产物流系统软件、硬件,提供系统管理服务等的企业组成,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物流信息商品化、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实时化及物流信息存储系列化、规范化等,都是这个物流信息业要着重发展的内容。

2.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性质

(1)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物流产业通过输送各种物品,使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燃料、零配件,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又将产品运送给不同需要者,使这些需要者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存在,是靠物流来维系的,国民经济因此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2)物流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

物流活动是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这是物流产业的生产性。物流产业以生产制造、流通、居民消费等产业为服务对象,它本身并不提供物质产品,而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物流企业类型

1.物流行业主体构成

物流行业的主体主要有交通运输业、储运业、货代业、第三方物流等,其中,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已经是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为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用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综合化及个性化塑造先进的物流服务形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物流行业主体具体包括:

(1)铁路货运业

铁路货运业包括与铁路运输有关的装卸、储运、搬运等,在物流概念中属于运输范畴的活动。铁道运输业从事的业务有整车运输业务、集装箱运输业务、混载货物运输业务和行李货物运输业务四类。

(2)汽车货运业

在我国,汽车货运业有特殊汽车货运和一般汽车货运两种。特殊货运是专运长、大、重或危险品、特殊物品的货运业,一般汽车货运业主要从事普通货物的长途或区域内货运。汽车货运业在许多领域是附属在其他行业之下的,而不自成行业或不独自核算。

(3)远洋货运业

远洋货运业是指从事海上长途货物运输的海洋运输业,它的业务活动是以船舶运输为中心,包含港湾装卸和运输、保管等。远洋运输是国际物流的一部分。远洋运输业从事的业务内容有船舶运输、船舶租赁和租让、运输代办等。

(4)沿海船运业

沿海船运业主要从事近海沿海的海运。

(5)内河船运业

内河船运业是在内河水道从事船舶货运的行业。

海运、沿海船运及内河船运三种运输形态使用船舶吨位、技术性能、管理方式都有所区别,因而各自形成独立的行业。

(6)航空货运业

航空货运业又可分为航空货运业和航空货运代理业,前者直接受货运委托,后者是中间人行业,受货主委托,代办航空货运。航空货运业的主要业务有国际航空货运、国内航空货运、快运、包机运输等。

(7)集装箱联运业

集装箱联运业专门办理集装箱联运业务,可以代货主委托完成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并组织集装箱“门到门”运输、集装箱回运等业务。

(8)仓库业

仓库业是以出租仓库货位或全部仓库,存货为主体的行业,包括代存、代储、自营仓储。

(9)储运业

储运业是以储存为主体的兼有多种职能,包含某些和储存联系密切的运输业。我国储运业有五大类,即军队储运业、物资储运业、粮食储运业、商业储运业及乡镇储运业。

(10)托运业

托运业代办各种小量、零担运输,代办包装。

(11)货代业

货代业是以代办大规模、大批量货物承运代理、报关、运输为主体的行业。

(12)起重装卸业

起重装卸业是以大件、笨重货物装卸、安装及搬运为主体的行业。

(13)快递业

快递业是以承接并组织快运快送服务为主体的行业。

(14)第三方物流业

第三方物流业是以接受委托进行物流全程或物流某些环节,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行业。第三方物流业是现代物流领域的新兴行业。

2.物流企业分类

(1)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与自营物流相对而言的。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物流企业,面向全社会提供物流服务,按照客户要求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有偿服务。第三方物流中的第一方和第二方指的是货物的供方和需方,第三方指的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一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长期合同;

专业化;

充分信息;

规模化经营。

(2)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

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通过对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的整合,提出物流全过程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和解决途径,形成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方案,根据方案将所有的物流运作以及管理业务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第四方物流的功能

a.供应链管理功能,管理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全程活动。

b.运输一体化功能,负责管理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之间在业务操作上的衔接与协调。

c.供应链再造功能,根据货主在供应链战略上的要求,及时改变或调整运营方案与规划,使其保持高效率运作。

第四方物流的服务内容

a.再造。当商业或生产管理基本流程已不再适应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时,重新设计适应经营环境和新技术条件的基本流程。

b.转型。改善特定供应链功能,包括业务与营运计划、供应链技术、生产策略、采购策略、产品发展、运输管理、配销管理、存货管理、客户支持等事项。

c.执行。构建企业流程再造与系统整合、营运转换的团队。

d.实践。第四方物流负责处理多重供应链的流程,范围超过传统的第三方物流运输与仓储管理,包括生产、采购、行政、需求预测、网络管理、配销、运输、供应链信息科技、客户支持以及存货管理等事项。

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方式

a.协同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依赖于第四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工作联系。

b.方案集成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四方物流为一个客户运作和管理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通过第四方物流的方案为客户提供服务,第四方物流作为一个枢纽,可以集成多个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和客户的能力。

c.行业创新者模式。在行业创新者模式中,第四方物流为同一行业的多个客户开发和提供一套促进同步化和合作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整合整个供应链的职能为重点,第四方物流将第三方物流加以集成,向下游的客户提供方案。

(3)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第三方物流建立在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基础上,第四方物流是建立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企业物流规划,集中资源进行物流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管理,促进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

第四方物流能够提供比第三方物流范围更广的服务,包括进入市场的技术、供应链策略技能、能力以及计划管理专家。

第四方物流是物流软件的运营者,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硬件服务供应商。

第6节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是现代商业关系的虚拟表现,其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概念出发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就是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这样一些活动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链接,而使组织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

供应链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而外部供应链则是指涵盖企业的和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内部供应链是外部供应链的缩小化。

二、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以资金流、物流、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三、供应链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储运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中介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两种类型供应链的比较见表2-1。

表2-1  市场反应性供应链和物理有效性供应链的比较

四、供应链的特征

1.复杂性

供应链往往由多个不同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

为了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所以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

用户的需求变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

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

五、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

(1)供应链管理是对物流的一体化管理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通过物流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联结起来,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

(2)以客户为中心

供应链管理以客户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客户需求。

(3)集成化管理

供应链管理应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流程,实现集成化管理。

(4)跨企业的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客户关系,建立一种双赢关系。

2.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

(1)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响应系统

在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关注对关键过程的管理和测评。

(2)供应链管理的互动特性

物流是以存货资产作为管理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则是对存货流动(包括必要的停顿)中的业务过程进行管理,是对关系的管理,因此具有互动的特征。

(3)供应链管理的协商机制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制订计划,但目的是谋求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合和协调。

(4)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同步考虑不同层次上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问题,权衡成本效益。

(5)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的高级形态

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物流从战术的层次提升到战略高度,是物流在逻辑上的延伸。

(6)供应链管理决策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决策在物流管理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了关系决策和业务流程整合决策,成为更高形态的决策模式。

(7)供应链管理对共同价值的依赖性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在供应链伙伴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和依赖关系而构建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8)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

供应链管理是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整合外部资源,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营效益。

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作业、物流、需求,对供应链管理细分可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采购、生产控制、仓储管理、库存控制、分销管理、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设计工程、制造、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会计核算。

七、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1.总成本最低化

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并不是指运输费用或库存成本,或其他任何单项活动的成本最小,而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

2.总库存成本最小化

供应链管理目标之一是实现“零库存”,即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程度状态。

3.客户服务最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上下游企业协调一致的运作,保证达到客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吸引并保留客户,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4.物流质量最优化

达到与保持服务质量的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的零缺陷开始,直至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5.总周期最短化

供应链企业间必须实现快速有效的反应,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客户发出订单到获取满意交货的总周期。

八、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1.供应链采购管理

供应链采购,是一种供应链机制下的采购模式。在供应链机制下,采购不再由采购者操作,而是由供应商操作,称为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1)VMI采购产生背景

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供应链上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即向供应商订货量的方差会大于向其顾客销售量的方差。并且这种波动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地扩大,这种现象称为“牛鞭效应”。

为避免需求与供给不确定性造成的“牛鞭效应”,应该改进传统的采购模式,利用信息共享、契约机制和业务集成等策略改善供应链模式下的库存水平,增强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的启示。“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针对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人们提出了采购模式的新主张:VMI采购。

(2)VMI采购的特点

VMI采购是一种基于友好合作的环境进行的;

VMI采购是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采购是由供应商负责连续小批量多频次的送货;

VMI采购活动中双方是一种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

VMI采购在货检方面是在进行采购的同时对物资进行检验;

VMI采购过程实现了企业之间信息共享。

(3)VMI采购的实施方法;

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

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

建立供应商与销售商的合作框架协议;

组织机构的变革。

2.联合库存管理

(1)联合库存管理的基本思想

联合库存管理是针对传统供应链过程模型中的库存成本过大问题,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2)联合库存管理的优点

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减少了供应链中需求扭曲现象,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减少了各个供应商重复建设仓库的成本支出,有利于集约化的库存管理;

库存作为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和协调的纽带,可以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缺陷,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3)联合库存管理的实施策略

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建立供应链共同愿景;

b.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

c.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应增加供应链各方对需求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透明性。使所有的供应链信息与供应商的管理信息同步,提高供应链各方的协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把库存管理部分功能代理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使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3.连续库存补充

连续库存补充计划也称自动补货模式,简称CRP,是利用及时准确的销售时点信息确定已销售的商品数量,根据零售商或批发商的库存信息和预先规定的库存补充程序确定发货补充数量和配送时间的计划方法。

4.分销资源计划

分销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DRP)是管理企业的分销网络的系统,目的是使企业对订单和供货具有快速反应和持续补充库存的能力。

5.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方式,是一种由技术支持的业务管理思想,即在供应链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至少在两个环节之间进行紧密合作,这种合作的实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1)快速反应的含义

快速反应是美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指在供应链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零售商和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EDI等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时点的信息交换及订货补充等其他经营信息的交换。其目的是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

(2)实施QR成功的条件

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意识和组织结构

a.企业不能局限于依靠本企业独自的力量来提高经营效率的传统经营意识,要树立通过与供应链各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利用各方资源来提高经营效率的现代经营意识。

b.在垂直型QR系统内部,通过POS数据等销售信息和成本信息的相互公开和交换,来提高各个企业的经营效率。

c.必须改变传统的事务作业方式,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事务作业的无纸化和自动化。

d.零售商在垂直型QR系统中起主导作用,零售店铺是垂直型QR系统的起始点。

e.明确垂直型0R系统内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范围和形式,消除重复作业,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框架。

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改变传统的对企业商业信息保密的做法。

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商品库存。

开发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3)QR的发展

最初,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业务实体都单独发挥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优化供应链的聚集点是技术解决方案,现在已转变为重组经营方式及与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方面。目前,欧美QR的发展已跨入第三个阶段,即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简称CPFR)阶段。

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经营理念。CPFR研究的重点是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承运商及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以保证供应链整体计划、目标和策略的先进性。通过实施CPFR可以达到如下目标:

减少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

通过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联合从而保证24小时供货,这样可补货产品的缺货将大大减少,甚至消灭;

提高库存周转率;

通过敏捷制造技术,企业的产品中可以有20%~3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而制造的。